康熙往左,彼得一世往右,两位大帝治下的帝国,为何走向截然不同

清朝享国268年,有过12个皇帝,要问哪个皇帝最杰出,答案多半是清圣祖康熙。

智取鳌拜、削平三藩、一统天下、开创盛世,圣祖光辉子孙们难以企及,乾隆主动退位以示尊敬,康熙大帝名头属实响亮。

康熙是个优秀的帝王基本得到公认,不过如果把目光拉远到世界格局,或许会得到一些不一样的结论,有个最好的参照对象,就是同时期的沙俄帝国和他们几乎与康熙同时期的君主彼得大帝。

清圣祖玄烨的生卒年月是1654年到1722年,彼得大帝彼得一世·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生卒年月是1672年到1725年,可以看到基本处于同一个时代,那我们就从时间线上来捋一捋两人的贡献。

康熙往左,彼得一世往右,两位大帝治下的帝国,为何走向截然不同

康熙即位之初还是八岁孩子,政事并不直接出自他手,要到康熙八年推倒鳌拜收回权力之后他才独掌朝政。

掌权之初的康熙颇为励精图治,康熙十二年(1673年)起用了9年的时间削平三藩,康熙二十二年统一台湾,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起两次击败侵入黑龙江的沙俄远征军,签下《尼布楚条约》,十几年内从西南到东北,康熙武功赫赫,清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同时期的俄国却有点惨,1673到1685这十几年里,老沙皇阿列克谢一世在1676年去世,即位的费多尔三世体弱多病,五年后就病逝,随后皇位发生动荡,一番争夺后彼得和异母兄弟伊凡五世并立为沙皇,但摄政的是伊凡的姐姐索菲亚。

1689年,彼得发动政变夺得权力宣布亲政,这一年他17岁,康熙夺权时是16岁,两位帝王在差不多的年纪收回了权力,两个帝国的走向很大程度上由他们个人意志决定。

康熙往左,彼得一世往右,两位大帝治下的帝国,为何走向截然不同

近代中国和俄国,从这时起开始走向了分水岭。

改革的彼得

这时候的俄国已经是个庞然大物,拥有超过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大过大清帝国。体量虽大,俄国其实是虚胖,它是个落后的农奴制国家,黑海和波罗的海被瑞典、土耳其等强邻封锁,彼得一世必须做出选择——往哪个方向发展。

他选择了往西,打开黑海和波罗的海。在这一时期,西欧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开始,英国在1689年已建立起了君主立宪制,其他欧洲主要国家也开始改革,大航海时代接近尾声,欧洲飞速发展并超过了亚洲,领先优势已显而易见,变革的时代已经来临。

与西方国家相比,这时的俄国一穷二白,向西扩张当然没那么容易,1695年彼得一世带兵远征土耳其的亚速堡垒就失败而归,碰了一鼻子灰。

失败后的彼得一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派出一个庞大的使团出使欧洲列国,自己则化名为彼得·米哈伊洛夫,以一名军官的身份跟随使团出访,到荷兰、英国等多地学习航海和造船技术。

这次18个月的欧洲之行改变了彼得一世的想法和战略,除了看到和欧洲强国的差距,他还改变了战略,把扩张目标从黑海转到了波罗的海,目标从土耳其换成了瑞典。

更换目标并不能带来胜利,俄国的崛起来自于彼得一世发起的改革,他的改革由内而外,由上而下,一共颁布了3000多条法令,涉及几乎所有领域,如此彻底的改革相当于一场风暴,是康熙想都不敢想的。

彼得一世的选择为俄罗斯带来了帝国的扩张和文明的外延,时至今日,彼得大帝都是大部分俄罗斯民众心目中最伟大的俄罗斯人,可以说没有彼得一世就没有俄罗斯的今天。

康熙往左,彼得一世往右,两位大帝治下的帝国,为何走向截然不同

保守的康熙

再看清朝。

从国家角度看,康熙平定郑氏后大清帝国已趋于稳定,开始进入鼎盛,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康乾盛世”,到过中国的外国人也对清朝一片赞美,比如之后的伏尔泰就说中国是 “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这时的中国是领先于俄国的。

康熙被认为是清朝最聪明的皇帝,他的武功不逊于彼得,对于接受西方事物,他也一点都不保守。

在他朝廷里任用传教士主持钦天监,如汤若望;用西方人当顾问,如徐日昇、张诚;派西方人任使臣出使欧洲,如闵明我、白晋;用西医西药给自己治病,如洪若翰、刘应带来的金鸡纳霜也就是奎宁,巡幸热河时随行的外国医生罗德等;还有音乐家德里格、画家马国贤等艺术家也都为康熙服务。

康熙往左,彼得一世往右,两位大帝治下的帝国,为何走向截然不同

康熙本人热衷于学习西方知识,自然科学、数学、医学、艺术都是他兴趣所在,这些在宫廷任职的西方人许多都曾当过康熙的老师。康熙也很聪明,学什么一学就会,说他是历代皇帝中最懂科学的帝王并不是夸大。

但康熙学习西方主要是为自己服务,从统治者层面来说,他从未想过像彼得一世那样把西学推向全国。

康熙的对外政策用四个字就可以归纳:“闭关锁国”。闭关锁国大家都很熟悉了,无需详细解释,简单来说就是尽量减少与外国的接触,减少中西交流。既然对外都闭关锁国了,对内的改革就更别想了,对内的政策也用四个字就能概括——“持盈保泰”,意思就是要谨慎小心,保持原来的地位。康熙所做的是重农轻商,进一步强化封建集权,大兴文字狱等等,力图保证统治的稳固。

康熙往左,彼得一世往右,两位大帝治下的帝国,为何走向截然不同

就如同彼得一世确立了改革的基调之后,他的继任者们沿着他开辟的道路往下走一样,康熙在位61年,定下的国策也是根深蒂固,经过雍正、乾隆沿用下来,某些地方还要变本加厉,这一晃就是将近一个半世纪。

等到道光被英军打醒,才发现大清早被俄国抛开不止一个身位,昔日“罗刹国”现在已经是惹不起的沙俄帝国,再想追赶已无可能,甚至很快东亚老大的位置也不保,被革新后的日本教做人,近代中国的积弱,实起自于康熙时期。

康熙往左,彼得一世往右,两位大帝治下的帝国,为何走向截然不同

领路人的作用

虽然彼得一世的改革只是起了个头,俄罗斯真正废除农奴制还要到100多年后的亚历山大二世,但这个领路人恰恰是最重要的,他给继任者指明了方向。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不能亲手建成和看到一个强大的俄国,但我的继承者一定会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直到目标的实现。”他的继任者们叶卡捷琳娜二世、亚历山大一世、亚历山大二世等也正是这么做的。

彼得一世接手的俄国,经济总量、贸易额、城市规模、综合国力都远落后于清朝,而康熙的后人们也是沿着康熙的道路走下去,结果是大清在经历康乾盛世百余年的王朝顶峰后开始滑落,在自嗨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到被坚船利炮从睡梦中唤醒。

举几个例子。

彼得一世重视海军,1725年俄国海军已拥有40艘战列舰,海军总舰只近千艘,兵员28000余人,他也被称为“俄国海军之父”。

彼得一世开始打造海军的时候,清朝却下诏:“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要到光绪十一年(1855年)清朝才诏设海军衙门,第一支海军福建水师在1861年才建立,这还是在被英法联军痛打后才做出的反应。

至于陆军,即使清朝开展洋务运动后用先进武器武装起了军队,制度上却一点也不近代化,只是一支手持先进枪炮的中世纪军队,结果被后进的日本一战打回原形,洋务运动装扮起的门面被砸个稀烂。

康熙往左,彼得一世往右,两位大帝治下的帝国,为何走向截然不同

彼得一世既然敢自己出国亲自学习,教育上更是相当开放,除了兴办各种学校培养专门人才,更不断派贵族青年出国学习,保持与世界同步。著名的俄国科学院在1724年就建立起来了,已经下设有数学、物理和社会科学三大部。

中国第一批出国留学生,其实我们也不乏耳熟能详的名字,如蔡绍基、詹天佑等,可惜时间不对,那是1872年。科举制度的废除则还要过33年要等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离大清灭亡也就差了7年。

工商业方面就更不用谈,“重农抑商”是康熙起制定的国策,圣祖遗训,子孙谁敢违背,按照设计好的路走下去就是,祖制那是不可违的。

从宏观上来看,彼得一世和康熙算得上是站在同一个十字路口,两人迥异的选择决定了之后两个帝国发展的道路,两位雄主也是两位领路人,他们一个选择了迟暮的封建主义,一个选择青春的资本主义,导致的结果就是两个帝国在政治和文明上一个内卷,一个外扩。

康熙往左,彼得一世往右,两位大帝治下的帝国,为何走向截然不同

小院之观

当然,话说回来,把闭关锁国的责任全部加之于康熙,或许也有些不公平,毕竟从顺治开始为了防范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就下达了闭关锁国的命令。如果再从地缘来看,中国和俄国不同的地缘位置也决定地处东欧,邻近西欧的俄国要比清朝更容易接触到西方体制,完成统一后的清朝长期承平,不像俄国受到邻国威胁,缺少改革的内在动力,此外儒家“重义轻利”和“修齐治平”的理论也从思想上影响了君主。

虽说如此,也要看到,彼得一世改革的阻力同样巨大,甚至亲儿子阿列克谢也在守旧派支持下对他公认反对,最终都被他铁腕镇压,铁一般的决心之下,才成就了他大帝的名声。

康熙往左,彼得一世往右,两位大帝治下的帝国,为何走向截然不同

所以康熙作为一位最了解西方科学的帝王,责任还是很大的。这位清朝最聪明的帝王,是位优秀的统治者,在世界的变革中却成为不了一个改革家,以康熙之手段和魄力尚且如此,他的后代们能力既不如他,又在祖制积威之下,更难以成功。

康熙和彼得两个聪明人,选择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中国和俄国也就在近代化的路口背向而驰,结果就是俄国迅速崛起,大清帝国却越来越力不从心,成为近代中国衰弱的根源。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