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中第有多难?熬夜做题到头秃,进京赶考到换层皮

现代人的一生,可以说绝大多数都被考试贯穿了大半辈子。平时的月考、期中考、期末考,重要的毕业考、中考、高考。只要我们还在读书,考试如影随形。甚至还有那么一句话叫做: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由此可知,考试带给学生的痛苦和压力是真的不少。

然而,考试并非是现代人才拥有的痛苦。在古代也有考试,而这个考试绝大多数人也都知道它的称呼——科举考试。它对古人的重要性不亚于我们现代人所面临的高考,其难度也可以说与高考不相上下,甚至科举考试还更难。

古代科举中第有多难?熬夜做题到头秃,进京赶考到换层皮

在现代,你想要上一个211或者985的大学,你就必须得在高考中取得高分。而在古代,科举考试虽然不是升入大学的途径,可它确实很多人想要做官,步入仕途的必经之路,在这条路上,光是高分还不够,考生在多次角逐中拔得头筹才能够获得晋升的机会。科举考试不仅关系到考生的前途未来,更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有人一定会发出这样的疑惑:科举考试不就是一场考试吗?把书背熟不就行了吗?有什么难的?而这些问题也是下文所要为你解答的,接下来我们就以唐朝的科举制度为例,告诉你古人的科举考试到底难在哪里呢?又是为什么会这么难呢?

古代科举中第有多难?熬夜做题到头秃,进京赶考到换层皮

一、科举中第到底有多难

1.熬夜做题,长途跋涉的求学苦

在中国,你可以说高考只能考察一个人的应试水平,不能看出一个人的综合水平,但是你绝对不能否认,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高考可能是他们人生中最为公平的一次考试了。在这场考试中,不管你出身如何,长相如何,特长如何,只要你能够在高考中取得高分,你就能够进入你想要上的大学。而你所要吃的苦中,最苦的无非就是埋头苦读,熬夜刷题的苦。

然而,古代的科举考试对于考生来说,他们为了考科举所吃的苦可就不仅仅只是熬夜刷题的苦了。科举考试一般分为县试、州府试、省试、吏部复试。而在这最基础的县试之前,考生们要吃的第一个苦就是找学校。如果是出生于官宦家庭的考生,那么他可以不用吃找学校这个苦,因为他能去上学的地方很多,比如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和家塾。

古代科举中第有多难?熬夜做题到头秃,进京赶考到换层皮

然而,要是家庭贫困的考生,找学校这个苦是必须要吃的。若不想折腾的话,他们也可以选择去村学、坊巷学那里学习,可他们的教育质量实在是不怎么样。为了自己的前途未来,稍微有些条件的考生会选择去更远一点的地方找官学或者好一点的私塾学习,而没钱的,也就只能脚踏实地,靠自己了。

虽然考生们学习的起点都不一样,但只要他们能够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就都能够参加县试和州府试的。县试是科举考试中第一场淘汰赛,在县试中晋级的考生则能够继续参加州府试,而州府试通过之后,考生还不一定能够直接去参加省试。因为他们在这之前还得由地方的州县官吏举荐才有资格参加省试。

古代科举中第有多难?熬夜做题到头秃,进京赶考到换层皮

而那些有资格参加省试的考生,这接下来要吃的苦就是长途跋涉的苦了。因为省试考试的地方设在京城。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等便捷的交通工具,对于考生来说,能有一辆马车就已经很不错了。然而绝大数参加省试的考生还得靠自己的两条腿走去京城,于是乎,路途遥远,考生们一边要背着自己沉重的行囊,一边还得抓紧时间复习考试内容,实在苦不堪言。

古代科举中第有多难?熬夜做题到头秃,进京赶考到换层皮

2.到达京城后的人情世故的苦

考生一路风餐露宿,好不容易风尘仆仆地到了京城,你以为他们的苦就此终结,只需要安安心心的准备考试就可吗?不,他们还得吃人情世故的苦。就像大学里的期末考试会把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算入总分一样,科举考试录取进士也需要平时成绩,只不过他们的平时成绩是自己平时的一些作品,所以,为了自己的平时作品能够得到赏识,考生们必须得走访考官,这就是投卷。

古代科举中第有多难?熬夜做题到头秃,进京赶考到换层皮

但是投卷也是一项运气活。运气好的话,就像白居易,他当初选择向著名诗人顾况投卷。顾况一开始听到白居易的名字还不怎么把人放在心上,可等看完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作品,他才知道自己这以“名字”取人不可取,眼前的人着实是有才啊!因此,白居易凭借自己的才华征服了顾况,获得了举荐的资格。

然而,不是所有人的运气都有白居易那么好。有些人有才华却没有得到赏识,无奈之下,他们只得去寻求京城中的达官显贵的支持。在经历过低声下气的求人,银子花了一大笔,酒喝了一肚子,嘴巴都说干了之后,贵人们终于肯掀起眼皮子看他们的作品一眼,也终于肯施舍一个关系之后,这时候,这些考生的心稍稍安定了下来,才能继续准备接下来的考试。

古代科举中第有多难?熬夜做题到头秃,进京赶考到换层皮

3.考试开始后还要经历头脑风暴,体力折磨

我们现在有句话叫做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在古代,身体也是科举考试的本钱。打个比方,如果考生为了以后仕途发展的更顺利而选择进士科考试,那么接下来等待他的不亚于一场非常艰难的战争。他遇到的试题种类会有帖经、时务策、诗赋等等,这些试题除了考察你的基础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之外,同时也考你的体力。因为你要在短短一天时间内就把这容量非常大的试卷答对且答好,实际上也是对你的头脑和体力的双重考核。

而等考生终于通过省试之后,虽然可以成为登科进士,但要真正的当官,还得承受颜值上的考核,这也就是吏部复试所要考察的内容。除了最基本的书法和文章的考核,考生们长得怎么样,说话清不清楚也都是吏部复试考核的重点。所以最后能成功步入仕途的人,绝大多数不仅要聪明绝顶,还得颜值在线。

古代科举中第有多难?熬夜做题到头秃,进京赶考到换层皮

4.科举中第是唐朝普通学子唯一实现理想抱负的路,再难也要周而复始

现在不乏有高考失败之人,但若想拥有一个光明的前途,他们的选择可以是去复读,也可以是去找工作,还可以去读高职。但是对于想要步入仕途的古人来说,科举是绝大多数人唯一的选择,所以很多人在失败之后,还会再接着尝试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然而,据唐代的数据统计,每年参加省考的考生有一两千人,可真正能通过的却不到三十人。所以说,科举中第真的太难,太难了。

古代科举中第有多难?熬夜做题到头秃,进京赶考到换层皮

二、科举的特点促使中第难上加难

1.唐科举没有相对严苛的限制,所以生源广,自然学子要吃长途跋涉的苦

唐朝科举考试的生源主要有两类,分别是生徒和乡贡。在中唐以前,由于生徒自身的优势以及主考官对于官宦子弟的有意偏袒,很多科目录取生徒的居多,而乡贡的人是少之又少,因此,从某些方面也避免了学子长途跋涉去考试的苦。

而在中唐之后,官学的衰落再加上为了选拔更优质的人才,科举制面向全社会开放。参加考试和被录取的乡贡越来越多,他们不像大多是在中央的生徒一样,所以要参加省试,就必须得经过长途跋涉去往京城。

古代科举中第有多难?熬夜做题到头秃,进京赶考到换层皮

2.科举考试的目的不止一种,促使学子要全面发展,努力求学

唐代的科举考试要选拔的人才是不止一种的,因此它的取士科目也分很多。例如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等,特别是明法、明字、明算还是非常具有专业性的。因此,要是有考生想要凭借更具专业性的明法、明字、明算等取士的话,就必须努力求学,习得更多专业的知识去考试。

3.科举考试相当灵活,促使考生要吃人情世故的苦

唐朝科举考试中实行投卷与荐举的制度,这些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在初期也取得了比较积极的成效。但是,随着实行的时间一长,投卷与荐举的制度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因为投卷和荐举这两种制度的主观性都太大了,而本来是一心求学的考生,到后来因为这两种制度不得不去巴结这个,巴结那个,只为了一个能够获取进士的机会。而正因如此,使得考生在原本吃尽了求学苦的份上还得加一份人情世故的苦。

古代科举中第有多难?熬夜做题到头秃,进京赶考到换层皮

三、结语

漫漫求学苦,长途跋涉苦,人情世故苦,前途未来苦,这些苦造就了科举制度在主观和客观因素上的难度,再加上唐朝科举制度没有严苛的限制、取士科目众多和灵活的考试制度导致科举中第对于考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以史为鉴,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不仅要在主观和客观上都要做到相对公平,还要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特点,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