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征集天下兵马勤王,只有此人响应

明朝这个朝代亡得很可惜,也亡得很无奈,别的朝代,像之前的唐,五代十国,宋元,这些历代前朝末期的君主都可以被人看出亡国之相,最终落得个亡国的结局也不显得突兀,更难以被人们记住。
而明末皇帝崇祯就非常特别了,不仅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死法独特,而且作为一个勤政的亡国之君本身也是相当独特,但是亡得就一定冤吗?
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征集天下兵马勤王,只有此人响应
“闯贼”和“鞑患”,两者孰轻?
自从1637年,李自成从两个明庭克星洪承畴和孙传庭的联合围剿中绝地逃出后,李自成好像否极泰来似的,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小高峰。
1643年,“闯王起义军”占领了河南等地,接着李自成随即又占领了陕西,1644正月,闯军从西安出发一路北上,势如破竹地攻向北京,这一路上,明朝将领们都不愿意面对闯军锋芒,一些将领甚至直接向李自成投降。
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征集天下兵马勤王,只有此人响应
到了三月,李自成的军队已经接近京城,终于,此时紫禁城里的崇祯皇帝坐不住了。虽然一些内阁大臣跟皇帝说李自成不足已成气候,力劝崇祯放弃调吴三桂进京勤王的想法,因为此时明朝财政极度紧张,加上之前对后金的连续败仗,损失了大量军队。
各地守备力量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此时调吴三桂勤王,就意味着放弃山海关以外的领土。但现在李自成不久就要“进京”了,闯贼之祸已经是迫在眉睫,崇祯也只好先顾不上鞑子,召集各路军队,先料理了闯贼再说。

勤王?不勤王?

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征集天下兵马勤王,只有此人响应
值此危难关头,崇祯作为一国之君,在下令各路军队勤王后,大明各路兵马却心怀鬼胎,竟然差点无人响应,不愿进军勤王。其中号称手握数十万大军的左良玉,在接到勤王诏书后,玩了个心眼最终竟然按兵不动,原来他在接到勤王消息后又上书回复,请朝廷下个进军路线,在危难关头玩这套?
崇祯得到消息估计心里把左良玉十八辈祖宗都骂了十遍,但是在程序上他没错,这一来二去,勤王没他啥事了,山东总兵刘泽清更是干脆,直接向朝廷谎称自己从马上摔了下来,无法进京勤王。如此局面这是为何?
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征集天下兵马勤王,只有此人响应
原来,在崇祯朝的名将可谓很多,但是有好下场的没有几个,大多都是因为摊上崇祯这个急性子皇帝的祸,而不是因为战争上犯了什么过错,那些有功无过,有能耐的武将尚且没好下场,再加上以前勤王的同样没多少好下场的先例(比如勤王后的袁崇焕),所以导致很多末期的武将对崇祯可以说没有多大的好感,大多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生存法则过活。
面对着肆虐数年而无人可制,一路势如破竹,号称数十万的闯军,此时,朝廷可用之人都差不多被崇祯败光了,剩下的多是深谙明哲保身之道的“庸人”,在这种末世之相显现的时候,又哪里还有多少真心拥护崇祯的人出来勤王。

崇祯最后的“救命稻草”?

还别说,好歹崇祯此时还是大明皇帝,自然还是有人愿意来的,比如驻守关外的吴三桂在接到崇祯诏书后,即使一边要在山海关留下足够的人手,防止后金的入侵活动,一边还要赶着去勤王,于是,吴三桂最终还未赶到京城,京城就被李自成攻破,大明宣告灭亡了。
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征集天下兵马勤王,只有此人响应
只有一位愣头青将军,是真正赶来勤王的,成为了崇祯眼中的 “救命稻草”,他就是密云总兵唐通,当时率领8000人马赶来京城勤王。
听到唐通率兵到达北京的消息,崇祯高兴极了,要不是这位兵马总管的到来,崇祯恐怕真就在京城里做了个光杆皇帝了。于是当晚就设宴嘉奖了唐通一番,看到皇帝如此重视自己,把唐通感动得当场就向皇帝禀了忠心,“愿捐躯报效,使元凶速就歼夷”。
可惜没感动多久,转头皇帝就派了一个太监给唐通做监军,这一举动不言自明,派一个奴才来监视,那是摆明了信不过他呀,这下把唐通气了个够呛,皇帝一方面赏赐他,另一方面又不信任他,叫个奴才来监视他,难道在皇帝的眼里,他还不如一个阉货杀才?
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征集天下兵马勤王,只有此人响应
于是唐通给皇帝上了一道奏疏,说自己兵力不足,难以守卫京城,就带兵离开了。
不得不说,崇祯虽然勤政,但是对国之干城的武将却从来说不上多好,甚至连基本的信任也做不到,不能放手让将军们自己打仗,说到底,其实也是崇祯囊中羞涩,底气不足啊。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