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灭太平天国时猛将如云,为何抵抗列强时却一将难求?

晚清中国有一奇特现象,叫做:“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打内战时双方都是拼了老命去打,一大波名将就此产生。打“外战”时,不但军队不堪一击,连一个比较拿得出手的猛将都很难找到,可谓是“朝中无将”。
例如,湘军在剿灭太平天国运动时,军队斗志昂扬,所向无敌,猛将也是一抓就一大把,如果连同左宗棠楚军、李鸿章淮军等湘军分支也算在内的话,猛将估计得有好几十个。
不过,到了反击阿古柏、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时,湘军及其分支淮军、楚军却一将难求,以致冯子材年近七十仍然要挂帅出征,亲自冲锋陷阵,实在是有意思。
湘军灭太平天国时猛将如云,为何抵抗列强时却一将难求?
我们先来看下,镇压太平军时,湘军及其分支楚军、淮军都有哪些猛将。
鲍超:此人之勇猛不必多说,经常打得陈玉成毫无招架之力,一生经历大小战阵500余次,身受108处伤疤。“多龙鲍虎”之美誉,鲍超当之无愧。
李续宾:湘军名将罗泽南之高徒,打仗异常勇猛,是湘军前期数一数二的悍将。克武昌、下九江、夺太湖、潜山、桐城、舒城等,均充当前锋。
塔齐布:曾国藩组建湘军时充任陆军统领,骁勇善战,在城陵矶一战中击毙曾天养。
刘长佑:湘军前期悍将,在宝庆城外击败石达开,并一路追击到广西,搞得翼王灰头土脸。
江忠源:湘军鼻祖,打仗时悍不畏死,曾有三次机会全歼太平军,可惜领导未采纳其意见。
其他猛将:李续宜、蒋益澧、刘典、郭松林、张树珊、张运兰、席宝田、王国才、田兴恕、周凤山、刘铭传、程学启,等等。
湘军灭太平天国时猛将如云,为何抵抗列强时却一将难求?
再看下反击外来侵略时,湘军及其分支楚军、淮军都派出哪些人出战。
刘锦棠:悍将刘松山的侄子,左宗棠收复新疆时他充当前锋,战功赫赫。不过,他是在刘松山阵亡之后提拔上来,之前战功不多,很可能是大清无人可用,左宗棠只好将其推向前台。
刘铭传:湘军分支淮军将领,镇守台湾,抵御法兰西,在淡水、基隆与法军交战,互有胜负。此人算是猛将。
潘鼎新:淮军将领,广西清军统帅,中法战争时不战即溃,法军直抵镇南关,并将关隘拆毁。
丁汝昌:淮军将领,擅长使用骑兵,后因李鸿章关系当上北洋舰队提督。甲午海战时指挥失误,且“避战保船”,是舰队全军覆没的原因之一。
叶志超:绞杀捻军时身先士卒,勇不可挡,算是猛将一枚。可是,平壤战役时,作为陆军统帅却不战而溃逃七百余里,日军兵临鸭绿江。
湘军灭太平天国时猛将如云,为何抵抗列强时却一将难求?
由上述可知,到了抵抗外来侵略时,湘军及其分支淮军、楚军要想找出一位拿得出手的猛将相当困难。其中之原因,究竟何在?主要有两点,一起看看。
首先,清政府不敢与列强撕破脸,一直都奉行李鸿章“外须和戎”之策,猛将没有诞生之土壤。所谓的猛将一般都不是天生的,而是要经过血与火的不断洗礼才得以培养出来,没经历过血战、恶仗,谈何猛将呢!与太平军打,那是争夺天下,决定生死存亡的游戏,毫无退缩之可能,要么你死,要么我亡。
因此,清政府会鼓励曾国藩编练湘军,即使是在战局异常不利之情况下也要跟太平军死磕到底,所以湘军在镇压太平军时,猛将很多,这都是打出来的。到了抵抗外来侵略时,中国自然不缺乏热血男儿,可惜清政府太腐败、太无能,对列强抱有和平之幻想,不敢撕破脸皮,一战到底。试想,若是清政府敢不惜一切代价抵抗外辱,湘军即使是前期战败,只要战争继续,还是会有很多新秀猛将出现,直到战争胜利。
湘军灭太平天国时猛将如云,为何抵抗列强时却一将难求?
再则是列强远非太平军可比,湘军及其分支在武器、战术上均不占优势,打仗不能光靠勇猛善战,还得需要智慧和谋略。
我们都知道,湘军能够打赢太平军,靠的是强大的水师力量以及采取“龟壳”战术,切断太平军粮道,将其活活困死,而后才攻破城池。不过,面对西方强大的舰队,湘军的水师毫无优势可言,福建水师被全歼在马尾军港就是一个例子。
曾国藩引以为豪的“龟壳”战术,深挖“壕沟”,高筑“堡垒”等战法在列强面前毫无作用,毕竟别人有重武器,也有远程火炮,随便吊打湘军。
湘军灭太平天国时猛将如云,为何抵抗列强时却一将难求?
当然,大清与列强交战时,曾国藩已经不在人世了,若是看到湘军惨败,不知作何感想。所以,在现代化战争时代,个人勇猛不一定有用,武器和智慧才是获胜的关键。
综上所述,湘军与列强作战时为何猛将出不来,其一是清政府不敢一战到底,奉行对外妥协之策,猛将无从诞生;其二是随着热兵器时代的不断发展,打仗不能光靠勇猛,还得靠装备和智慧,勇猛不一定能获胜,有时还白白牺牲惜命。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