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之时,为什么会出现反儒家的潮流?

魏晋之际,玄学成为一种时代思潮。从汉武帝时期就开始独尊儒术了,那为什么在魏晋时候会出现这种反儒学的潮流呢?凡事过犹不及,儒家汉末的乱世纷争中自身出了问题。
两汉期间,由于皇家推崇,尊儒到了第一个巅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甚至发展成为谶讳之学,这就不是学问了,变成迷信了,于是儒家也跟着变成了儒教。
魏晋之时,为什么会出现反儒家的潮流?
在当时,只要哪里出现一些自然灾害,必定要被人联想到人间出了什么失德的事或冤狱之类,办事解决问题放在一边,先要解决德行、名义等问题。而王莽、刘秀甚至能利用这些因素让自己成为皇帝。
另一个问题是儒家礼仪实在太过繁杂。连第一个将孔子称为圣人的司马迁都说,儒家的礼仪别说都做到,就是学明白都不容易。“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史记.孔子世家》)
魏晋之时,为什么会出现反儒家的潮流?
第三个问题就是人品的事了。当儒学称为了“国学”,学儒就成为做官的路径,于是学儒就和功名利禄联系起来了。但学儒的人和能坚守儒家精神的人并不是一回事,很多人学儒谈儒是一张脸,当官则是另一张脸。
汉末时候流传一首歌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意思大概是说,推举的秀才不识字,以孝为先的孝廉却很早就和父母分开居住了。被称为德行清高的贫寒之士其实混浊如污泥,统兵打仗的将军胆子比鸡还小。
魏晋之时,为什么会出现反儒家的潮流?
如果说吏治的问题还有失察的原因,那曹丕篡汉、司马篡位就完全弃纲常于不顾了。但他们反纲常称帝之后,却又要人们重新崇儒遵守纲常,这就让“士人”们无所适从了。
再加上汉末乱世,人口凋敝诡诈百出弱肉强食,儒家的君臣父子和其他的圣人之道以及儒家的日常礼仪等都完全无处安放,所以知识分子要解决心中的疑难也只能是另找出路了。
正是在这种纠结之下,士人阶层开始将眼光放到儒家以外的地方,比如佛、道。于是一步步地整合出来了“玄学”。这些人中,广为人知的如“竹林七贤”。嵇康毫不掩饰地要“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意思就是要翻越礼仪繁复的儒教,学习庄子的无拘无束。
魏晋之时,为什么会出现反儒家的潮流?
从理论上,他们希望用道家思想来解放人性,从现象上,恣意任性颠覆礼法,甚至很多时候矫枉过正。“ 学者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荡为辨而贱名检;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仕进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晋书》
在这种思潮的冲击下,儒家学说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谷,但玄学和放任不羁的魏晋之风对封建王朝的统治终究用处不大,所以在骨子里,人们依然视儒家学说为正统。等到了宋朝的理学大盛,儒家地位将再一次进入一个全新高度。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