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逢乱世,自当勇立潮头,赵将李牧缘为何成了时代悲剧?

李牧 是后战国时代东方六国的一块遮羞布,在秦国发动灭赵战争之后,李牧连却 秦国 的进攻,被赵王封为了“武安君”。封君在当时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了,“武安君”的称号让人在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白起。
赵王在封君李牧时就说到,李牧就是寡人的常胜将军,就是寡人的“ 白起 ”,当时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对李牧的夸赞,可李牧不单单承受了“武安君”的荣誉,他也承受了武安君的下场。
李牧最后被赵王迁杀害了,最后一块遮羞布被赵王迁自己撕了下来,那么 赵王迁 为何要自毁长城?英雄生于乱世,本应勇立潮头,李牧又缘何成了时代的悲剧?
生逢乱世,自当勇立潮头,赵将李牧缘为何成了时代悲剧?
赵国当时的时代背景
赵国自三家分晋之后,成了一个诸侯国,赵国本身地处中原与游牧民族的结合地带,这个地区的特点就是杂居,在与游牧民族战斗与混居的过程中,受到游牧民族的影响。
赵国国内民风彪悍,尚武成风,国内多慷慨悲歌之士。大多依靠武力解决问题,并不依靠国家的法令,看似和之后没有多大关系的事情,其实是为之后的悲剧埋下了一颗种子。
生逢乱世,自当勇立潮头,赵将李牧缘为何成了时代悲剧?
为何这么讲,赵国的这种民风养成的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做事风格,从赵氏的祖先还在晋国当士大夫的时候,发展到战国的末期,赵国发生了多场臣子杀害国君,以下犯上的事情。
包括一代雄主 赵武灵王 被公子成等人困死在沙丘宫,以及看老将廉颇一怒之下率军叛乱投靠魏国,这一件件一桩桩事让赵国的君主与赵国的大将之间带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感。
这其实也不能怪赵王迁,前车之鉴摆在那里,谁能相信为赵国打了一辈子仗的 廉颇 能不顾及晚节率兵投敌,这让赵王迁本能的在面对赵国的大将时,有一种不信任感,这就为之后中秦国的“反间计”埋下了伏笔。
生逢乱世,自当勇立潮头,赵将李牧缘为何成了时代悲剧?
良将李牧,缘何成为了时代的悲剧
第一点就是,李牧生错了时代,大环境是不会被一两个人所改变的。李牧如果生在赵武灵王时期,他的能力将会得到极大限度的开发,在成就上必然不虚白起,但是他却成名于后战国时代。
赵国自赵武灵王在沙丘宫落下帷幕之后,赵国自此由攻转守,虽然依旧拥有着首屈一指的军事实力,但由于没有了领军人物赵武灵王便开始一味防守。在长平之战之后,赵国的有生力量被秦国摧毁,李牧所能领导的,也只能是后长平时代成长起来的新兵。
但就是这样,他依旧能够数次抵挡秦国的进攻,可见李牧的指挥能力的确是很强,有才华的人普遍有一个毛病,那就是恃才傲物,李牧也有点这么个意思,一方面他本身的性格就是这样,另一方面也是长期的独立自治所养成的习惯。
生逢乱世,自当勇立潮头,赵将李牧缘为何成了时代悲剧?
李牧性格有点执拗,不管对方是谁,他认为对的事情就会坚决的执行下去。当时在雁门关防守匈奴时,采取的就是猥琐发育,静待时机的战术。赵王数次催促其出战匈奴,李牧都没有听,哪怕是赵王将其撤换掉,他也没有改变自己的战术。
新上任的将军屡次吃亏,赵王又找李牧回去上任,这时的李牧依旧不依不饶,让赵王折尊答应他继续之前的战术才回去,这赵王好歹算是个明君,如果心胸差点的,李牧估计早就被杀了。但是赵王的心里是不痛快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长期下来,其养成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习惯,不听大王的号令,这一点非常危险,也为之后的悲剧再埋伏笔。
生逢乱世,自当勇立潮头,赵将李牧缘为何成了时代悲剧?
赵王迁没有安全感,眼见邯郸将破,赵国将亡,赵王迁内心极度没有安全感,虽然李牧打了几场胜仗,眼见赵国的军队都在李牧的手里,赵王迁一点安全感都没有。他的心一直提在嗓子眼,直到他听到了关于李牧将要投敌的传言,他的心再次紧张起来。
赶忙召见李牧,但是李牧此时显然没办法抽身,李牧置之不理,赵王迁更害怕了,本来将信将疑,直接变成了证据确凿,赵王迁本着先下手为强的原则逮捕杀害了李牧。
总结一句话就是:赵国独特的文化导致君主与大将之间本就有隔阂,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再者就是执拗的李牧碰到了昏庸的赵王迁,最终导致这场悲剧发生。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