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仁宣之治的宣宗朱瞻基,为何会有朱祁镇这种混蛋儿子?

这事其实明宣宗朱瞻基的责任很大。一般都会觉得明宣宗实现了“仁宣盛世”,而江山到了朱祁镇手里,不仅一场土木堡之变把大明带向下坡路,还把自己都玩到蒙古人手上了。
这么优秀的皇帝生出来的儿子,怎么会这么混蛋?抛开“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这个事实先不谈, 明宣宗朱瞻基真的有那么优秀吗?其实也未必。
实现仁宣之治的宣宗朱瞻基,为何会有朱祁镇这种混蛋儿子?
首先,一个朝代由开启到强盛再转为衰弱是呈一个抛物线的形态。开国初期,战乱使得国家人口稀少,土地荒芜,物资匮乏,一切都要从头打拼,这时候老百姓日子只是安定,但并不富裕。
只要前几代皇帝励精图治,休生养息几十年,国家人口就会慢慢增加,经济也会慢慢变好,家家有余粮的时候就会迎来盛世。等到人口突破上限,现有土地养活不了这么多人的时候,盛世也就到头了,开始走下坡路了。
到了王朝中后期,官吏腐化,土地兼并严重问题增加,也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失去土地,活不下去,那就离乱世不远了。大明也是一样的。朱元璋制定下的各项制度定下了大明200多年江山的基调,强力的反腐手段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贪污腐败风气,为了保障子孙后代安稳坐江山,还把有威胁的功臣都杀了。
实现仁宣之治的宣宗朱瞻基,为何会有朱祁镇这种混蛋儿子?
对外呢,朱元璋朱棣两代皇帝,向北肃清了沙漠,朱棣时派郑和下西洋,把大明威仪传播海外,万国来朝。朱棣抽空还编撰了《永乐大典》,疏通了运河。这俩人基本上把能做的文治武功都给做完了,帝国一切都在按照正常的秩序运转,接班皇帝只要萧规曹随,按时打卡上班,就可以了。
刚好明宣宗朱瞻基个人素质不错,朱棣留下的政治班底“三杨”、夏元吉等人也是能力优秀、一心为国,没啥坏心眼。所以內无隐忧,外无强敌的情况下,朱瞻基基本上就是躺赢,祖宗们没给他留下什么发挥的空间,你不能说他有多优秀,相反他的缺点还挺明显的。
朱瞻基干了两件事直接影响了大明的国运。
第一件事就是孩子生得太晚,自己又死得太早,根本没来得及培养储君。帝国没啥操心事的朱瞻基光顾着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了,这么闲就应该多造小人,结果朱瞻基30岁才有了长子朱祁镇,在古代算是老来得子了。
实现仁宣之治的宣宗朱瞻基,为何会有朱祁镇这种混蛋儿子?
一个孩子的天赋性格固然是天生的,不会因为生在皇家就优越多少,但一个人的素质人品的好坏却全在于后天的教育培养。要知道大明前几代帝王都很注重培养下一代接班人,朱元璋对朱标就不用说了,朱棣在外征战,太子朱高炽也是很早就开始监国历练。
朱瞻基更是从小就被朱棣封为“皇太孙”,少年时就跟朱棣出征蒙古,得朱棣亲自培养。到了朱祁镇这里,虽然朱瞻基也想效仿祖父培养自己的儿子,奈何自己不争气,38岁就驾崩了,所以朱祁镇根本没得到任何培养。
朱祁镇登基时才9岁,一个9岁的孩子别说三观还没有建立,连明辨是非都困难,骤然得到巨大的权力,再有人从旁蛊惑,想不长歪都难。
实现仁宣之治的宣宗朱瞻基,为何会有朱祁镇这种混蛋儿子?
说起带偏朱祁镇的太监王振,跟朱瞻基有很大关系,也是朱瞻基干的第二件有关国运的事。朱元璋时期为了防止太监干政,对太监管理很严,朱棣时虽然开始重用太监,但并没有太多的权力。真正让太监地位提升的就是明宣宗朱瞻基。
先是在宫里设立内书堂,教小太监们读书,当然初心是好的,为了让陪伴皇子身边的人有点文化,做些简单的秘书工作。后来帝国日常性事务增多了,朱瞻基又是富贵皇帝,不耐辛劳,就搞了一个票拟批红制度。
就是所有奏折先由内阁批阅,把处理意见写在纸上与奏折一并呈给皇帝,这叫“票拟”,皇帝只需要在此基础上批红就行。但即便如此皇帝自己依旧忙不过来,这时候内书堂培养出的太监就有用处了,一些简单的奏折就可以按照内阁的意见帮助皇帝代为批红。
实现仁宣之治的宣宗朱瞻基,为何会有朱祁镇这种混蛋儿子?
这种办法的确减轻了皇帝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但由于批红是处理政事的最后一步,碰到怠政或者年幼什么都不懂的皇帝,这最后一步就不再是皇帝的想法,而是太监的意见。
这样一来,太监的权力不断提高,与内阁分庭抗礼,又有皇帝作为保护伞,那就不只是干政,而是为所欲为了。朱祁镇年幼登基就是这样的情形,且这种太监干政的局面一直贯穿了明朝的中后期。
这样看,朱瞻基委实为大明江山种下了一个恶果,丝毫没有前瞻性。所以像朱祁镇这种有爹生没爹教养的孩子,长偏了,走歪了,不赖别人,只怪他爹朱瞻基。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