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只要答应李自成3个条件,就能避免亡国,他为何拒绝?

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
大明崇祯十七年三月(1644年4月),历史的车轮又一次行驶到了分岔路口,李自成的3个条件让崇祯帝久久无法做出决定。此刻的李自成已经将北京城围得水泄不通,只要他一声令下,破城只在朝夕之间。
答应李自成的条件,大明朝二百多年来的脊梁要在他这里断裂,可如果不答应,大明二百多年的国祚也要就此结束。在脊梁和亡国之间,崇祯帝最终选择了前者。
崇祯帝只要答应李自成3个条件,就能避免亡国,他为何拒绝?
本无缘皇位的崇祯帝在17岁那年临危受命,接手了大明朝这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他即位之初,便清算了魏忠贤,将皇权掌握在了自己手里。立志中兴大明的崇祯帝开始对一些由来已久积弊进行改革,比如驿站制度。
崇祯元年(1628年)明廷下令精简驿站,撤销多余的站点和人员,22岁的陕西小伙李自成因为工作中有过重大失误也在被裁撤之列。为了混口饭吃,李自成选择了入伍当兵,结果他的上司却因为克扣军饷导致了军队哗变。
崇祯帝只要答应李自成3个条件,就能避免亡国,他为何拒绝?
此时的李自成已经对明朝彻底失望,决定加入农民军,即便他的上司被朝廷招安,他也坚持待在起义军阵营。崇祯六年(1633年),李自成前往山西投奔舅父高迎祥,并且在数年之后成为了这支起义军的最高领袖。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开国称帝。李自成建国号“大顺”、改元“永昌”并以西安为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称帝之后的李自成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继续向大明的北京进军,并于两个月后兵临北京城下。
崇祯帝只要答应李自成3个条件,就能避免亡国,他为何拒绝?
此时的李自成虽然有着皇帝的身份,但合法性并未得到认可,他本人也对自己的身份有所怀疑。小富即安的农民思想,让本可以一鼓作气拿下北京的他,选择坐下了和崇祯帝谈判,而他开出的条件只有3个:裂土封王、给军费、给特权。
此时的李自成已经实际控制了以西安为中心的西北地区,他要的只是大明天子给他一个合法身份和名分。大军老远跑来北京一趟也不容易,这笔100万两的“差旅费”自然是要崇祯报销的。所以李自成的这两点诉求,还真不过分。
崇祯帝只要答应李自成3个条件,就能避免亡国,他为何拒绝?
至于第三个条件“不奉诏与觐”,换言之是李自成希望日后可以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但是李自成也不白拿这些好处,他也表示愿意协助朝廷“剿辽藩”,消灭关外的清朝政权。
毫无疑问,相比于破城亡国,这三个看似过分的条件对穷途末路的崇祯帝来说,绝对是一笔划算的买卖。不仅可以让李自成退兵,说不定还能让他与清朝两败俱伤,而他所需要给出的只不过是一个异姓藩王之位和100万两真金白银。然而就是这么一笔划算的买卖,崇祯帝却选择了拒绝。
崇祯帝只要答应李自成3个条件,就能避免亡国,他为何拒绝?
自刘邦与群臣订立“白马之盟”以来,历朝历代就不再分封异姓王,汉朝的魏王、曹魏的晋王这些异姓王,都只不过是篡位前的预备工作而已。有明一代,即便是开国功臣徐达,也只不过是在死后追封了一个王。
所以即便给李自成封王只是一句话的事,崇祯帝也不愿打破明朝没有异姓王的传统。此外李自成索要的100万两的军费,崇祯帝也确实拿不出来,连年用兵早已掏空了国库,满朝重臣也纷纷只顾着保全自己的利益,难怪崇祯会在遗诏中痛斥“诸臣误朕”。
崇祯帝只要答应李自成3个条件,就能避免亡国,他为何拒绝?
对于李自成的条件,以崇祯帝的性格他断不会接受,即便是他想接受他也满足不了。更何况躲过了这一次,下一次怎么办呢?如果李自成退兵了,下一次围城的是清军,崇祯帝又拿什么去和谈呢?
与其委曲求全的活着,倒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去。破城之际,崇祯帝“自去冠冕,以发覆面”,用一根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宣告了明朝的灭亡。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