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比起这些遇事就躲,没事开骂的怂货来,卢象升却是个异类。崇祯二年后金入寇,京师告急时,多少重臣躲的躲藏的藏,但只是个小知府的卢象升不躲不藏,带着临时招募的一万多人上了战场,当时就抱定了以死赴国难的念头。后金军撤走后,他开始扶摇直上,又赶上农民起义烈火燎原,于是崇祯四年起,他带着他亲手打造的“天雄军”转战各地,哪里有战事往哪里奔,历经一场场生死考验。
而在这些残酷战事里,他最大的风格,就是“敢扛事”。每一次作战,他都冲在最前面。每一次断水断粮,他都带头挨饿。他的部队曾经陷入到三天断粮的困境,卢象升就干脆三天水米不进,硬是靠着巨大意志力,换得将士们众志成城。崇祯十一年九月,当清军再次破关南下,兵临京畿要地时,正在家乡为父亲守丧的卢象升,忍着巨大悲痛受命来到京城,毅然扛起了统兵抗清的重任。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更与许多“历史票友”想象中不同的是,性格正直的卢象升,也有着通透的政治军事眼光,对于明末官场的“潜规则”,他早就看得清楚。他曾以“不问难易,不顾生死,专以求全责备”的评语,精准概括了晚明言官的无知无耻。
当崇祯十一年清军肆虐京畿时,勇赴国难的卢象升,更是一眼看出了战局的困难之处:“清军野战能力强大,如果我们分散防守,会被各个击破,集中兵力防守,又会被敌人切断粮道,所以绝不能消极防御”。
如果晚明政坛上,能够多几个卢象升这样敢担当会做事的明白人,明朝有没有救不好说,但至少崇祯绝不会在1644年就上吊。可是这样一个卢象升,为什么会在晚明“静悄悄”殉国?因为他身处的,是一个染缸一样的晚明政坛。
崇祯年间的晚明朝局,各方面都已经烂透,但烂得最厉害的,却是“人事”。朝廷各个岗位,几乎多是无德无能的“官场老油条”,平日里党同伐异成风,甚至大难临头时,互相攻讦依然是常事。所谓江山社稷,家国情怀,对他们而言不过是“蒙崇祯”的幌子,拉帮结派谋私利才是真。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可卢象升不知道的是,他死以后,杨嗣昌依然在搜集他的“罪证”,企图祸害他的家人。他死以后,有良心未泯的士兵,因为不肯诬陷卢象升,竟被杨嗣昌活活拷打致死。他死以后,崇祯皇帝麻木不仁,几年不给抚恤,他死以后不到六年,崇祯皇帝就上了吊,当年多少辱骂他“怯懦”“畏战”的“明末清流”,拍拍屁股就去找李自成多尔衮们卖身投靠……
比起这样的静悄悄来,反而是明朝灭亡之后,当年凄然殉国的卢象升,得到了后人超越历史的怀念:《明史》《前明忠义别传》等典籍里,都以感人的笔墨,讲述了他的伟大与悲剧。甚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一部感动了无数“80后”“90后”的少儿历史读物里,亦有《卢象升战死巨鹿》一文,令多少孩子从此深受震撼,懂得世事。
以这个意义说,用“天下震动”形容卢象升之死,毫不为过,而他留给历史的回响,更超过了王朝兴衰本身:每一个“逆淘汰加剧”的时代,正如连卢象升都容不下的晚明,怎能不亡。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