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空印案,朱元璋怒斩千余个县府官员,却有百姓载入史册

可能由于朱元璋年少时的经历,导致对待贪官污吏是十分的嫉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待财政的管理可谓是十分苛刻。朱元璋要求十三个省、一百四十多个府里的一千多个县,每年的财政统计必须上交户部审核。
一旦发现有出路,就必须要重新审计,而且还要盖上每一级衙门的官印。在现在交通发达、技术先进的时代,只需要一份传真,或者一个邮箱,几分钟就可以搞定。
明初空印案,朱元璋怒斩千余个县府官员,却有百姓载入史册
但是在650年前的明朝,没有火车、飞机、汽车,只靠骑马,甚至还要翻山越岭,这一路下来少则数十天,多则都能达到数月,是十分的不方便。比如你是云南的官员,到年底了高高兴兴的带着一年的财政表来到应天(南京)与户部交差。
在家过完年,大年初一就要上路。你是翻山越岭,爬山涉水,历经磨难,然而到京都已经是开春了,庆幸的是总算看到了京都的大门,欢欢喜喜的来到户部。在对账的时候竟然发现,有一两银子甚至一文银子没有对上。
户部尚书给你两个选择:“第一你是承认你贪污了,第二就是你返回云南,把账目对好再回来。”我想任何人都会选择第二条吧。否则因为一两银子被处理,也实在是不甘心。就这样,你必须马上返程,又是一路颠簸返回云南。
明初空印案,朱元璋怒斩千余个县府官员,却有百姓载入史册
从京都走的时候还是春天,到达云南又是秋末了。对完账目,就要等第二年返京了,因为秋末从云南出发,到京都就得过年了,是没人办公的。不过等到第二年财政就又要重新做一份了。
这样反反复复的,折腾的明朝的官员们是痛苦不堪。久而久之,官员们为了提升效率,便开始在出发京都前,去每级县衙盖官印的时候,都会格外多带上几个空白的账本,上面盖好官印。
这样的话,如果在京都发现帐错了,就不用再返回属地,只需要在空白账本上重新把账对好,就可以了。慢慢的,带空印账册进京,则成了当时明朝不成文的规定。
明初空印案,朱元璋怒斩千余个县府官员,却有百姓载入史册
上下级官员都是抱着默认的态度,但这其中只除了一个人,那就是朱元璋。直到1376年,朱元璋发现了这个“潜规则”。他一想到,这些官员们合起伙来骗他自己,岂不是把他当冤大头了。于是派遣官员们对此事进行调查了解。
然而所有的官员都知道这个不明文的规定,但是还不能表露出来。所以也走个过场,问话的官员假装问涉事官员。两人一拍即合,便将此事一五一十的全部告诉了朱元璋。
朱元璋得知后大怒,表示要斩杀所有涉案的官员。可知当时明朝十四个省,一千多个县每年都必须上报财政,而可以确定的说,这些官员全部都与这“空印案”有关系,其中不乏有很多清官,最有名的就是明朝忠臣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
明初空印案,朱元璋怒斩千余个县府官员,却有百姓载入史册
此人是山东济宁知府,为官十分清廉,平时就连肉都舍不得吃,衣服上更是补丁一片,但也因也是“盖印官之一”,所以也被牵连其中。
因为当时在明朝,所有的官员看到朱元璋都像是耗子见猫一样,十分的惧怕,所以更没有人敢站出来为这件事做个公证。极有可能好人没做成,自己也会被论以“同党”罪丢了性命。
然而就在所有官员都胆胆颤颤的时候,却有一个不是官员,只是明朝一个普通的老百姓,站了出来说了公道话。此人叫郑士利,利用当时百姓可以直接上书给朱元璋的规定,直接给朱元璋上了一封信。
信中指出了,之所以会出现空印文册的原因是有理可据的,也是有情可原的。但郑士利也明白朱元璋是皇上,总不能让皇上主动承认错误吧。
明初空印案,朱元璋怒斩千余个县府官员,却有百姓载入史册
所以也在信中写到:“恐奸吏得挟空印纸,为文移以虐民。”意思是,皇上你也是怕贪官污吏借用这空印文册做手脚,从而危害了百姓,也是为了我们百姓好。
但是朱元璋并没有理会郑士利,而是直接下令将郑士利送往了边疆从军。如果大家认为这个郑士利挺冤的,就大错特错了。这个郑士利也正因为此举,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载入史册名垂千古的老百姓,也就是《明史·郑士利传》,也可以说是一种幸运了。
因为朱元璋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权威被践踏,而且还是举国上下官员合伙践踏,这是朱元璋决不允许的。如果将所有官员全部杀掉的话,那明朝真的是没有官员了。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朱元璋不会办出如此“傻事”的时候,朱元璋一纸令下,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朱元璋的处罚令如下:“主印官员全部杀掉,副手打一百军杖后充军,各省的按察使也有很多以监管不力的罪名获罪。”
明初空印案,朱元璋怒斩千余个县府官员,却有百姓载入史册
这一政令下达到地方,所有的官员都蒙圈了。谁也想不到,朱元璋竟然下手会如此之狠!据统计,这一次空印案共牵扯的县府达到1170多个,被处死的官员更是达到上万名,充军者更是不计其数。
一时间,整个明朝都被乌云笼罩着,举国上下因为官员被杀,家中的妻女都无家可归,受尽侮辱,导致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敢在出来当明朝的官了!有说“空印案”也是明初的一大冤案。
不得不说,朱元璋也是借此缘由做一次全国上下的大洗牌!此次空印案,的确对明朝的贪污之风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过付出的代价实在也是太大了!
参考资料:《明史·郑士利传》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