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读诗:暖冬如画,杨柳不知秋已远

“晴湖水落葑田乾,白鸟飞来立晚寒。

杨柳不知秋己远,尚摇疏翠拂栏杆。”南宋朝周瑞臣《早冬湖上》

初冬读诗:暖冬如画,杨柳不知秋已远

初衣解诗:楼下有一公园,是清武丰闸遗址,岁时更迭,久已无用。城市改造之时,留故址,从长江引水一流。古代调剂旱涝的功用已经消失,但细水长流,夹渠杨柳,如丝如发。离开公园上江堤,都说冬景水瘦山寒,但实际上用不到这片长江中游的领域。水固然略瘦,但仿佛佳人只是卸却浓妆,反而清丽如家常。晴好之日,眉目如画,历历分明。

看柳是春江最好,但今年暖冬,秋柳在这个时节也不凋谢。秋江疏阔,水色夺人,倒是这依靠长江隔出的小渠花园的柳,让人忘了季节。

一阵风来,那柳树是从指尖感受风,然后浑身波动,巨浪如潮。此时柳树,不是春柳的稚嫩,而是一种成熟银绿,随风而舞,却又厚重,并不是小儿女依依状,却仿佛是殷勤的朋友和母亲,执手叮嘱,一波一波,荡漾心情。

初冬读诗:暖冬如画,杨柳不知秋已远

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种清丽与凄楚,是用不到此时秋柳上面的。此时的秋柳更似醇厚故人,面对离别相遇,只尽歌舞,不谈离殇。所以我竟然不知道该怎么来形容。

南宋诗人周端臣,生活在南宋中期。他的年岁不永。大约三四十岁就死了。但是从一些零星的资料可以看到,他曾经是在宫廷做诗,留下来的词大多伤春怨别,说实话,我并不太喜欢。但无意中发现的,他的不多留下来的诗,让我对他改观。因为词做得好,是一种情绪的抒发,比如人人都能卡拉OK,但诗做得好,才能看一个人的才气与节制。

这首《早冬湖上》的诗:

初冬读诗:暖冬如画,杨柳不知秋已远

“晴湖水落葑田乾,白鸟飞来立晚寒。

杨柳不知秋己远,尚摇疏翠拂栏杆。”

晴朗中湖水渐落,露出了菱滩,白色的沙鸥飞来,立在斜阳的微寒里。

湖边的杨柳并不知道秋天已经过去,随风舞的疏朗的绿色,来回拂着栏杆。

初冬读诗:暖冬如画,杨柳不知秋已远

小诗如画。第一笔,是画出了初冬露出水面的菱洲葑地,所谓葑田,是水草蓼花聚集成的腐土,秋冬水落的时候,成为湿地泥土。

第二笔,依然是以这个葑田为焦点,画上了白色的沙鸥。寥寥数笔,这就是冬天的景象。

但是诗人肯定不满足于此,因为视觉上虽然晴,太清冷单薄,于是在接近画框的地方,画出了带着翠色的秋柳。可以说这首诗如同画,里面的色彩三四种,葑田是灰黑色,沙鸥是白色,用杨柳的翠色,中和,明丽疏阔。

但是细读起来,又发现这个中间不止这几种颜色,比如晴是一种什么颜色?晚霞是怎样一种光,他都不铺陈。只是让喜欢诗的人慢慢的去想。

而最是“杨柳不知秋已远”,让冬景温暖,一是刻意地点出写的是早冬,另一方面也感叹了,早冬的晴暖,杨柳不凋,依然袅袅。

初冬读诗:暖冬如画,杨柳不知秋已远

周端臣小诗如画。当然他写冬景的另一首诗“万树无多叶,千花试一枝”,更让人觉得笔力简洁,容后再述。

因为南朝末年的战乱,有很多历史的遗存,都毁灭在战争中,消失在岁月里。昨天和一个朋友谈起了建设与毁灭,他说起,许多文明不过是一把火消失干净。比如周端臣,已经在岁月和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生平与事迹,仅留下来的词作,不足以代表他的生平与思想。

设若我不是能够找到这几首诗,发现了诗人别有绘画的眼睛和敏锐,别有写诗的才气与节制,甚至想多看几首,多了解一下,那么周端臣这个名字和他的诗,在我的生涯里是会轻巧错过的。

初冬读诗:暖冬如画,杨柳不知秋已远

错过的还有那远去的真实的宋朝,以及生活在那段时间的真实的人的感知和智慧。

为那毁灭的痛惜,我们也要珍惜当下的和平,让和平永久。

“晴湖水落葑田乾,白鸟飞来立晚寒。

杨柳不知秋己远,尚摇疏翠拂栏杆。”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