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个不该总遭批判的大一统王朝

提起清朝,可能你会想到“嘉定三日、扬州屠城,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专制集权”、“文字狱”、“闭关锁国”、“鸦片战争”、“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等种种劣迹和耻辱,这让我们对清朝的评价,多定格于负面,甚至提起清朝便义愤填膺,恨不得再回到清朝去“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者,亦不鲜见。

这并不是奇怪之事,汉民族曾今的辉煌和大汉族主义的思想,让我们有时难以用平等的观念来对待所谓的异族统治,况且曾今的耻辱,还过去不远。还有人会说,要是大明不绝,中国会何其辉煌,恐怕早日称雄世界了。那么,我们就从大明说起,看看提起清朝时,是不是除了批判,还是批判。

明朝是汉民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朱元璋从一个贫农,历经艰难成为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何其难得和伟大。到了永乐盛世,蒸蒸日上的大明王朝,扬大明国威于世界,驱蒙元胡虏于漠北,百业兴盛,国泰民安,好一派盛世景象。

清朝,一个不该总遭批判的大一统王朝

然而明朝的缺点,其实也从一开始就凸显出来。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明王朝的专制和封闭。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封建王朝一直保留的丞相制度,改为六部分权以便皇帝总览朝政。为了皇太孙朱允炆能坐稳江山,朱元璋对于功臣,甚至许多无辜者,实行无差别的屠戮。

但老朱毕竟失算,“清君侧”的燕王朱棣,不念侄儿的宽容,不愿做周公,硬是从侄儿手中夺过江山,成为后世颂扬的永乐皇帝。朱棣有其父的雄才伟略,但在残忍专制方面,更甚于其父。灭大儒方孝孺十族,对阻挡他称帝的名将铁铉女儿发配教坊司等残忍之极的事迹,让大明从一开始就笼罩在恐怖气氛中。所以有明一代,文人士大夫总体上是没有多少尊严和独立人格的。

明朝的封闭,从永乐朝郑和下西洋之后,就愈演愈烈。就是被后人称颂的郑和下西洋,其实也不是明王朝主动与世界交往的初衷,更多的是宣扬国威,求得万国来朝,还有寻找建文帝的意图。所以,这种不计成本的炫富式交往,便伴随着永乐盛世的结束而结束。后来的大明,多数时候继续奉行朱元璋时候的以农为本国策,大力打压工商业,限制海外贸易。因此“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明王朝,到了明末,就连中华本来非常先进的火器,也要学习希望殖民者的技术,才能勉强对付八旗劲旅。

明王朝虽然对底层农民总体不错,但似乎更惠顾朱家子弟,毕竟天下是朱家人的天下。到了明末,天灾人祸让百姓在死亡线挣扎时,皇族子弟却仍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既不关心百姓死活,也不关心朝廷安危,空耗财政,掏空了大明,也让大明失了人心。所以李自成振臂一呼,天下百姓纷纷响应,曾今辉煌的大明,终于让农民起义葬送。要不然,仅凭综合实力远逊于大明的后金,远没有推翻明王朝的能力。

清朝,一个不该总遭批判的大一统王朝

大明享国276年,历经十六帝,然有为之君却并不多,而懒惰、昏庸之辈却不鲜见,奇葩皇帝一个接一个,所以大明亡国,罪不全在崇祯。

同为汉族政权,宋朝和明朝相比,从疆域辽阔和民族威望来看,宋不及明,而从经济发展和文化繁盛来说,则明不及宋。

清朝作为一个从明朝手中接过江山的“异族”统治下的封建王朝,其实它在许多方面,完全是大明的模板复制。满族深知在文化方面不及汉族,为了在中原王朝站稳脚跟并延续统治,几乎照搬汉族文化,并大力继承和弘扬汉民族文化。明清几乎有相同的治国思想,这不仅体现在在官制、礼仪等方面,而且同样体现在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方面。所以它和明朝一样以农为本、闭关锁国,但可悲的是,清朝赶在了世界大变革的历史潮流上,农业文明最终败给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因此才有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悲剧。

那么,如果换成大明,换成其它汉族统治的朝代,中国就一定能战胜西方列强吗?答案并不是肯定的。熟悉晚清史的人都知道,许多时候,清朝与西方列强的无数次交锋,有时并不全是将士不用命,武器不先进,而根本上,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根本赶不上虽然唯利是图、但当时的确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华从来没有遭遇这种情况,很多时候,我们是领先世界的。而明朝末年在面对日本、葡萄牙、荷兰时虽有小胜,对毕竟不是面对英国这样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经过明治维新后充分发展的日本,西方列强的一起围攻。所以,清朝之败,是处于腐朽期的封建时代败给了资本主义时代,历经清末之悲惨,中华才真正从盛世迷梦觉醒,才没有继续出现下一个封建王朝。

清朝,一个不该总遭批判的大一统王朝

有人会说,如果是明代,可能会提前进入工业革命,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这样中华仍然无敌于天下。我认为这仍然是大汉族主义思想,并没有从客观事实出发。明末的专制,并不亚于清末,如果明朝足够开放,怎么会有因为“片板不许下海”的国策,导致过不下去的沿海居民,与日本浪人、海盗等联合起来成为倭寇的历史,怎么会有明末面对灾荒却拿不出赈灾银子,以致天下流民四起的局面?

所以,作为努力学习明朝,又吸取明亡教训的清朝,它的悲剧,本质上不是满族统治的悲剧。因为满族也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员,就像蒙古族和藏族等民族一样,在历史发展给予他们机遇的时候,也有入主中华的权利。我们若一味骂清朝,表面上是骂满族,其实是骂走到末路的封建专制。

那么,在理解了清朝之悲的原因后,我们再回过头看看,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除了带给我们苦难记忆和悲痛愤慨外,有没有值得称赞的地方呢?答案是肯定的。

一、辽阔的疆域,奠定现在中华版图基础

清朝疆域全胜时,东至鄂霍次克海与库页岛,西至帕米尔高原,南至曾母暗沙,北至萨彦岭,面积1316平方公里。到1908年清朝将近灭亡时,国土面积还有1135平方公里。这不仅超过了明朝,也超过了全盛时的唐朝。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新疆、西藏、蒙古、台湾在清朝时候,再也不是藩属国,而是实实在在由中央管辖。比如新疆,在清以前的大一统王朝,都是处于半独立状态,只要稍有机会,它们便脱离中央政府的管辖。

清朝,一个不该总遭批判的大一统王朝

而到了清朝,经过康熙、雍正、乾隆的多次征伐,新疆完全成为中华版图的一部分,再没有什么大的变动。清末阿古柏在沙皇俄国挑唆下试图独立,左宗棠在朝廷支持下再次平定新疆,解除了西北边患。

对于蒙古,明朝和蒙古是一种既对立,又融合的关系,但本质上是两个政权。所以洪武大帝朱元璋、永乐皇帝远征塞北来驱逐蒙古,历代修筑长城来阻挡蒙古南下,但终不能消除北部边患,才有了后来的“土木堡之变”。清朝不修长城,但却采用打压和联姻相结合的方法,让蒙古完全归属于中央政府的统治,并成为捍卫北部边疆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从某种意义上说,的确是一种进步。

清朝,一个不该总遭批判的大一统王朝

对于西藏,清政府不仅确定对西藏的实际统治地位,而且用设置驻藏大臣、册封藏族传世活佛的方式来管理西藏,加强了西藏对中央政府的认同感。

另外,康熙帝收复台湾,把台湾和澎湖列岛等附属岛屿纳入清朝版图,避免了台湾与大陆的分裂。

清朝在开疆拓土方面的成绩,是清朝最大的历史贡献。明朝在这方面不及清朝,宋朝更不及,只有元朝、唐朝和汉朝可以相比。

二、对边疆的开发和民族关系的进一步融洽

清朝对“三北”——东北、正北、西北的开发,对巩固边防和促进民族融合有突出贡献。辽河流域的开发,经过清太祖努尔哈赤到清朝历代皇帝的努力,使得东北边疆不再成为蛮荒之地。正北蒙古地区在明代时动乱不已,但清朝对蒙古问题却采用了和明代不一样的方式,在这里大力发展贸易交往,所以北疆的开发力度更快。新疆问题在清朝得到本质性解决。朝廷在平定新疆叛乱后,大量屯垦戍边,发展经济,使新疆越来越安定。

清朝,一个不该总遭批判的大一统王朝

清朝本是少数民族统治,所以基本上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并没有历代汉族王朝视少数民族为蛮夷的通病,也没有把少数民族自主隔绝与中华之外。所以,清代虽然没有长城,但并没有多少次蒙古进军中原的困境,更没有“土木堡之变”和蒙古兵临北京城下的悲凉。反而使蒙古更加亲近中央政府,与中央政府融为一体。乾隆时土尔扈特部不堪仍受沙俄的残暴统治,不远万里来归,受到乾隆的热情欢迎和妥善安置,更成为历史佳话。

对于西南少数民族,清王朝在雍正四年(1726年)推行“改土归流”政策,使西南少数民族的自治权进一步削弱,提高了中原政府的影响力,促进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民族关系进一步融洽。

清朝,一个不该总遭批判的大一统王朝

清朝的边疆政策和民族政策,有点类似于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不把他们排斥与中华之外,而是当成中华的一部分。

三、人口大幅增加,农耕土地进一步开发

人口的多寡是封建时代国家兴盛的代表。清朝历代统治者,尤其是康雍乾时代,由于重视鼓励垦荒、兴修水利、赈灾减灾,且赋税相对较轻,再加上“摊丁入亩”等政策的实施,“番薯”等粮食品种的引进,使得人口大幅增加。道光年间,清朝人口猛增,达到四亿,这在封建时代是一个不可想象的人口数字。与人口增加相伴随的,是许多原先没有得到开发的土地被进一步开垦,农业土地面积进一步增加。这为清代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劳动力基础。人口增加带来劳动力保障,也带来更多的压力,这是前朝统治者不曾遇到的问题。

清朝,一个不该总遭批判的大一统王朝

四、文化进一步发展

提起文化发展,许多人会说,清朝搞文字狱,怎么会是文化发展呢?其实不然,搞文字狱,就像明朝搞胡惟庸案、蓝玉案、设立东厂和西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秦朝搞“焚书坑儒”的做法一样,其本质是加强专制集权,是封建时代的通病,并不是清朝的独创。清朝入主中原后,虽然为了迫使汉族接受其统治,实行过残酷的镇压,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对于中原文化,更多是传承和发展。

(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