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诗歌获罪,与王安石冲突遭皇帝驱逐,却留下天下第三行书

苏东坡少年成名,二十一岁考中进士,文采飞扬,天下一流,连皇帝都曾对他赞不绝口,将他视为大宋王朝未来宰相的绝佳人选。

因诗歌获罪,与王安石冲突遭皇帝驱逐,却留下天下第三行书

君王的赏识、绝世的才华为他早早铺垫好了通往未来事业的锦绣之路,无限美好的人生前程就在不远的前方等待着他。可以想象,如果假以时日,他必将身居庙堂之高位,成为国家之栋梁,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夙愿,将自己的毕生才学和满腔抱负全部施展出来,为国为民倾尽一生。

然而世事无常,人生难料,在后来的日子里,各种坎坷与困难向他扑面袭来。那么苏东坡在仕途之路上究竟遭遇了什么?他又是因为什么具体原因来到了偏僻凄凉的黄州的呢?

因诗歌获罪,与王安石冲突遭皇帝驱逐,却留下天下第三行书

苏东坡是四川眉州人,考中进士,他就一直在这个朝中做官。那他为什么来到了偏僻的黄州?又是在什么背景下才写出如此凄凉的诗句呢?这一切还要从北宋时期最大的一个文字狱“乌台诗案”来讲起。

公元1067年,二十岁的赵顼登基,他就是北宋历史上第六位皇帝——宋神宗。神宗是少年天子,他登基之初啊,雄心勃勃,一心想做一个中兴皇帝。亲政以后呢,马上想到变法,以复国强兵。

因诗歌获罪,与王安石冲突遭皇帝驱逐,却留下天下第三行书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粉墨登场了。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也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志向远大,一心要变法图强来报效国家,宋神宗也急于用变法来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所以两个人是相见恨晚、一拍即合。

从熙宁二年,也就是公元1069年开始,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的核心就是“理财”和“整军”,涉及到这个政治、军事、经济等等各个方面。以欧阳修、苏东坡为代表的旧党则认为变法操之过急,所以是极力反对。苏东坡认为自己看到了问题就应该知无不言,而且要言无不尽。他就开始搜集各方面的资料,在熙宁二年给皇帝写下了万言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上神宗皇帝书》。这个万言书全面驳斥新法,否定王安石变革。苏东坡的万言书不但没有得到皇帝的支持,最后呢还彻底和王安石为首的新党撕破了脸。

因诗歌获罪,与王安石冲突遭皇帝驱逐,却留下天下第三行书

元丰二年,苏东坡被任命为湖州知州,他按惯例给宋神宗上了一个谢表,谢表中写了这样一段话:“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那什么意思啊?苏东坡是说啊,自己迂腐,不识时务,难以和亲近之人,也就是有新思想的人来共同进步,皇上体察到臣年老,不会多生是非了,或许呢能够保全一方百姓,所以才让臣来到湖州任职。

这本来就是一个例行公事的谢表,可是却被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诬陷,说他是有意讽刺朝廷,全面否定熙宁新政。接着呢,又从苏东坡的诗集中找出一些诗句来,一起上奏给朝廷。在这些人的唆使下,宋神宗雷霆大怒,下令逮捕苏东坡,就把他从湖州抓回汴京,关在御史台。

因诗歌获罪,与王安石冲突遭皇帝驱逐,却留下天下第三行书

汉朝的时候呢,御史台再有很多的柏树,这个柏树上住着许多乌鸦,所以御史台又叫乌台,这个称呼据说一直延续到宋代。苏东坡因为诗歌而获罪,在乌台关押了一百多天,所以后人就把这个冤案叫做“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最终的处理结果就是革去苏东坡现任的官职下放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东坡少年得志,一直以来都是顺风顺水,没想到人到中年,在仕途上却遭遇了一场灭顶之灾。45岁的苏东坡来到黄州,虽然他头上还顶着一个团练副使的官帽,实际上他就是一个贬官。苏东坡被贬黄州,那遭受了他人生道路上毁灭性的打击。

因诗歌获罪,与王安石冲突遭皇帝驱逐,却留下天下第三行书当时的黄州还是欠发达地区,偏僻荒凉。苏东坡以贬官之身来到黄州,举目无亲啊,他蜗居在一个叫做定慧院的寺庙里面,是闭门不出,整天的埋头睡觉。元丰五年,也就是公元1082年,这是苏东坡来到黄州的第三个寒食节了。这一年的雨水特别多,断断续续啊下了两个多月。这苏东坡想到自己的前途就像天气一样是灰暗阴沉,看不到尽头。所以呢他就研墨铺纸,提起笔来写下了铭心绝品《寒食帖》。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