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古代没有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也不是最贤者继位,而是普遍实行嫡幼子继承制,结果会是怎样?

下面我们从嫡长子继承制、嫡幼子继承制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在王位继承过程中,各方力量博弈的角度出发,细细剖析之。

01 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缺点

如果中国古代没有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也不是最贤者继位,而是普遍实行嫡幼子继承制,结果会是怎样?

自周公旦时代制礼作乐,确立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后,由嫡长子继承父辈的权力、大部分财产,在中国古代已经是深入人心的政治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可以说是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权力、财产纷争后,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有记载:“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大明令·户令》对继承制度规定得更详细:“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依子数均分;奸生之子,依子数量半分;如无别子,立应继之人为嗣,与奸生子均分;无应继之人,方许承绍全分。”

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点在于只要嫡长子出生了,那么继承人也就基本上敲定了,兄弟之间的权力争夺就相对要少了,这有利于维持政治的稳定。就算是其他手足要僭越争权,也会觉得自己理亏。如李世民这样强势的君主,在经历了玄武门之变后,也会对这段历史真相遮遮掩掩,怪不好意思的。

另外,由嫡长子来继承王位,从政治资源、心理成熟度来看,都是比较合理的。因为正常来说,嫡长子最年长(不算庶出的弟兄),其所经历的也就更多,那么拥有的政治资源在众兄弟当中应该是最多的。有了更丰富的政治阅历,见过更多世面,自然心理也会更成熟。而一位合格的执政者,最不应该缺乏的就是这两样东西。

但是,就算是历史选择出来的,嫡长子继承制也不能说是完美无瑕的一套制度,而其中一个缺点就很致命:这套制度虽然继承人选确定性高,但却无法保证王位继承人的品德和执政能力。如果嫡长子昏庸无能,而且暴戾无道,那整个王朝恐怕就要在他的手上交待了。

如果中国古代没有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也不是最贤者继位,而是普遍实行嫡幼子继承制,结果会是怎样?

而且,在嫡长子继承制深入到古代政治系统和伦理制度骨髓的情况下,要废长立幼,就连皇帝本人也未必能如愿。

《明史》记载,万历皇帝曾想立自己的宠妃(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排行老三)当太子,可是以顾宪成为代表的大臣们却强烈反对,理由是祖宗定下来的规矩是嫡长子继承皇位,如果正室没有儿子,就由庶出的最年长的儿子继位。

恰巧万历皇帝的正室孝端显皇后膝下无子,那么按嫡长子继承制,继位的应该是万历和王恭妃所生的长子朱常洛。万历想立朱常洵当太子,遭到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于是双方僵持了15年,都没有将太子的人选确定下来。

后来,万历的亲娘李太后实在看不下去了。

《明史》记载:“太子迟迟未立,太后问故,帝曰:彼都人子也。太后大怒曰:尔亦都人子!帝惶恐伏地不敢起。”

大意是,万历迟迟不立储,李太后看不下去了,就问万历皇帝为什么迟迟不肯立朱常洛当太子。万历回答说:“因为他(朱常洛)是都人(宫女)生的儿子。”李太后听了勃然大怒,说到:“别忘了,你也是都人生的儿子!”因为李太后最开始也只是宫女,慢慢才爬到了皇后的位置。万历皇帝听了,非常惶恐,最终拗不过李太后和群臣,只得放弃立朱常洵为太子的念头,乖乖把长子朱常络扶上了太子位。

所以说,在嫡长子继承制下,要想改变立储人选,是要爬过好几道大山的,就算是皇帝,也没有绝对的自由。

02 嫡幼子继承制同样具备嫡长子继承制的最大优势——可量化工具

如果中国古代没有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也不是最贤者继位,而是普遍实行嫡幼子继承制,结果会是怎样?

不知道周公旦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之前,脑海中有没有过“嫡幼子继承”的选项。

其实,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的优点,是其定下的规则能够彻底地转为量化工具。无论是谁,根据这把量化的尺子,得出的皇位继承人,都是同一个人,大家都不用争论。这个跟“立贤不立长”不同,“立贤不立长”相对而言属于定性分析语言,大家知道,在做定性分析的时候,我们最容易受到自己价值观的影响。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心目当中最“贤明”的皇子,未必是一致的。如百官认为汉少帝刘辩贤明,而董卓偏偏认为汉献帝刘协更贤明,而董卓又军权在握,你又能怎么着。

但是“嫡幼子继承”又跟“立贤不立长”不一样,它在某个时间段内,是属于定量分析的语言。也就是说,在某个时间段内,嫡幼子是谁,根据出生年月日,也是一目了然的,这并不会引起类似于“谁最贤明”这样的纷争。

所以,嫡长子继承制拥有的最大优势——可量化,在嫡幼子继承制里面一样也是具备的。

03 嫡幼子继承制并非凭空想象:蒙古游牧民族的幼子继承制

如果中国古代没有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也不是最贤者继位,而是普遍实行嫡幼子继承制,结果会是怎样?

其实,实行嫡幼子继承制还真不完全算是无厘头的开脑洞行为。早在蒙古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以前,也即是元朝建立之前,就已经存在幼子继承制的传统了。

关于蒙古人的生活,可以参考《史集》一书。《史集》成书于14世纪初,是伊利汗国拉施特奉伊利汗合赞和合儿班答之命,主持编撰的一部世界通史著作,对于研究蒙古史特别重要。

《史集》提到,“自古以来,蒙古人和突厥人都有这样一种习俗:在还活着时,就把自己年长的儿子们分出去,给予他们财产、牲畜和羊群,其余的东西则归幼子所有,幼子被称为斡惕赤斤(火的主人),即与火和灶有关系的儿子,以表示他是家屋的根本。”

窝阔台曾在推辞继任汗位时说:“大弟拖雷汗,比我更配授予大权和担当这件事,因为按照蒙古人的规矩和习俗,幼子乃是家中之长,幼子代替父亲并掌管他的禹儿惕(注:禹儿惕,突厥语,指拖雷的领地),而兀鲁黑那颜(成吉思汗生前把蒙古大本营“兀鲁黑兀鲁思”,以及自己的直属军队十万零一千人全部赐给拖雷,因此拖雷被称为“兀鲁黑那颜”)乃是大斡耳朵(成吉思汗第一宫帐)的幼子。”

拔都认为拖雷之子蒙哥应当继承汗位,因为“大家都知道,按照扎撒和蒙古人的习俗,父位时传给幼子的,因此,蒙哥合罕具备登临大位的先决条件。”

如果中国古代没有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也不是最贤者继位,而是普遍实行嫡幼子继承制,结果会是怎样?

蒙古族之所以拥有幼子继承的传统,和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无关系。游牧民族和中原不一样,他们生活方式是逐水草而居,主要生产方式是畜牧而不是耕田,他们不需要兄弟之间聚集在一起,精耕细作。所以,在儿子们长大成人后,父辈会把财产的一部分分予他们,让他们出去单立门户。最后,留守在父母营帐中的,就是幼子。这就是蒙古族的“幼子守产”的说法。

但蒙古族的幼子所继承的,似乎仅限于财产。

《史集》同样记载,乃蛮部居住在蒙古高原西部,“世袭的宝座为太阳汗所有,因为他是长子”。成吉思汗先祖孛端察儿有个长子叫“不合”,幼子叫“不黑台”,“不合是父亲的继承者,父亲死后,他继承了父亲的地位”。

据《札剌亦儿部显贵“国王”爵位封授与承袭》(作者:内蒙古师范大学谢咏梅)一文统计,木华黎(大蒙古国名将)家族嗣王爵的后代当中,能确认排行的9人中,为嫡长子的就有5人,占了一半以上。

实际上,虽然幼子继承制是蒙古族的传统,但是这一制度却从来没有像中原的嫡长子继承制那样,成为帝国固定的唯一一套继承制度。这就导致了蒙古族长子、幼子为争夺权力而纷争不断的局面。

如果中国古代没有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也不是最贤者继位,而是普遍实行嫡幼子继承制,结果会是怎样?

据统计,元朝如果从成吉思汗1206年建立蒙古政权算起,到1387年元益宗兵败捕鱼儿海,也不过180年左右的时间,当中就换了17个大汗。如果从1279年忽必烈统一中国算起,直至1368年元惠宗逃亡漠北,近90年的时间,也有11个皇帝继位。而明朝一共有276年的时间,也不过有16位皇帝而已。由此可见,元朝更换皇帝是比较频繁的,平均8-10年就换一位皇帝。在某种程度上,这显示了元朝政局的不稳定。

仔细瞧元朝的帝系图谱,你会发现当中盘根错节,非常混乱。这不得不归咎于蒙古族没有明确的继承体制。

如果中国古代没有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也不是最贤者继位,而是普遍实行嫡幼子继承制,结果会是怎样?

就拿成吉思汗的后代来说,成吉思汗去世后,第三子窝阔台被拥为下一任大汗。但由于蒙古族幼子继承家业的原因,成吉思汗的小儿子担任掌管了成吉思汗的禹儿惕、大帐、军队和帑藏的职务,“(你的)儿子们将比其他宗王们更为独立和强大(成吉思汗语)”。

果不其然,更为独立和强大的拖雷的后代蒙哥,最终就夺取了大汗之位。

04 开脑洞:如果中国古代将制度变为嫡幼子继承制,将会咋样?

如果中国古代没有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也不是最贤者继位,而是普遍实行嫡幼子继承制,结果会是怎样?

从上面列举的蒙古族的幼子继承制的例子,我们知道,蒙古族这套制度的致命弱点,是没有明确规定帝国到底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还是嫡幼子继承制。这导致有的人认为应该由长子继位,有的人则认为应该由幼子继位,彼此争执不休,所以带来了国家政权的动荡局面。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开一下脑洞:如果将中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变为嫡幼子继承制,换句话说,如果嫡幼子继承制在中国古代深入人心,成为了宗法制的核心,将会变得怎样?

这里我们从皇帝、皇后、后宫妃嫔、嫡长子、嫡幼子及外戚几个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分析。

皇帝:拥有了更加弹性的传位选择

如果中国古代没有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也不是最贤者继位,而是普遍实行嫡幼子继承制,结果会是怎样?

尽管皇权达到巅峰后,皇帝想传位给哪个儿子,都没有人能真正阻止他,但皇帝本人要摆脱整套官僚体系的纠缠,并且不落人口舌,那也是非常不易的。况且,就算康熙帝能轻易废皇太子胤礽,还不一样引发九子夺嫡的乱象,可见当皇帝得有多操心。

而实行嫡幼子继承制,那就不一样了。如果皇帝觉得本该继位的幼子“不法祖德,不遵朕训”,那他大可不必跟百官纠缠,也没必要去废太子,只需要老老实实和皇后商量,努力再生一个便得了。

就算皇后没办法再生男丁,那对现阶段本该继位的嫡幼子来说,这也是一枚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威胁到自己的位置(因为没准母后真的会生下一个亲弟弟来,那自己就不再是首选的皇位继承人了)。

而如果皇帝觉得目前的嫡幼子继承人表现很优秀,也可以选择不再和皇后生子,以此来维护幼子将来该有的地位。

而这点恰恰是嫡长子继承制做不到的,因为就算嫡长子是晋惠帝一样的弱智人物,皇帝也很难顺理成章去抹除他的继承人的地位。

这样一来,万历皇帝估计也不用和群臣怄气十五年之久了。

皇后:注定要成为悲情人物

如果中国古代没有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也不是最贤者继位,而是普遍实行嫡幼子继承制,结果会是怎样?

如果实行嫡幼子继承制,那么牺牲最大的,恐怕要数皇帝的正妻——后宫之主皇后了。

一者,如果皇帝不满意现有的皇位继承人(嫡幼子),那就会想方设法和皇后再生一个儿子,直到满意为止,以此来代替现有的不肖子的地位。这会给皇后带来极大的压力,因为古代的医疗水平非常落后,要怀上下一胎,本就非常难;而要是男胎,接着还要是长大后最聪慧的,那就难上加难了。如果皇后上了年纪,皇帝才对现有的皇位继承人表现不满意,那皇后就大概率免不了要被废黜的结局。

二者,如果皇帝很满意现有的嫡幼子,由于古代的避孕水平不高,那么为了确保幼子的地位,皇帝就大概率会选择不再和皇后圆房,反正有后宫佳丽三千,生出来的孩子并不会威胁到嫡幼子的皇位继承人身份。

这样的话,皇后就陷入了两难境地:生不出好孩子吧,就会被废弃;生出了好孩子吧,就得守一辈子活寡,号称牺牲最大并不为过。

与此同时,皇后和妃嫔就形成了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皇帝不再和皇后圆房,那么后宫佳丽被临幸的机会就大得多,得到荣宠的几率就更大了,吹枕边风的时间就更长了。

但再仔细推敲,皇后在嫡幼子继承制下生活,也未必全是坏事。因为嫡幼子继承制,可能会导致皇帝驾崩后,皇位继承人年纪还非常小的局面增多(除非皇帝命长且很好地控制生育)。这样一来,皇后垂帘听政的几率就会直线上升。那时候,也许中国历史上就要多几位像吕雉、武则天、慈禧一样的权势滔天的女人了。

如果中国古代没有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也不是最贤者继位,而是普遍实行嫡幼子继承制,结果会是怎样?

同样的,由于太后垂帘听政,而那些和她同宗族的亲戚,被重用的机会就会加大,那外戚专权的可能性也就随之加大了。

嫡长子、嫡幼子:矛盾摩擦会增加

如果中国古代没有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也不是最贤者继位,而是普遍实行嫡幼子继承制,结果会是怎样?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对于嫡长子来说,无论是父皇在世之日,还是父皇驾崩了,其自身拥有的政治资源、心理成熟度优势对嫡幼子来说都是压倒性的。

而实行嫡幼子继承制,那皇帝在世之日,就要时时刻刻想着如何来巩固幼子的地位,因为嫡长子在这方面比他强。这里可以类比朱元璋为朱允炆所做的。为了巩固朱允炆的地位,朱元璋把开国功臣几乎都杀光了;而比朱允炆年长的叔辈,也好不到哪里去,都纷纷分封到外面守边疆去了。

所以,如果实行嫡幼子继承制,在父皇在世之日,嫡长子的日子是不太好过的,因为整日会被皇帝防着,怕威胁到幼子的地位,所以尽量会把他“流放”到外面守边界。

嫡幼子在皇帝在世之日,会被庇护(当然如果表现不好的话,也可能会被换人),而一旦父皇不在,那麻烦就会接踵而来了。首先,哥哥们久经“职场”,拥有的政治资源、处世圆滑度往往都比嫡幼子强得多,他们随时可能会像朱棣一样以清君侧的名义打回京城来。接着,如果自己年幼,就会被皇太后垂帘听政,然后让一干外戚死死压制,架空权力。所以,如果没有一点政治智慧,嫡幼子在失去了父皇后,局面就可能朝着不利方向发展,这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如果中国古代没有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也不是最贤者继位,而是普遍实行嫡幼子继承制,结果会是怎样?

综上分析,嫡幼子继承制解决了嫡长子继承制无法解决的问题(无法确定继承人是否有才干),给了皇帝在合理的范围内更多的选择。但是它同样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兄弟之间权力的争夺会更激烈,外戚专权也会更频繁。

其实,说到底,嫡长子继承制也好,嫡幼子继承制也好,都有自己的硬伤,都无法保证能够给朝政带来稳定的局面。说到底,在众多有机会继承皇位的人选当中,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也好,实行嫡幼子继承制也罢,最终都是拳头最硬的人说话。而所谓的制度,不过是他们继位的小小阻碍,又或者是顺理成章的借口罢了。

除非是实力旗鼓相当的人,这时候占着理儿,就有极大的概率会赢。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