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诗词诠释一生,看一代大文豪的潮起潮落

这一首词是在熙宁九年八月十五日,苏轼与朋友相聚于超然台上,因为想念济南的苏辙,所写下的一首流芳百世的《水调歌头》,这也成了苏轼人生的代表作。

写这一首词的时间,也是苏轼人生承上接下的一个节点,苏轼人生上半场,大大小小的波澜经历无数,也算是颠沛流离,人生事业有成,更期待着人生下半场未知的精彩,但是遗憾的是,苏轼的后半经历的,也将是那无尽的痛苦以及不同于世俗的风景。

三首诗词诠释一生,看一代大文豪的潮起潮落

在宋仁宗景佑三年时,一向多雾的蜀地此日却天气放晴,气温舒适,端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

这一天,在眉州的眉山县苏家出生了一个婴儿,这个婴儿给苏家带来了不少的欢乐,而这个婴儿就是苏轼。

苏轼是苏家的第五个孩子,在苏轼之前,苏轼的母亲生下两个女儿都夭折了,后来生下了一个儿子景先,在三四岁时也夭折了,而他的姐姐是在景先夭折之后的第二年出生,而苏轼出生时,他的父亲苏洵已经二十八岁。

谁也没有想到,在眉山这个普通家庭出生的孩子,以后将会在宋朝掀起轩然大波,而且大放异彩,成就非凡。

苏轼七岁时开始读书,八岁时进入私塾跟一个叫张易简的道士学习,学校设在道观里面,苏轼读了三年左右,随着张道士学习的百余人中,惟苏轼和陈太初最得老师器重。

在十岁左右,苏轼从道观退了学,十二岁时一直在外寻求功名的父亲苏洵,结束游历回到眉山,兄弟二人便开始和父亲学习。

所以在那段时间,他们家经常会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年龄已到40岁的父亲陪着两个10来岁的孩童诵读诗书。

两个孩童,另一个自然是苏轼的弟弟苏辙,正是这样“有趣诙谐”的一幕,却塑造了史上著名的“三苏”,在唐宋八大家中,他家三人就占了三位。

苏洵的脾气不好,又望子成龙心切,比一般的父亲对儿子教育都更为严苛一点,经常抽查兄弟两个的功课,如果完不成作业,苏轼哥俩就有被揍屁股的危险。

后来到了苏轼十九岁时,娶了眉山县的邻县青神县的女子王弗为妻,王弗当时年龄十六岁。

王弗对于苏轼来说,不仅是妻子的角色,更相当于左膀右臂,她帮婆婆持家,丈夫在外出入仕途时帮着分析人情世故。

王弗是一个聪明机敏沉稳大气的人,在陪伴苏轼的十年之中,为苏轼的人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遗憾的是,苏轼与他妻子的婚姻只维持了十年,苏轼的婚姻维持十年左右,他的妻子不幸离世,这也成了苏轼人生最悲伤的一件事情。

三首诗词诠释一生,看一代大文豪的潮起潮落

二:人生的两次大悲之事 苏轼给妻子撰写墓志铭的时候,情真意切,写道:“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其中字字含泪,也流露出苏轼锥心的疼痛,可见妻子王弗在苏轼心中的地位,而在苏轼妻子离开十年之后,苏轼一次在梦中看到王弗,醒来之后,久久无法平静,又提笔写下了千古诗词《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如果说苏轼妻子的离开是苏轼感情中最大的痛,那么乌台诗案就是苏轼人生事业上最大的低谷。

当时在朝中有两个帮派,一个是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一个是以欧阳修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而苏轼正是站在保守派的阵营中。

苏轼和王安石成了死对头,又加上本身才华过于耀眼,就成了王安石革新派的眼中钉,革新派的人大兴文字狱,陷害苏轼,苏轼也成了被重点照顾的靶子,更是朝廷政治的牺牲品。

就这样,苏轼经历了人生最大的低谷“乌台诗案”,乌台诗案从宣判开始,也就是当年的八月十八日开始入狱,到十二月二十九日出狱,共四个月十二天。

对苏轼而言,这四个月十二天的时间不亚于十年之久,也是他一生都难以忘记的噩梦。

而苏轼能够死里逃生,除了他本身的运气之外,更关键的是因为宋神宗的奶奶太皇太后。

有一天太皇太后几天未见皇帝宋神宗,却发现皇帝表情不对,就问他发生什么事,宋神宗就把这些事情跟太皇太后说了。

太皇太后听了之后就说:“当年新帝在位时,面露喜色的告诉我说‘朕今天为我的子孙寻得了两位好的宰相人才,我现在老了不能用,可以把这两个人才留给我的子孙了’。”

而太皇太后所说的两个人才就是指苏轼和苏辙。

在太皇太后追问之下,宋神宗才说苏轼现在正在被关押在御史台的狱中,而太皇太后忧心忡忡的说:“只是写了一首诗就入狱,开国百余年都没有这样的例子,他只是受了小人的中伤,写了几首诗还不足以致死,我已经病成这样,希望不要再发生冤案,以免伤了和气。”

接下来几天,太皇太后病情日渐加重,宋神宗便希望通过大赦天下为太皇太后求寿。

就这样,在太皇太后的亲自开口为苏轼求情之下,苏轼才得以逃脱,迎来了人生的一次重生。

正所谓“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苏轼逃了死罪,但是因为文字狱的事情免不了要受罚,于是被贬黄州,而这一次被贬黄州,也阴差阳错成了苏轼人生的另一次救赎。

三首诗词诠释一生,看一代大文豪的潮起潮落

原来苏轼一心想要归隐山林,想过上农民的平静生活,但是人生漫漫长路中一直不得志,而在人生被贬黄州时,阴差阳错之下弄了一块地,才满足了自己的农耕之愿,并且盖了一个草堂,取名为东坡雪堂,自号东坡。

于是,苏东坡这个称号便叫了起来。

他在黄州种地几年之后,又看上了另外一块地,就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商谈买地事宜。

那天天气不错,苏轼等人并未准备雨具,结果途中淋雨,也是这一次特殊的经历成就了另外一篇佳作《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一首词非常特殊,不仅是词的文采非常优秀,更包含了苏轼面对人生的意境。

当他经历了人生起起落落之后,便对红尘世俗有了不一样的洒脱和感悟,那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就将这份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

种了几年地之后,宋神宗再次想到苏轼,又将苏轼召回,而苏轼在五十岁左右时,重新被朝廷重用,此时政局变化,苏轼也得以步步高升。

苏轼苏辙都得以升任位高权重之职,而苏轼这时却无心眷恋仕途,多次请求外放,但皇帝却终未允许。

在这一段时间,朝廷政权多变,而苏轼也或多或少的受到连累,最后在六十三岁时,人生再次遭遇低谷,又被贬官海南。

海南虽然生活艰苦,但这次被贬海南,对一向乐观的苏轼来说,虽然环境恶劣,但是内心仍然调试得当,也无异于一场神奇的人生经历。

而且在海南时,苏轼和当地邻里乡亲关系处的极好,临走时许多人纷纷上门道贺,恭喜他可以离开海南,而苏轼这一次的离开,正是因为他在朝廷之中的对头倒台,朝廷大赦,他才得以有了变动。

苏轼旧时的朋友都得以宽恕,一并北迁,苏辙也被迁居岳州,苏轼也得以“量移永州”,后来又被转往常州。

当苏轼一家人坐船沿运河前往常州时,河岸两地人们听说大学士路经此地,都争先恐后跑出家门,想要一睹风采,而苏轼船只路过时,运河两岸人头攒动,热闹异常,挤满了围观的百姓。

这不仅是因为苏轼的文采,更得益于苏轼人生漂泊动荡几十年时,不管位居各地都能与百姓打成一片,并且能够建立功业的结果。

三首诗词诠释一生,看一代大文豪的潮起潮落

而苏轼到达常州时,仿佛一场大梦,因为体力不支,便上书朝廷恳请退休,因为苏轼下半生早就厌烦仕途,这一次终于如愿以偿。

但是这个消息并未给苏轼带来多大的惊喜,因为苏轼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种种迹象表明,情况不容乐观。

在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时,苏轼永远的离开了这个让他喜忧参半的世界,一代文豪苏轼人生就这样落幕了。

纵观苏轼的人生,如同星辰般耀眼,如同大海一般有意蕴,演绎了不一样的精彩,诠释了不一样的境界,可喜可赞。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