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读屈原诗3首:屈原虽国亡身殒,却有千年离骚、龙舟粽子在人间

从文化角度而言,端午节在人们心中最深刻的印象大概就是屈原。“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他的名和字,大概也象征了这个伟大的“香草美人”的一生。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端午节习俗之一的龙舟竞渡,本质上就是为了纪念屈原。尽管对于这个说法人们有不同的意见,但更多人还是坚持了纪念屈原的传说。这是我们对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最好的纪念和尊重。

张耒这首诗,开篇就是一句“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深刻而悲切。虽然龙舟竞渡是为了表达后世人们对于屈原的怀念,可毕竟时间一去不复返,就如屈原已死去千年一样,那些冤屈又有谁能给他洗刷?

端午读屈原诗3首:屈原虽国亡身殒,却有千年离骚、龙舟粽子在人间

而在国破身亡之后,能给屈原带来一丝慰藉的,大概也只有他的以身殉国和那篇《离骚》了。

人生短短百年,有人如尘埃,有人似星火,一路燎原,照亮人间。可见,虽“人死如灯灭”,但他那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和千古《离骚》绝唱,却永不褪色。

事实上,端午节又名龙舟节、端阳节、重午节等,最早源自于古人对于天象的崇拜,是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文化内涵深厚,民俗内容丰富。

传说,因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而亡,后人为了纪念他,便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而端午和屈原,也因此被“捆”在了一起,成为众多文人创作的话题之一。

端午读屈原诗3首:屈原虽国亡身殒,却有千年离骚、龙舟粽子在人间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端午》

端午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一个节日的?人们已经说不清楚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人们知道端午这个节日后,也自然而然知道了屈原的故事。

千年时间过去,汨罗江水依然不停歇,只是不知道昔日屈原的英魂,还在否?

比起单纯的赞美屈原的伟大,诗人文秀提出了一个更加深刻,也更加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后人如此赞颂屈原,就能为他洗刷冤屈吗?这样的悲剧,岂是短短数语就能洗清的!

那是楚国的悲剧,也是屈原的悲剧!

端午读屈原诗3首:屈原虽国亡身殒,却有千年离骚、龙舟粽子在人间

好像每到端午佳节,老天都会下些雨来烘托气氛。诗人贝琼的心情,也是如此。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贝琼《乙酉端午》

端午节因为屈原,本就会带上一些悲凉的气息,再加上此时“风雨大作”,使得祭奠屈原的人就更少了。

作为一个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生前就不被重用,屡屡遭受贬谪,一腔报国热情更是错付;千年之后的风雨还如此不知轻重,使得汨罗江如此之大,竟找不到一个可以祭奠屈原的地方,这怎能不让诗人感到悲伤?

更可恨的是那火红的石榴花,竟也在嘲笑我一般,使我心情不佳。虽然如此,我对屈原的仰慕,也不会减少半分。毕竟就连陶渊明这等纵情山水的隐士,也对屈原仰慕有加,又何况是我呢!

看完全诗再回过头来看诗人,大概诗人也有着如同屈原一般怀才不遇的境遇,才会在端午这天发出如此感慨!

端午读屈原诗3首:屈原虽国亡身殒,却有千年离骚、龙舟粽子在人间

公元前278年,秦破楚,楚王迁都陈。同年,屈原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楚国的百姓们悲痛异常,纷纷去汨罗江上凭吊屈原。更有渔夫划起船只,在汨罗江上来回划行,只为能打捞到他的尸体。

打捞无果之后,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啃食他的尸体,百姓们自发把家中的饭团都扔进江中;而为了避免饭团被蛟龙所食,便用楝叶包饭,彩线缠身,从而发展成我们现在所说的粽子。

渐渐地,人们也就把端午节当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同时也赋予了其祈福辟邪的功能,对于现世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端午读屈原诗3首:屈原虽国亡身殒,却有千年离骚、龙舟粽子在人间

作为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后世文人对于他的缅怀和歌颂,从未停止。尤其端午佳节,更是“屈原爱好者”灵感迸发的特殊时期。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