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清朝为何失败?慈禧挪用军费是讹传,总结原因后无解

中日甲午战争可谓是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仅从赔款上来说,两次鸦片战争赔款共计才3700万两白银,而仅甲午一战中所签订的《马关条约》清政府就要连本带息在50年内赔偿日本六亿两白银。真是小巫见大巫!

这笔巨额赔款一方面使得清政府终于耗空国力、失尽民心,苟延残喘之下,只能放下屠刀,立地成鱼;一方面日本通过这些白银获得了充足的发展,跻身“列强”。其影响之深远如至今台湾、钓鱼岛等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那么,清朝为何会失败?

目前许多人提到清朝失败的原因,大多都归咎于慈禧——软弱无能、挪用军费等等。

慈禧作为当时清朝的实际掌权者,甲午战争的失败,以她为首的统治层确实难辞其咎,但原因认识若仅限于此,就未必太过片面,今日作者就带领大家一起来看看甲午战争清朝失败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甲午战争中清朝为何失败?慈禧挪用军费是讹传,总结原因后无解

甲午中日战争

初步了解:甲午战争发生始末

甲午中日战争源于1894年春,朝鲜全罗道古阜爆发农民革命,朝鲜高宗请求清政府派兵支援。在得知清政府欲派兵后,日本为了获取更多资源,趁乱率先出兵,迅速完成了对朝部署。其8000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便包围了朝鲜京城,清政府不甘示弱,也开始增兵,这正中日本下怀,日本军方以清政府挑衅为由,煽动国内民众的情绪,一心要向清政府开战,其后北洋舰队与联合舰队的出现,更使得局势一发不可收拾。

1894年7月25日,日本舰队偷袭了一艘清军运兵船,就此爆发了丰岛海战,为了维护东亚传统的宗藩秩序,光绪在8月1日当天下谕宣战,就此拉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

甲午战争大概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是从1894年8月1号到10月份,陆战主要是在韩国的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我们所熟知的民族英雄邓世昌便是在黄海海战中牺牲的。在这一阶段中,北洋舰队虽然失败,但主力仍存。

甲午战争中清朝为何失败?慈禧挪用军费是讹传,总结原因后无解

黄海海战

第二个阶段是1894年11月到12月,这一阶段日本把战事推进到了辽东半岛,主要发生在鸭绿江沿岸。战争结果是清廷再度败北,日本占据了辽东半岛,清军退守刘公岛。

甲午战争中清朝为何失败?慈禧挪用军费是讹传,总结原因后无解

鸭绿江沿岸的战斗

第三阶段是1895年1月到2月,威海卫之战是北洋舰队对日最后一战。结局意料之中,丁汝昌炸沉定远舰后吞服鸦片自杀。日本联合舰队的伊东佑亨司令为表示对昔日对手丁汝昌及清军将士的敬仰,下令全舰哀悼,特许康济号继续悬挂黄龙旗,载着丁汝昌、刘步赡等北洋将士的遗体在阴雨中返航。至此,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甲午战争中清朝为何失败?慈禧挪用军费是讹传,总结原因后无解

战斗地图

那么,导致清军全军覆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愚以为,我们应该由浅入深开始讨论。

01.宗藩秩序下,清朝名存实亡,不过是只纸老虎

001.直接原因——装备后勤论:应立于客观角度看问题,污蔑诽谤不可信

甲午海战结束伊始,北洋海军便面临各种指责和徘谤。当然,哪支军队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但例如北洋舰船主炮晾衣服、致远舰上养宠物、定远舰军官吸食鸦片、刘公岛上遍地妓院、训练弄虚作假等等诬蔑确不属实。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甲午战争专家陈悦先生在《沉没的甲午》、《甲午海战》中对此多有论证澄清。

知道这些言论不实后,我们再来理性看待战争失败的真正原因。

愚以为,技术装备和后勤补给落后是导致甲午战败的直接原因。

日本联合舰队携载多为速射炮,40秒左右就可发射十颗烈性炮弹。

北洋舰队携载多为老式火炮,平均10分钟才能发射一发,且很多都是无法爆炸的实弹。

甲午战争中清朝为何失败?慈禧挪用军费是讹传,总结原因后无解

老式火炮

我想,如果致远舰击中吉野号的那枚炸弹爆炸,联合舰队的历史甚至可能就此改写。且惨绝人寰的旅顺大屠杀与此也不无关系,正是清军的炮弹难以对日军产生有效打击,所以清军一旦有机会便会冲杀上前进行近战,日军损失惨重,才报复性的制造了大屠杀。

其次,后勤补给整体落后。

盛宣怀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人物,其以理财著称,甲午战争正是他负责清军的后勤补给,清军的战败也有后人指责于他,讲实,换谁上去,其实都不会比盛宣怀做的更好。

上述我们讲过,黄海海战之前,清朝的运兵船已经被击沉,这使得盛宣怀只能耗费许多银两从民间征船,但民船多为小船,其只能绕道渤海行驶浅水区进行补给。这个体系如果可以维持,尚且还好。可坏就坏在朝廷国库空虚,拨银加之盛宣怀自己的筹措仍远远不够所需耗银,于是后期许多民船也征集不到,加之民船的质量较低,很多在长期运送中损坏十分严重,无奈之下盛宣怀只能将粮食在营口卸船,再由营口往战场上一点一点运送。

再看清军陆上后勤供给,除天津到山海关的铁路发挥了运输功用,其他路段都只能依靠畜力牵引、人力步行运送,尤其是雨后,马车更是寸步难行。

所以如此落后的后勤保障,前线的战事又如何能打得赢。

甲午战争中清朝为何失败?慈禧挪用军费是讹传,总结原因后无解

盛宣怀画像

002.北洋海军起初建立的战略定位早已决定了其不会有太大的发展

北洋海军的战斗力不可低估,但武器装备实属是硬伤,而导致这一现状最直接的原因便是翁同龢担任户部尚书后立马上奏朝廷严禁海军购买任何外国军火、装备。

慈禧同意了,清政府的财政确实非常紧张。

后人的说法是这节省下来的银子慈禧修建了颐和园,这是讹传。

颐和园工程虽然是海军衙口主持修建,但并未动用北洋海军经费。再有就是被后人所诟病的“海防捐”,不过是为了修园而假借海防名义来众官集资,是地方各路官员孝敬慈禧的媚举,这笔钱原本就不属于北洋海军军费。另外,众官集资所得的二百万两被慈禧存入了银行,最后还是用在了甲午战争中,用在颐和园上的是这二百万两在银行所得的利息。

那么慈禧、翁同龢为何要停止北洋海军的建设?这与北洋海军建立之初的战略定位其实息息相关。

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的战舰打破了封闭的农耕文明,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皇帝和皇太后被打出了大本营,这大大刺激了清政府的国防神经,“大清天下第一”似乎成为了口号。

这如何能忍?

于是1885年,清政府海军衙门成立,1888年北洋海军诞生。

甲午战争中清朝为何失败?慈禧挪用军费是讹传,总结原因后无解

北洋海军建立初李鸿章的留影

然而,清政府海军诞生的意义与西方列强有极大的区别。

在西方列强眼中,海军是侵略的利剑、是发展国家的大号途径,而在清政府看来,海军只是维护君权,用于海防的一面盾牌,清政府并不要求海军去拓展边疆或进行经济贸易,所以当其做到了“远东第一”,清政府实现了海疆无事的初衷之后,它的建设就丧失了进步性。

基于稳定的农耕经济,清政府统治者的认识便仅限于此,所以慈禧和翁同龢喊卡了,不幸的是这种想当然的一劳永逸迅速被日本超越,直至被日本联合舰队打败,才发现自己的装备相比日本来说是多么落后,可惜一切都太迟了。

甲午战争中清朝为何失败?慈禧挪用军费是讹传,总结原因后无解

日本联合舰队原图

003.清政府内部各自心怀鬼胎,上下掣肘是失败的关键原因

事实上历朝历代朝廷内部都很少真正团结一致过,清政府也并不例外。甲午战争中,前线将士在浴血奋战,庙堂之中绝谈不上同仇敌忾。梁启超曾这么评价甲午战争“李鸿章是以一人敌一国”,这句话放在当时确不无道理。

北洋海军可以算作李鸿章的私军。

北洋海军中绝大部分兵将都来源于淮军,而淮军是李鸿章回到安徽老家征募庐州团练起家的。其次这些淮军的粮饷朝廷是两眼一抹黑什么也不管,他们的粮饷都是李鸿章通过各地捐官纳款、关卡征税拼凑而来。所以,对于底层的士兵、将军来说,他们效忠的对象就是李鸿章。

树大招风,朝廷本就重文轻武,对于李鸿章这等手拥重兵的将帅自是十分防范,尤是以两朝帝师翁同龢为首的南派清流为主,可以说,甲午战争的失败他们才是罪魁祸首。

甲午战争中,翁同龢是坚定的主战派,在开战之前,他曾说了这么一句话:

“吾正欲试其良巧,以为整顿也。”

看了这句话,再想想他上任户部尚书之初就要坚定的停止朝廷给予北洋舰队的经费、禁止北洋舰队购买武器等等,我们终于恍然大悟,原来他一开始就对输赢无所谓,关键是要“整顿”李鸿章啊!

甲午战争中清朝为何失败?慈禧挪用军费是讹传,总结原因后无解

翁同龢

此外,翁同龢被后人诟病最大的一件事也与此相关,开战前英国曾建议清政府购入两艘快船以备战日本,遑论英国居心何在,但当时情势紧急之下,翁同龢竟还是以“经费不足”的理由坚决拒绝了,最终两艘快船被日本购去,其中“吉野号”是甲午战争中击沉清朝船舰最多的一艘。

着实可见,翁师傅是把朝廷争议置于国家利害大局之上了。不仅仅是他,其余清流更是从战争开始就一份份奏折弹劾丁汝昌,说李鸿章任人唯亲,到丁汝昌自杀甚至都未停止,指责丁汝昌延误军机、骄玩成性···奏折中全是各种“革职查办、明正典刑、军前正法”等言辞。纵有李鸿章百般澄清原委,也难逃三人成虎。

“清流误国”张居正的说法终于在此得到了最有力的验证。

可李鸿章的困难并不止于此,不仅仅是朝廷高层的掣肘,地方上对于他的命令也是阳奉阴违。最典型的莫过于日军从山东半岛荣成湾登陆意图包抄威海卫,消灭刘公岛的北洋海军之时——

当时虽说李鸿章全权负责对日事宜,但山东的兵权实际掌握在巡抚李秉衡手中,早年他与李鸿章交好,后来因为个人恩怨转投到了张之洞门下,这一次,李秉衡终于等到了机会。

甲午战争中清朝为何失败?慈禧挪用军费是讹传,总结原因后无解

李秉衡雕像

10月23日,日军在旅顺旁边的花园口登陆,李鸿章赶紧遣令总兵章高元部从胶州湾渡海增援,但正因为李秉衡的百般阻拦,援兵直到11月16日才动身渡海,不仅如此,甚至当贵州古州镇总兵丁槐率兵千里迢迢赶到山东时竟然也遭到了李秉衡的截留。他的见死不救,对北洋舰队最后全军覆没应负很大的责任。

古语有训:兄弟隙于墙,外御其侮。

可看看李秉衡、看看翁同龢——李鸿章因战事失败被拔去花翎、剥夺黄马掛之时,翁同龢高兴得拍手称快,直言道“真明决哉!”这样,李鸿章焉能不败?

此外,作者在网上还看到了对于张之洞的指责。确实,整个战事中,张之洞手下的南洋海军几乎是作壁上观。但在这里作者想做一个声明——“作壁上观”的原因并不仅仅因为张之洞,我们需客观看待。

一则在开战前驻英公使龚照瑗就曾建议李鸿章调派南洋水师进行协助,但竟然被李鸿章以“南派兵轮不中用,岂能吓倭”为由拒绝了,对,李鸿章看不起南洋水师!日后李鸿章的求救是基于在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水师损失了五条战舰不得已而为之。

二则在十年前南洋水师对法作战中,李鸿章也曾作壁上观。且在其后,北洋水师多次强夺南洋水师的经费、战舰等等,淮湘派系争斗十分严重,其中南洋水师的战力确不如北洋水师,直接去救援等同于去送死。

三则张之洞并没有完全放弃北洋水师,北洋水师被围困在威海卫之时,他曾筹备攻击日本大本营,以围魏救赵,只不过这个想法还没有践行,北洋水师已经全军覆没。

张之洞

02.总结:内忧外患、重重阻碍之下,甲午战争中清朝的失败是必然的,但这些理由均可总结为一条

在上述中,我们谈到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武器装备、后勤体系十分落后——战略定位限制了发展,朝廷上下的掣肘,混杂在其中的我们还可以看到清朝统治者包括李鸿章一向自大的心态、派系间激烈的斗争、奢靡之风等等原因,但我想这所有的原因都可概括为两个字——制度

正如当初淘汰奴隶制一样,封建制度发展了数千年也终于迎来了灭亡,从这点来看,许多人说什么将明清互换就能打过日本这一类的言论不过是空自慰藉心灵罢了。我想,虽然灭亡的过程是惨痛的,我们接受西学的强行注射,我们饱受战争的万般摧残、我们遭受奴役的锥心痛苦,但置之死地而后生更是美好的,如今回顾,除一番唏嘘外,别无遗憾。

此外,在认识清朝弊端的同时,我们还要知道日本的迅速发展,这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点,如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进行的明治维新,其改变了过去旧藩阀的军队体制,在“国家军队”意识的统合下,日本将传统的尚武精神与近代国军意识相结合,形成一支强大的近代国家军事力量。此文便不再赘述。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