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聚五——一个不能忘记的将军英雄

2014年8月国家民政部公布的首批著名的三百名抗战英烈中有唐聚五将军的名字。

唐聚五——一个不能忘记的将军英雄

淡雅的白花祭先烈英雄

1939年农历五月十八,阳历是7月4日,这一天,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东北游击司令,陆军中将的唐聚五战死在迁西县马蹄峪村的白茶沟。

驻迁安县杨店子据点的日军,获知了唐聚五部的活动地点,纠集了周围几个据点的日伪军对唐聚五部进行了包围袭击。

敌人是怎样得到的消息的?后来人的回忆和资料记载说法不一,有说被当地人向日军告密;有的说部队里的一个理发员叛变,给日军做向导;还有的说法是部队人员在山中生火,被徐庄子据点的敌人发现,报告了杨店子的日军,究竟是那种情况,过了近八十年的时间,已经没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那一天马蹄峪西面的群山中,从早晨开始想起了枪炮声,一直到傍晚才停下来。

一位姓谢的大爷,当年十岁,他说他和几个孩子趴在东山上听着枪声,看着双方的厮杀,那时的孩子野,胆子多大呀!

唐司令的队伍后来分成了两部分突围,大部分往山的北坡突围,小部分向山的南坡突围,山的北坡是阴面,非常陡峭,有断续的崖壁,可是从这里突围的,除了摔死几个人外,大部分都脱险了。

唐司令率领小部分走的南山坡突围,山坡比较缓,坡下就是白茶沟,当下到山坡的一半多的时候,西南山上又来了日军,唐司令中弹牺牲。

当地的老百姓有的说,是应验了地名,唐司令的唐与糖谐音,白茶沟当地人就叫白茶,省略了“沟”字,“茶”为水,糖遇到了水那还不化掉吗?当然这是老百姓的一种无奈的说法,一听了之。

村里人后来就听说经常住在村里的唐司令死在了白茶沟。

马蹄峪村里有位参加抗日工作的李永信,还有一位叫“二太保”的,(“二太保”是外号,他在村里很穷,谁家有个事情都找他劳忙,给他口饭吃。)在唐司令牺牲的地方,把他掩埋了,当时穷困,没有棺材,凑钱买了李庆家的一口旧板柜装殓的尸首。

过了几天,日军听说打死了最大的司令,又来人扒开 坟墓把唐司令的头割掉带走了,最后就不知道头颅的下落。坟里埋的是没有头颅的躯体。

唐聚五——一个不能忘记的将军英雄

牺牲埋骨之地

埋葬的地方是白茶沟的北坡一个向阳的平台上,平台两侧山梁微微向外突出,形成一个小山窝。

现在这块台地上被一位白姓老人垦出了一块田地,栽了两棵桃树,种上了豆子,看不到一点坟的痕迹了。

那么唐聚五将军的坟怎么不见了?原来,忘了在哪一年,雨水多,坟后的山窝里起了一个水臌,又叫水泡子,就是小型的山体滑坡,滑下来的土把坟墓完全掩埋了,滑土有推力,也可能稍稍移动了坟墓的位置,大致的位置是没有变的。

唐聚五——一个不能忘记的将军英雄

两棵小桃树

一位叫李保国的大伯告诉说,他家原来就住在白茶沟里,他记得每到过年,他的大爷爷就叫上他:“走,给唐司令上坟去!”坚持了好多年。

据资料记载,唐聚五战死后,国民政府在重庆开了追悼会,冯玉祥、孙科等国家领导及东北名人写了挽联,并追赠为陆军上将衔,共产党延安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悼念,八路军冀东军分区开追悼会悼念,东北抗日救亡总会华北分会,以及在重庆的东北同乡也开会悼念唐聚五将军。

以后,由于民族解放战争的继续及其他的战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遗忘了一些不应该遗忘的。

下面是根据网上的资料,对唐聚五将军的人生经历做介绍。

唐聚五,原名唐福隆,字甲洲,满洲正黄旗人,1899年生,黑龙江双城市兰陵镇新化村人。双城原属于吉林省,后来由于行政属地的变化,划归黑龙江省。他18岁投身军旅,后入东北讲武堂学习军事,毕业后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任东边镇守使署步兵第一团中校团副,驻防辽宁省凤城县。在所部团长投敌的情况下,作为团副的唐聚五去北平向张学良汇报情况,张学良任命唐聚五为团长,命令唐聚五回到原防地收拢旧部,坚持抗敌。到了1931年10月,东边道镇守使于芷山公开投敌,将所部改称“东边保安司令部”,其辖下的第二、三团及骑兵团也相继附逆。

作为于芷山的下属,步兵一团怎么办?

唐聚五与结拜弟兄、桓仁县公安大队长郭景珊商定,先后联络了宽甸,集安、岫岩、新宾、通化等地军政人员及同学、友好,秘密酝酿抗日。不久,张学良又派秘书黄宇宙来到桓仁,辅佐唐聚五。1932年3月21日,唐聚五奉张学良手谕,在桓仁宣布成立“辽宁民众自卫军”,被公推为总司令。4月2日唐聚五毅然率辽东14县军警、民众起义,成立辽东“民众自卫军”。辽东十馀县方圆数千里均在其控制之下。4月21日,以唐聚五为总司令的辽宁民众自卫军在辽宁省桓仁县师范学校举行隆重的抗日誓师大会。辽宁民众自卫军下编18路军,分别以郭景珊、李春润、王凤阁、梁福、孙秀岩等人为各路军司令,总兵力达4000余人。

到了1932年10月,张学良指示,立即成立辽宁省临时政府,任命唐聚五为代理省主席,晋升为陆军中将兼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义勇军第二军总指挥、辽宁民众自卫军总司令。当时下辖7个方面军,兵力约15万人以上,此时,辽宁民众自卫军达到全盛时期。

在日军的残酷围剿下,民众自卫军坚持抗敌八个多月,最后失败了,唐聚五率余部退入关内。1933年,他担任了北平军分会中将参议,东北义勇军第三军团军团长。参加了1933年的长城抗战。

1937年“七七”事变后,唐聚五两次晋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请缨上战场杀敌。

7月23日,唐聚五被任命为东北游击司令,授陆军中将衔。8月3日率部北上,进入太行山区,特意拜见第十八集团军总指挥朱德,请求援助。自己又联络旧部拉起了一支小规模的武装,挺进冀东前线,与八路军并肩作战。

在冀东,唐聚五与八路军冀东军分区负责人李运昌、苏梅、李向之、陈群等人相处甚洽。他虚心学习八路军的游击战术,加强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冀东作战期间,唐聚五非常重视对部队进行抗战到底的思想教育,多次请八路军干部为部队做形势报告,请八路军教唱《松花江上》、《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等抗战歌曲,以鼓舞士气。

为了重返东北战场,唐聚五率游击队曾一度跨过长城关口,挺进敌占区。但是,由于日伪已在长城外建立了伪满政权,全面加强了统治,唐部在长城外受到敌人层层阻击,既不能在当地立足,又无法越过该地返回辽东,最终不得不退到冀东游击区。

此后,唐聚五便率领游击队返回丰滦迁一带山区与日伪作战,一边等待时机越过长城线,返回东北和日军作战。

1939年农历5月,这个时间我们是经过走访分析确认,定为农历五月。如果是阳历五月十八,当年的农历是三月二十九,北方还属于晚春,天气不会太热,没有形成绿荫,而走访的几位老人都说当时天气已经挺热了。唐聚五在率部与日军作战中,牺牲在新集镇马蹄峪的白茶沟。

唐聚五——一个不能忘记的将军英雄

辽宁省桓仁的将军雕像

综合以上经历,感到,唐聚五将军在上司和同事均投敌的严峻形势下,不随波逐流趋炎附势,组织民众自卫军抗击日寇,是有高尚民族气节的人;放弃自己安定的生活条件,请缨杀敌,到最艰苦最艰险的东北去,他是一个真正的为民族独立勇于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在全民族抗战的国共合作时期,他和八路军保持了融洽的关系,合作抗敌,体现了团结一心抗击外侮的中华民族传统精神。

唐聚五部的目的不是在和伪满洲国搭界的原迁安县一带和日军作战,他们是等待时机,带领他组成的抗日班底去东北发动民众、召集旧部抗击日寇,国民政府任命唐聚五的职务是东北游击司令,所以在冀东迁安一带只是暂时的,可惜的是目的没有达到,他在冀东迁西县坚持了五个多月,一腔热血洒在了迁西的土地上。

历史、社会不会忘记,也不应该忘记那些为本民族争生存,争独立解放,在反抗外来侵略而英勇献身的烈士,尤其是自己有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却不惜生命挺身赴国难如唐聚五这样的人。

六十七年后,2006年,在唐聚五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辽宁省恒仁县建起了以唐聚五名字命名的广场和雕塑;东北地区有媒体介绍宣传他的事迹,有出版物纪念他的事迹。

特别是一个叫郭春光的老人,是唐聚五的战友郭景珊的后代,他牢记父亲郭景珊的临终嘱托,一定要为唐聚五将军申请烈士称号,一定要找到烈士的遗骨,抗战牺牲的将军连个烈士名分都没有,令人唏嘘不已。

按照规定,申请烈士必须有烈士的后代申请,郭春光老人多年都在寻找烈士后人,找到烈士后代以后,又帮助申请烈士称号,值得告慰烈士及其后人的是,2014年8月,抗战胜利69周年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第一批公布的三百位抗日战争时期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中,唐聚五名列其中。

接下来,郭春光老人又开始寻找烈士遗骨,为了父亲临终的嘱托,为了对得起抗战牺牲的先烈,甚或是为了对得起一个传统的“义”字。一位叫王洪禹的沈阳民警也是一位充满正能量情怀的人士,他在业余时间也帮着郭老人寻找烈士的遗骨。

郭春光和王洪禹他们两次到迁西县唐司令捐躯地寻找。马蹄峪的李宝奎老人身体瘫痪多年(现已去世),他的父亲亲自掩埋了唐聚五的遗体,父亲多次和他说过,也去给上过坟。

听说寻找唐司令的遗骨,他激动地对郭春光说:“我知道,我一镐就能给刨出来。”他们用一个大篓子雇人把他抬到坟地处,他却疑惑了,多年的风吹雨冲,人为的开垦荒地,外表地貌已经发生了变化,怎么挖也没有挖出遗骨,郭春光此次来没有实现愿望。

第二次来是新庄子乡有人提供线索,但也是没有结果。

当地老乡肯定,只要在那个地方挖出遗骨就是唐司令的,本地人没有在那个荒山野岭埋坟的,但如果做科学的认定遗骨身份,需要科学的检测,郭春光也问过有关部门,据说科研部门的回答是无法用遗骨验明正身,有的检测机构说只做过60年的遗骨鉴定,60年以上的没有把握定。

今年八月,我路过马蹄峪,在路边和几位老人聊了起来。他们说在埋着唐司令的地方,一个白姓老人挖地挖出了一根人骨,应该是唐司令的。记住了这个信息,几天来总也放不下,如果属实,应该想方设法通知东北那边,这不仅是对得起先烈英雄,这也是修好积德行为,前辈人告诉过我,即使看到旁不相干人的遗骨裸露野外也不能袖手旁观,要找个合适地方掩埋起来,对人对己都是好事。另外也在想,如果挖地的老人把遗骨随手抛于野外,也对不起烈士。

于是28日联系了朋友去了解这件事情。

找到白姓老人的家,家人告诉我们,已经去白茶修路去了。我们三个人也去白茶沟。那是一个几里路长的深沟,有梯田有果树有溪水,当然更多的是高山和生态林。

一群人在修路,找到了白大伯,他已经76岁了,耳朵发背,淳朴实在。顺便插一句,我们见到的马蹄峪人都热情,淳朴、实在、善良、有正义感,这正是我们社会生态正能量的稳固基础。

白大伯停下修路的活计,修路的人们也都支持他领我们去。沿着被水冲坏的山路,登坝墙,爬山坡,穿荆棘,来到唐司令的掩埋之地,他告诉我们在哪里挖出的遗骨,放在哪里,后来被他的儿子保存起来,儿子今天去赶集了。我们放心了,烈士的忠骨没有被抛于荒野!

白大伯说,坟头被淤埋以后,这小块台地长满了荆棘荒草,他用镐垦出了田地,栽上了桃树,种些豆子。这显出一点人间的气息,平和安静的气息,烈士的死也是为了人间的平和安定吧。

但是我总觉得缺少了什么!鲜血洒燕山,青山埋忠骨。这悲壮的诗意仅仅停留在书本和语言上吗?一个牺牲时,国家和不同党派团体都以不同的方式悼念的将军,如今他的牺牲地只有一个朴实的老农民栽得两棵小桃树吗?我们后来的人不应该给烈士立一块碑吗?

无论是烈士的遗骨找全后迁回东北,还是留在这里,这里都是一个纪念地,烈士的鲜血已经深深融进了迁西的土地,他已经是这块土地的一部分了,缅怀先烈,纪念先烈,教育后人,社会都应该做些什么。

那些为了反抗外来侵略而牺牲的英雄们,他们身后可能没有权势显赫的后人,也没有海外的富商大贾,有的只是平民百姓的后代,甚至就没有后人,无论是那种情况,我们都要尊敬重视那些先烈们,这是一个民族的良心!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