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最提气的一句诗,读来很畅快,结局很无奈

隋炀帝杨广最提气的一句诗,读来很畅快,结局很无奈

判不徒行万里去,空道五原归。——隋·杨广

意思是:

我盛大之国,决不会白走一趟,空手返回中原,要战就一定会大捷而回!

这句诗出自杨广的《纪辽东》一诗之中。全诗为:

辽东海北翦长鲸,风云万里清。

方当销锋散马牛,旋师宴镐京。

前歌后舞振军威,饮至解戎衣。

判不徒行万里去,空道五原归。

翻译过来就是:

不远万里跨越江海,征伐辽东,终于铲除了辽东巨寇,使风云弥漫的战场硝烟归于平静。

此时正应当熔化武器放养马牛,尽享世间太平。将士们班师回朝,在镐京设宴庆功。

酒席上歌舞欢笑,更显现出了军威。战士们开怀畅饮,直到大醉才肯归去。

我盛大之国,决不会白走一趟,空手返回中原,要战就一定会大捷而回!

这首诗读起来酣畅淋漓,颇为畅快,但结局却很无奈!

隋炀帝在位期间,曾三次征讨辽东,即高句丽。这首诗就写于征伐高句丽之时。

高句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隋唐时期,高句丽比较强大,最盛时,兵力达到60万之众。这就犹如一个在隋唐东北大门的定时炸弹,表面上对中原称臣做小弟,但是背后小动作不断,时常侵扰边境。

隋炀帝杨广最提气的一句诗,读来很畅快,结局很无奈

隋朝疆域图

这样,从杨广的老爸杨坚开始,再到杨广,一直到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隋唐两朝跨度70年,历时四代帝王,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就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平定高句丽。唐太宗就曾说过:“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不遗后世忧也”,足见深谋远虑和未雨绸缪。

而在611年,隋炀帝就曾倾尽全国之力,征招天下兵卒,计百余万人,由炀帝亲自指挥。当时各军首尾相接,旌旗相连长达千里,声势浩大,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杨广一世三征高句丽,总计发动民兵两百九十多万,这种穷兵黩武也间接导致了之后隋朝兵变四起直至亡国。而高句丽仍然活蹦乱跳。

隋炀帝杨广最提气的一句诗,读来很畅快,结局很无奈

就连天下无敌的唐太宗李世民,在高句丽身上也吃了瘪。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然而,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含章可贞,无成有终。大意是:现在天下安定,唯有高句丽这个地方还不安分,虽然自己没有什么成就,但后世子孙能在自己帮助下,终于实现了最伟大的事业,这不是最好的结果吗!

唐太宗到去世时都无法释怀。征服高句丽的重任自然而然就落在儿子唐高宗李治身上。

隋炀帝杨广最提气的一句诗,读来很畅快,结局很无奈

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图

公元660年,唐高宗李治首先联合新罗灭掉亲高句丽的百济,朝鲜半岛由三国变成两国,随后再慢慢对付高句丽。

经过几年修整,到667年,唐高宗李治发兵50万,大举进攻高句丽,并且在新罗军的配合下,基本打垮了高句丽。一年后将高句丽灭国。后来的几年间,虽有复国运动,但都因内讧而失败。

最终是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并不包括高句丽曾拥有过的我国东北地方,对他们而言虽然不尽完美,但对朝鲜半岛算是最好的结果了。当然,对于华夏而言,就如唐太宗所说:“不遗后世忧也。”若高句丽不灭,也许忧的不仅是唐朝后世,而是整个华夏的后世。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