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不善战,曹操为何一直重用他,即使屡战屡败也在所不惜?

夏侯惇一生败仗不少,但是不是就此说明他不善战呢?还是先看一下夏侯惇几次主要败绩的具体情况再说吧。

濮阳之败

据《诸夏侯曹传》记载:

太祖征陶谦,留惇守濮阳。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轻军往赴,適与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征讨徐州陶谦,命东郡太守夏侯惇留守濮阳,司马荀彧与寿张令程昱留守鄄城(今山东鄄城北,是兖州治所所在地),曹操的家眷都在鄄城。

当时,深得曹操信任和器重的留守东郡守备陈宫、陈留太守张邈、张邈之弟广陵太守张超、从事中郎将许汜及王楷等同谋叛乱,引领吕布入主兖州。

吕布到来后,张邈派遣刘翊告诉荀彧说:“吕将军是来帮助曹使君进攻陶谦,应该马上供给他们军备粮食。”

众人疑惑,唯独荀彧识破了其诡计,立即命令军队加强防范,并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惇前来救援。

夏侯惇率领军队轻装急进前往鄄城,正好与吕布的军队相遇,双方交战,吕布退走,趁机进入濮阳,突袭获得了夏侯惇军队的军用物资。

一时之间,兖州数郡郡守纷纷响应张邈起事,投靠了吕布。

此时,曹操率领大军出征在外,留守的兵力很少,而且许多人都与张邈、陈宫勾结。夏侯惇到达后,乘夜诛杀谋反者数十人,军心才安定下来。

豫州刺史郭贡受到吕布煽动,率领数万人马来进攻鄄城,军中十分恐惧。郭贡要求见荀彧,荀彧准备前往,夏侯惇等人说:“您是一州的屏障,如果前往一定会有危险,不可以去。”

荀彧说:“郭贡与张邈等人,素无来往,现在来得急,计划肯定没有确定好。趁此机会游说他们,就算不能帮助我们,即便保持中立,对我们也有利。如果先怀疑,就可能使他恼怒而彻底反叛。”

荀彧出城见郭贡,郭贡看到荀彧毫无惧怕之意,认为鄄城难以攻克,于是引兵而去。

之后,吕布派遣将领假装投降,趁机与夏侯惇的部下劫持了夏侯惇,向他索要贵重物资。

夏侯惇的兵士非常惊恐,幸好部将韩浩临危不乱,放弃救援人质,稳定了军心,借机斩杀了劫持人质的叛军,保护了鄄城的安全,此举也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赞赏。

荀彧又与程昱、夏侯惇等定计,保全了范、东阿二县。整个兖州就只有鄄城、范、东阿三城还在曹操手里。

夏侯惇不善战,曹操为何一直重用他,即使屡战屡败也在所不惜?

曹操闻知,迅速撤军,吕布屯兵濮阳,曹操与吕布交战,但数度被吕布击败,并没有夺回濮阳。

两军相持百余日,蝗灾大起,双方被迫停战,曹操还军鄄城,军粮已尽。

袁绍派人来劝说曹操想让他投靠,让曹操举家迁往邺城作为人质。穷困潦倒的曹操准备答应袁绍,但程昱极力劝阻,曹操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兴平二年(195年),曹操整顿军马,再次与吕布决战,三次大败吕布,攻破定陶、廪丘等地,最终平定了兖州,吕布败走徐州投靠了刘备。

从这一战的整个过程来看,一开始夏侯惇顾及曹操家眷的安全,目的是坚守鄄城,吕布才得以控制夏侯惇驻守的濮阳。濮阳失守,辎重丢失的责任不能全部归罪于夏侯惇。

夏侯惇等相信了吕布将领的伪降,是其考虑不周之处。但当时的处境非常复杂,就像荀彧游说郭贡一样,都是具备风险的,没有绝对的把握,不得已而为之。

同时,曹操大军在外,留守的兵力太少,曹操撤军后也很难击败吕布等人,夏侯惇与荀彧、程昱等面对吕布、陈宫、张邈等一干人马,的确是难度太大。

对于战役的结果,不能仅看胜败,也得看一看对手的实力以及自己的处境。

太祖自徐州还,惇从征吕布,为流矢所中,伤左目。

曹操从徐州撤军后,夏侯惇跟随曹操进攻吕布,被流矢射中左目,败北而回,从此被人称作“盲夏侯”。

当时大旱,蝗灾严重,夏侯惇截断了太寿水,形成了一个池塘,夏侯惇亲自担土,率领士兵耕田种稻,百姓受益,也为曹操解决了缺粮的问题。

就夏侯惇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曹操怎么会因为夏侯惇的败绩而责备他呢?没有夏侯惇,曹操在兖州恐怕连立锥之地也没有了,其结局只能是投靠袁绍。

夏侯惇不善战,曹操为何一直重用他,即使屡战屡败也在所不惜?

救援徐州刘备时的失利

吕布投靠刘备后,在陈宫等人的鼓动下,趁刘备与袁术交战时,鸠占鹊巢,占据了下邳,俘获了刘备妻小。刘备走投无路投靠了曹操。

建安三年(198年),刘备夺取了吕布去河内郡购买马匹的黄金,吕布一怒之下派遣中郎将高顺、北地太守张辽进攻刘备,刘备被击败。

曹操派遣夏侯惇援救刘备,但也被击败。

此时,刘备带领关羽、张飞都不能战胜高顺、张辽,一个夏侯惇如何是他们的对手?

还是那句话,不能只看胜败,还得看对手是谁,三国第一猛将吕布,也并非浪得虚名。

在徐州期间,刘关张三兄弟在吕布身上就没有讨到一点便宜,夏侯惇与吕布交战,吃了败仗,也算不得丢人。

夏侯惇吃不下吕布,曹操就只能亲自出马。曹操一出马,一群谋士、将领就基本到齐了。即便如此,曹操也不能立马吃掉吕布,围困三个月也没有拿下下邳,曹操想到了撤军。

荀攸与郭嘉建议采用泗、沂水灌城,最后逼迫吕布投降。

曹操与吕布的这次交战,也是超级诸侯级别的决战,就凭夏侯惇一人的力量岂能解决问题,否则夏侯惇也不是夏侯惇、吕布也不是吕布了。

在与吕布对战这个层面上,必须是曹操全员出动才有获胜的机会,刘备全部人马都不能占到任何便宜,岂能强求夏侯惇击败吕布呢?

夏侯惇不善战,曹操为何一直重用他,即使屡战屡败也在所不惜?

博望坡之战

建安七年(202年),官渡之战后,刘备投靠了荆州刘表。刘表趁曹操北上进攻袁尚之际,命刘备进攻叶县,企图袭击许都。曹操派遣夏侯惇、于禁、李典反击刘备。刘备将阵地后撤,选在在博望与夏侯惇等对峙。

刘备设计自己烧毁营寨,令夏侯惇误判,李典劝阻,但夏侯惇不听,最终陷入刘备的埋伏,幸亏李典接应才得以脱险。

此战,是刘备一生难得的经典战役之一,很可能徐庶已经投奔了刘备,此战很可能是出于徐庶的计谋。

这一战,夏侯惇败得无话可说。唯一的亮点就是夏侯惇的勇猛,可知道,关羽、张飞都是万人敌的狠角色,况且此时白马将军赵云也已经来到了刘备阵营,势力不可小嘘。但夏侯惇毫不畏惧,之所以夏侯惇陷入埋伏,恐怕也是他根本就没把刘关张放在眼里,

勇则勇矣,但豹眼看来,那是刘备并不想真正替刘表出力打工,否则夏侯惇败得更惨。

毕竟刘备是曹操级别的对手,曹操全副武装亲自出马,汉中之战也只能无功而返。在这个层面上,是整个集团力量的对决,无论夏侯惇在局部的胜与败都说明不了什么。

可以说,夏侯惇仅仅是一支部队或者是几只部队联合与刘备整个集团的较量,夏侯惇没有全军覆没就算不错了。

这让豹眼想起了曹仁与周瑜的江陵之战,最后曹仁败走,周瑜占据了江陵。

当时,周瑜是集合了几乎孙吴的所有力量,加上刘备集团的协助,才得以取胜。曹仁也是因为粮尽而撤退。

在战略层面上,双方不是一个级别。

豹眼认为,夏侯惇所有的失败,几乎在战略上都不是对等的。博望坡之战,夏侯惇败得无话可说,但另两次大的败绩,情有可原。

将军难免阵前亡,胜败都是常事,从这些败绩来看,夏侯惇也并非不善战。否则,曹操也不会委以重任。

曹操善于用兵,更善于用人。每临大战,曹操都是亲自出马。曹操实在不能亲往,一般是委派夏侯惇带队,这就足以说明曹操的信任及夏侯惇的能力。

曹操绝不会感情用事,拿自己的霸业开玩笑,夏侯惇没有能力的话,曹操绝不会仅仅依靠信任就屡屡委派他担当大任。

夏侯惇不善战,曹操为何一直重用他,即使屡战屡败也在所不惜?

曹操信任夏侯惇的原因

夏侯惇的败绩,情有可原,至少说明他并非完全不善战。但曹操信任夏侯惇也是有特殊原因的。

第一,是夏侯惇的勇猛刚烈。

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

十四岁的夏侯惇,因为有人侮辱了他的老师,一怒之下就拔刀杀了那人,由此以刚烈闻名。

作为一员武将,具备如此血性,是最难能可贵的,曹操岂能不喜欢。

第二,夏侯惇是曹操起家时的兄弟。

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

曹操刚刚起兵时,夏侯惇就跟随曹操征战,常常担任裨将军,冲锋陷阵。讨伐董卓,曹操代理奋武将军,夏侯惇担任司马。

曹操外出征战,夏侯惇往往留守,坐镇后方。曹操征战不能分身,就让夏侯惇单独领兵出战。

实际上,夏侯惇从事的就是保障曹操大后方的活,与阻击战差不多,大部队要撤离,命你断后,谁指望你大胜,只要你率领大部分人回来就是胜利。

第三,忠心不二。

魏书曰: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

曹魏建国后,所有的将领都接受了魏国的封号,唯独夏侯惇仍是汉朝的官号。夏侯惇就上书说自己不应该有这“不臣之礼”。

曹操认为,自己与夏侯惇同为汉臣,不能以魏臣来委屈他。但夏侯惇坚决请求,曹操就拜汉前将军夏侯惇为魏前将军。

此事,不仅仅是一个官号的问题,说明夏侯惇很会做人,只做曹操一家的官,绝不是汉朝廷的官员。

这令曹操很放心啊,岂能不青眼有加?

公平而论,夏侯惇的能力并不差,但与其官职、爵位而言,并不十分相符。夏侯惇所得到的待遇超过了他的能力,这是事实,但这也是夏侯惇的忠诚所换来的。

品读这段历史,也启示后人,一个人立世并不是仅仅依靠能力,忠诚不二的品行才是立世之本。

纵观整个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像夏侯惇这样忠诚的人,难道不应该得到这样的待遇吗?

几次战役的失利算得了什么?只要夏侯惇出战,无论胜败,曹操的心都在肚子里。但换了其他人会咋样呢?谁敢保证关键时刻,最主要的将领不会出现于禁那样的情况呢?

曹操不是糊涂人,他明白得很。一切皆有缘由,夏侯惇得到的一切,都是他自己拿命换来的,不是哪一个人的施舍。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