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没有玄武门之变,要是当皇帝的是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之后唐朝还会有“贞观之治”吗?还会超越贞观?

现在有一种很普遍的观点,就是否定唐太宗李世民,基本的出发点大概有三点:一是李建成如果当了皇帝,一定做的比李世民好,至少不比李世民差,证据就是李建成是个很能干的人等等;二是说李世民不地道,删改史书,故意抹黑李建成、李元吉,夸大李世民自己在太原举兵中的作用,降低李渊的影响;三是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取得贞观之治的成绩,不过是摘了隋朝的桃子,隋文帝和隋炀帝打的基础太好了,李世民不过是捡了个便宜。

李世民是在中国古代史中有着深远影响的一位杰出帝王,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所以毛主席才会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并列。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一味的贬低李世民呢?据我分析大概有三个原因:一是在一部分人中,历史怀疑论在作祟。有一部分人对于正史的记载总是不相信,反而对一些野史的记载信以为真,奉为圭皋;二是一些所谓的历史爱好者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往往持一些毫无证据的惊世之论;三是有人在有目的抹黑汉人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比如抹黑李世民、朱元璋等杰出人物,给一些已经有历史定论的历史人物翻案,比如为隋炀帝、秦桧等人翻案。主要目的就是混淆视听,造成人们历史观的混乱,最终达到否定我们传统文化的目的。

诚如一些人所言,李建成当了皇帝,就一定比李世民强,或者至少不比李世民差,真是这样吗?其实得出这样的结论一点根据都没有。

要是没有玄武门之变,要是当皇帝的是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之后唐朝还会有“贞观之治”吗?还会超越贞观?

很多人一谈到李建成,就说李建成在太原起兵之后就表现出了突出的才能,至少不比李世民差。至于后来李世民之所以建立突出的功勋,是因为李建成是太子,要更多地学习政务,没有机会领兵出征,所以才让李世民捡了那么多的军功。

这话看似有道理,其实每一个观点都建立在臆测之上,我能看到正面记载在李渊举兵后李建成能力的内容就是《大唐创业起居注》说“仍命皇太子于河东潜结英俊,秦王于晋阳密招豪友”。

好了,就是这样一句话,很多人就意淫李建成能力出众,善于结交,为李渊拉来了众多的投奔者,才使得唐军力量迅速壮大。可是讽刺的是在晋阳起兵的时候,秦王密招的豪友史书记载的清清楚楚,而太子李建成潜结的英俊在哪里呢?不知道。

还有人称,李世民在前方打仗,李建成留守太原,抵抗突厥入侵,所以才让李世民有了一个稳定的后方,安心在前方作战。可实际上在武德后期,挡在突厥主攻方向上的都是李世民。仅举一例:武德七年,突厥心血来潮,换了主攻方向,将进攻的主力指向了李建成的防区。李渊面对突厥的进攻,不是让李建成迎难而上,而是迅速让李世民和李建成调换防区,让李世民去对付突厥的进攻。如果李建成真如一部分人吹嘘的军事能力强悍,李渊又何必多此一举?

要是没有玄武门之变,要是当皇帝的是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之后唐朝还会有“贞观之治”吗?还会超越贞观?

这些人说到李建成能力出众最硬气的依据就是李建成在二征刘黑闼时采用魏征的计策,剿抚并用,很快平定了河北地区,做的比李世民强,其实这只是一个肤浅的笑话。

李世民一征刘黑闼时,虽然已经灭了窦建德,但是窦建德的主力依然存在,退到了山东河北。当时刘黑闼完整的接手了这部分力量,打出了为窦建德复仇的旗号。雪上加霜的是李渊派到山东的官员行事操切,激起了民变,唐军的李绩,罗艺,李神通,秦武通,张士贵这些人都被打跑,整个河北、山东甚至是河南之地都很不稳定。

这种时候李世民到了河北,你想让他安抚别人说:只要放下屠刀,立即投降,就饶了河北,这一点儿都不现实。要知道此时的刘黑闼兵强马壮,顺风顺水,刘黑闼考虑的怕是要不要饶了李世民吧。所以此时的河北根本没有安抚的条件。

而李建成二征刘黑闼时,窦建德遗留的实力和刘黑闼的部属已经被李世民击溃,这才有了安抚的前提。如果不看过程,只看结果,那和坚持说早知道吃第四个馒头就能饱,就不吃前三个馒头的傻瓜有什么分别?

至于说李建成后来成了太子,以政务为主,才让李世民有了捞军功的机会就更不靠谱了。唐王朝建立之初,只控制着关中和河东一小片地方,当务之急就是消灭各地武装势力,稳固政权,实现国家统一。如果李建成军事才华出众,李渊就没有把他放在京城里不让领兵作战的道理。至于政务处理,李渊此时正值盛年,又不是七老八十,非得要太子在一旁协助。

所以我的结论是李建成充其量不是个平庸的人,但和李世民相比,还是差了很多。这样的人继位做了皇帝就一定比李世民强吗?我们来看一下在李世民治下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呢?

我看到了一种观点说贞观之治全是魏征的功劳,和李世民没有多大关系,真是笑死人了。要知道魏征起初可是李建成的部下,魏征在李世民的治下成为了贞观功臣,那他再李建成帐下除了二征刘黑闼时出过剿抚并用的策略之后,再也没有作为。这恰恰说明在用人上李世民要比李建成高明。

我们不妨发散思维想一想,为什么历朝历代再也没有出现魏征这样的直臣了?一句话,产生魏征这样直臣的土壤不存在了,这个土壤就是李世民虚心纳谏的胸怀。与其说魏征成就了贞观之治,不如说是李世民成就了魏征。

李世民作为皇帝取得了震烁古今的功业,这个职业他干的很成功,这除了李世民本身才华出众和心胸宽广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往往被大家忽略:那就是李世民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包袱。因为他的皇位来的很不正当,所以他一定要通过自己治理国家来证明自己才是最合适坐在皇位上的人。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李世民强迫自己约束一些个人私欲,这才有了他设立政事堂,主动限制皇权的举动。也才有了令人称颂的贞观之治。

如果李建成当了皇帝,也许会是个好皇帝,但他就不会有这样的心理包袱和压力,在绝对的权利滋养下,最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真不好说,大概率成为一个庸君或者昏君的可能性很大。比如隋炀帝杨广,在做皇帝前那也是惊才艳艳,可是当了皇帝后呢,昏招迭出,短短14年就把他老爹留下的大好江山玩完了,连自己的小命也搭了进去。即便现在有很多人在为隋炀帝翻案,但历史就是历史,容不得一些人信口雌黄。

要是没有玄武门之变,要是当皇帝的是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之后唐朝还会有“贞观之治”吗?还会超越贞观?

再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在做皇帝前先是诛杀韦后一族,后来又除掉太平公主,那也是一代雄主的气象,做了皇帝后也不负众望,开创了开元盛世。但在绝对权利的诱惑下,逐渐丧失了进取心,政治走向昏聩,终于招致大祸。李建成做了皇帝会比这两个人如何呢?

要是没有玄武门之变,要是当皇帝的是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之后唐朝还会有“贞观之治”吗?还会超越贞观?

李世民做皇帝取得了丰功伟业是已经发生的历史史实,而李建成如果做了皇帝会是个好皇帝只是建立在猜想之上,所以我们不能用不确定的事情来否定确定的事情,这不是科学的历史态度。

至于说到李世民删改史书,现在唯一的依据就是李世民在三省之一的中书省预设了史馆,史官们的职责就是专修前朝旧史。但就在同年的十二月份,他又下令把史馆转移到了禁中,作为内侍机构之一,直接由他负责。于是有人就猜测李世民按照自己的意思删改了史书,此外别无证据。现在很多人一说起李世民就说李世民删改史书,口口声声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言外之意,李世民的历史事迹不可信。

好吧,姑且同意李世民删改史书,那么李世民最大的丑事是什么,不就是杀兄杀弟,逼迫父亲李渊退位吗?可李世民对这样的丑事怎么不删改呢,包括杀掉李建成、李元吉的孩子,抢占李元吉的老婆做妃子都记录的清清楚楚。有人可能会说,这样的事情李世民即使删改了也堵不住悠悠众口。那我就不明白了,李世民凭什么就认为他删改别的内容就能堵住悠悠众口呢?

还有人说,《资治通鉴》里记载的很多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后的事情要么太巧合,要么语焉不详,所以说明李世民删改了历史。我对这样的推论和逻辑性也就不想置评了,《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修,其中出了问题只能说是司马光治学不严,与李世民修改史书何干?司马光是北宋人,他实在没有必要替唐朝皇帝李世民遮丑吧!

至于说到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是摘了隋朝的桃子,更不值得辩驳了,只说一组数字,大家比较着看,就知道李世民继承了怎样一个烂摊子。据统计隋炀帝大业5年(609年),全国有户口891万户,超过5600万人。到了贞观2年(628年),全国人口只有290万户,不超过2000万人。全国单从人口来说还不如北周时期,换言之经济倒退了50年不止。这就是所谓李世民摘的隋朝的桃子。也不知道一些人脑洞有多大,才能把烂摊子说成是摘桃子。

所以李建成如果做了皇帝,兴许会是个守成的好皇帝,但要取得李世民那样的功业没有一点可能,更不要说是超过李世民了。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