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因藩镇而亡,宋朝因文弱而灭,为什么中国古代王朝文武之间的平衡这么难把控?

在讨论古代王朝的文武平衡之前,我们应该先考虑帝王们的政治需求是什么,之后才是国家的处境是怎样的,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矫枉是否应该过正?

唐朝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国力达到了顶峰,加上在边境上和周边国家,少数民族控制区域都有一定程度的摩擦,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最好的选择以战止战,多次发动了对外战争。而在封建王朝国力最鼎盛时期,开始走上对外扩张领土的道路,这也是必然的选择,秦,汉已有先例。

唐朝因藩镇而亡,宋朝因文弱而灭,为什么中国古代王朝文武之间的平衡这么难把控?

但是制度不会永远一尘不变,唐朝时期,疆域空前辽阔,而要应对的外敌,除了契丹,回鹘,奚族,还有吐蕃,南召等等,所以不可能等有了战事后,才突然往某一区域集结部队,古代部队行军作战可不像今天如此灵活机动。

那么怎么来应对这种局面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边境屯兵,但问题是在边境地区面对的潜在敌人,数量有多少,军事实力如何,该屯多少兵,这些情况除了驻守边关的将领有所了解外,朝廷并不清楚这些状况,而戍边将士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又常常依靠开疆扩土来封官进爵。

所以要和境外之敌交战,兵力自然越多越好,在唐朝中后期,为了配合边境作战,开始在军事重地设置军镇,唐玄宗本身也好大喜功,朝廷的征兵制度从府兵制开始往募兵制转变,节度使们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招募士兵。

唐朝因藩镇而亡,宋朝因文弱而灭,为什么中国古代王朝文武之间的平衡这么难把控?

而另外一个情况是,边境上因为节度使,将领们大量招兵买马,朝廷无法及时供应粮草,所以开始在边境屯田,朝廷放权给节度使截流一部分地方财政作为军费使用,这种制度就会导致朝廷对军队的控制减弱,进而造成了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

而节度使们在地方具有很大的权力,包括截流地方财政的特权,处置死刑的权力,也会导致一些节度使野心膨胀,而为了筹集军费,很多地方不经过朝廷允许,设置了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这些都是朝廷来背锅,长久下去必然会导致百姓生活水平下降,进而造成民变。

唐朝因藩镇而亡,这种说法并不全面,这和唐玄宗执政晚期昏庸,之后数任皇帝执政能力平庸也是有直接关系的,而藩镇势力的扩张,则是唐朝国力强大后,军事战略变革走向极端的体现。

唐朝因藩镇而亡,宋朝因文弱而灭,为什么中国古代王朝文武之间的平衡这么难把控?

而宋朝建立后,因为经历了五代十国战乱不断,政权更替的局面,军事战略变革往另外一个极端转变。赵匡胤黄袍加身逼柴宗训禅位,五代结束,五代只有短短的五十三年,其中就有七位皇帝是通过篡位得到的皇位。

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唐朝时期的藩镇制度,藩镇势力过强,导致五代期间君弱臣强,很多人认为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集中了兵权,朝廷的统治就稳固了。

“杯酒释兵权”主要是把石守信,王审琦这些禁军将领的权利收回来,症结是在地方藩镇上,这一出政治戏,真正的作用主要还是让赵匡胤掌握住禁军,有实力制衡藩镇,让北宋政权不那么容易垮台罢了。

唐朝因藩镇而亡,宋朝因文弱而灭,为什么中国古代王朝文武之间的平衡这么难把控?

之后赵匡胤剥夺地方藩镇的权力,这才时稳定北宋政权的关键,赵匡胤开始从朝廷派遣文官,去顶替地方各镇的马步判官,把司法权收拢。之后有把地方藩镇判决死刑的权力收回,维持地方治安的权力移交给县尉。不久后朝廷有开始逐渐解散各镇的幕府,遣散,安置了其中的牙将,幕僚,藩镇制度逐渐被瓦解。

唐朝时期为了满足战争需求,藩镇可以截流地方财政,这一特权也在乾德二年被废除,地方的军费必须由朝廷拨给,朝廷专门派遣官员接管地方税收,废除了各种苛捐杂税,这样一来即便藩镇们手握重兵也无钱养兵,自然就谈不上造反了。

所以在北宋建立后,朝廷是先强化禁军的实力,之后才开始剥夺藩镇权力,通过收回各种特权瓦解藩镇制度,而让文官接管地方权力,最大的好处就是削弱地方的军事实力,我们不难发现,唐朝地方军队也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但是宋朝明显是禁军实力远强于地方军队,而这背后主要还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政权稳定做出的考量。

唐朝因藩镇而亡,宋朝因文弱而灭,为什么中国古代王朝文武之间的平衡这么难把控?

因此,在中国古代对于文武平衡的把控,很多时候并不合理,主要是因为这是出于对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进行调整的,而不是根据国家所面对的实际处境来调整。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