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中赵国惨败,为何秦将白起却对赵括赞不绝口?

长平之战后,白起对赵括的评价如下:

“此子若不死,必成秦国大患。”长平之战中赵国惨败,为何秦将白起却对赵括赞不绝口?

白起是谁?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担任秦将三十多年,攻城七十余座。征战一生,未尝败绩,尤其擅长打大规模歼灭战,造成敌方大量死伤,因此被称为“杀神”,“人屠”。据统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因大小战役战死的兵士总计二百余万,其中一半死于白起之手。

能让这样一位久经沙场,战功显赫的名将给出那样的评价,可见赵括其人并不只是“纸上谈兵”那么简单。

赵括出身豪门,乃是名将之后。其父马服君赵奢曾在阏与之战中,率领赵军长途奔袭,以少胜多大败秦军,是赵国一代名将。赵括自小熟独兵书,军事理论知识极为丰富,讲兵法甚至其父都不是对手。

但赵括有两个致命的缺点,一是恃才傲物;二是缺乏实战经验。这也是赵王欲让他替代廉颇担任赵军主将时,蔺相如、虞卿,甚至其母竭力反对的原因。但当时赵王已不满廉颇,而燕国名将乐毅归赵未久,不敢大用。李牧又尚年轻,未成长为名将,赵王其实并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当时的赵军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军力大增,且擅长野战;赵括仔细研究过秦军主帅王龁,认为有把握将其击败;秦赵两军长期对峙造成极大后勤补给压力,赵王希望赵军主动出击与秦军决战,尽快结束战事。这三点相结合,形成了赵军转守为攻的战略转向。

赵括初临战场即是指挥四十多万军队,其并未有任何怯场和慌乱,几十万大军战略收缩,出垒作战,一切都安排极妥当,可见赵括极其出色的军事天赋。长平之战中赵国惨败,为何秦将白起却对赵括赞不绝口?

只是这一切都在秦国的谋划之中。

秦王见赵军换帅,反间计成,当即密遣白起替代王龁为秦军主将,命王龁为尉官副将,同时命令军中严守换帅秘密,若有走漏格杀勿论。

赵括对秦军换帅一无所知,对秦军部署未有任何察觉,才中了秦军佯败之计,被诱入预先部署好的包围圈,导致赵军主力被围。这体现出其临敌经验的不足,并未做到知己知彼即率主力冒进,并未做好进军退路之部署。

但赵括发现中计之后,即刻原地筑垒,转攻为守保存有生力量,等待救援,伺机突围。战事进到此时,到了考验秦赵两国国君的时刻。秦王亲临前线,给当地百姓加爵,就地征调十五岁以上青壮年全部赶赴前线,加强围堵,阻断赵国对赵军的救援。长平之战中赵国惨败,为何秦将白起却对赵括赞不绝口?

反观赵国,因为之前跟秦国的议和之举,导致“五国不帮”,赵只有发动自有力量救援。赵军主力被围在长平,在秦国的强力阻滞下,并未得到任何救援。在坚守四十六天后終因粮草断绝,兵士互相残杀为食,不得已赵括只得组织突围。

赵军在被围困良久,粮草断绝的情况下并未溃乱,依然组织起四五次有序突围,只是秦军围困军力强大导致无法成功。最后赵括亲率精锐突围,被乱箭射死,战死沙场。

长平之战惨败,赵国损失四十五万军队,元气大伤,以至于在后面的邯郸之战要靠五国联军才能击退秦军。赵国输掉了国运,自此再无实力与秦国较量。

这口巨大的锅自然也就落在了赵括头上。赵括战败当然有其自身的不足,但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将,赵括未经历练就当此大任,在战争中也表现出了其军事天赋。奈何对面是踏过尸山血海,从一场场战争中杀出来的战神白起。

纵是老将廉颇,面对王龁的攻势尚且只能据险而守,何况稚嫩的赵括面对老辣的白起。若赵奢尚在,赵括在父亲麾下经过历练,又何尝不会成长为李牧一样的名将呢。

对了,李牧还是赵括举荐给赵王的。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