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对“杠头”汲黯那么恨,为何动不了他?

汲黯做过的事,翻遍史书,没几位大臣敢做。更没有人能像他那样,被人恨得要死,却没人伤得了他一根毫毛,包括皇帝!

汉武帝对“杠头”汲黯那么恨,为何动不了他?

汲黯像一根刺,刺得身边的人血淋淋

某一天朝会,公孙弘正在向汉武帝奏事,突然间汲黯指着公孙弘当场发飙:“你这个齐国人,做事一项伪诈不实!”

这一声喝,把满朝大臣吓一哆嗦。汲黯就差戳到公孙弘的鼻子上:“上朝前,我们一起商议好的议案,你看皇帝脸色行事,说变就变。作为臣子,你貌似智慧,实则心怀诡诈,讨好皇帝以自固,你这是不忠!”

别怪汲黯口无遮拦,当众指责公孙弘“不忠”,其实他没说“奸臣”,就已经已经很给面子了。

对这种场景,汉武帝见怪不怪,说话会转一点点弯,那就不是汲黯了。

看着公孙弘趴在地上,向汉武帝解释的模样,廷尉张汤心情有点复杂:咬吧咬吧,最好你把满朝都咬遍了,我就不孤单了,到时候一人一口吐沫淹死你!

张汤想到吐沫二字,下意识地抬胳膊挡了一下脸,仿佛汲黯又在他面前吐沫四溅:“你作为高官,上不能光大先帝伟业,下不能遏制奸邪。你一意孤行,搞乱制度,用极端的手段戕害百姓,成就你所谓的功业。你张汤早晚落个灭门灭族,断子绝孙!”

汉武帝对“杠头”汲黯那么恨,为何动不了他?

当场辱骂九卿“灭族,断子绝孙”,这种劲爆的场景,放大镜也难找。骂过了还不过瘾,又加了一句:“难怪说舞文弄墨办案子的小吏,不能做国家重臣!”拐个弯又挖苦张汤的出身。

一般这种情况下,要么是张汤、公孙弘的拥趸们站出来“开杠”,要么皇帝出来泼泼凉水,打打圆场。可奇怪的是,只要是汲黯发飙,没人敢接茬,包括汉武帝,挨骂的人自认倒霉。

比如公孙弘,一般他会这么说:“汲黯说得对,如果不是汲黯,皇帝怎么能听到如此忠言呢?”

谁要是跟汲黯“杠”,那是自讨没趣,你要是看看汲黯都骂过谁,就会立刻缩脖子。丞相田蚡牛不?别人见到他都会跪拜,汲黯拱拱手,田蚡心里都暖呼呼的。当初他跟窦婴东朝廷辩,没有一个人敢说真话,就汲黯直筒筒地指责田蚡太过分。

田蚡有气只能憋在肚里,出了门骂韩安国不仗义,不替他说话,搞得他孤零零的,却不敢对汲黯说半个不字。

田蚡,那可是王太后的弟弟,皇帝的舅舅唉!舅舅怎么了?皇帝都被汲黯骂得一愣一愣的呢!

汉武帝对“杠头”汲黯那么恨,为何动不了他?

有一回,汉武帝跟朝臣们大谈雄心壮志,如何招揽天下饱学之士,如何人尽其才,如何天下大治,功比尧舜。正口吐莲花,满怀憧憬时,汲黯冷不丁插了一句:“你内心那么多欲望,表面上装作施行仁义的样子,还想达到尧舜的成就?”

汉武帝被怼得脸色像万花筒,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扭身跑了!

回到后殿,汉武帝才缓过气来,气呼呼地对侍从说:“真是太过分了,汲黯这个憨头憨脑的笨家伙!”

这都不算啥,汲黯还曾经两次公然抗旨。

第一次,东越发生内部冲突,汉武帝派汲黯前去视察。汲黯倒好,走到半路,就擅自打道回京,免费公款旅游了一回。回来后还振振有词地说:“蛮人之间相互攻杀,不值得皇帝操心!”

第二次,河内郡着火,烧了一千多家,汲黯再次奉旨巡视。这一回他老毛病又犯了,走到河南郡,以使者身份越俎代庖,打开粮仓赈济穷人,根本没去河内。回京后的理由是:失火这种事有什么可忧虑的,河南受灾才是大事,我顺便就帮你办了。

听起来很有道理,可是每个人都把皇帝的命令当屁放,龙椅还有什么坐头?

汉武帝对“杠头”汲黯那么恨,为何动不了他?

汉武帝够宽容,那时候汲黯只是个谒者(约等于传达室的大爷),干脆给你个实职,放你去做荥阳县令吧。汲黯一听,什么?县令?多丢人!他一到荥阳,给汉武帝打了个病假条,回家了。汉武帝挠挠头,算了算了,您回来吧,拜你为中大夫总可以了吧。

对他这么宽容,迎来的就是汲黯无情的指责。汲黯,你有没有搞错,你面对的是皇帝,是冷酷无情,杀人不眨眼的汉武帝唉!人家就这么做,慢慢地,竟然反过来把汉武帝训练得跟耗子见了猫似的,看见汲黯心里就发毛。

有一回在后殿,汲黯突然来奏事,汉武帝一摸头:坏了,没戴帽子,来不及了!吓得他一转身躲进帐子里,不敢露面,派人传诏说同意他的奏请,赶紧打发走“瘟神”。

要是公孙弘来,汉武帝穿便服就可以接见,要是卫青来,汉武帝一边蹲厕所,一边跟他说话。跟汲黯,汉武帝没那个胆,一定要正装才敢出现。

可是,汲黯凭什么“杠”得如此出格,连皇帝都怕得要死?

汉武帝对“杠头”汲黯那么恨,为何动不了他?

汲黯为何那么“杠”?他就是正义的化身

汲黯“开杠”的资本雄厚得很,如果你了解汲黯,也会情不自禁地说:杠得好!

1. 一个“正”字,让人“畏”

一正压三邪,张汤等人不敢碰汲黯的第一个理由,就是汲黯太“正”,正得让人畏惧,让人心发虚。

汲黯与公孙弘、张汤的矛盾有两个,一是政治理念不同,汲黯主张黄老无为,公孙弘是儒家,张汤是法家,分歧太大。不过这不是汲黯“飙脏话”的理由,惹翻他的是二人的“马屁功”。

尤其是张汤最为典型,作为廷尉,他断案的依据不是法律,而是汉武帝的意愿。张汤的才华,体现在可以把法律搓揉成橡皮泥,与汉武帝的想法贴合得严丝合缝。这种人,在汲黯的眼里,就是靠奉承自固,靠戕害百姓牟利,是国家的蛀虫,奸邪小人:

“刀笔吏专深文巧诋,陷人于罪,使不得反其真,以胜为功。”

汲黯认为,张汤带来的恶果就是,从此天下人都不敢迈步(重足而立),不敢正眼看人(侧目而视),比周厉王的“道路以目”还要严重。

汉武帝对“杠头”汲黯那么恨,为何动不了他?

汲黯一针见血,直奔公孙弘和张汤的心底的私欲开刀,阴影见到阳光,除了躲,没有第二条出路。

2. 一个“义”字,让人“敬”

司马迁说汲黯“游侠,任气节”,寥寥数语,概括出了汲黯性格中的另一个特征:嫉恶如仇,好打抱不平,有侠骨柔情,讲义气。

我们很多人经常把“义气”二字挂嘴边,其实“义”很难到达,它要求能做到牺牲自我成就别人,嘴上的“义”是空的。

东朝廷辩时,谁都知道田窦之争,背后其实是落魄的旧势力,与新权贵之间不公平的斗争,窦婴注定要输。所以,参与廷辩的大臣们明知窦婴占理,谁也不敢替他说话,连一项以“仗义”著称的郑当时,都大耍两面派,唯有汲黯,坚定地站在窦婴一边。

这不是简单的是非评判,而是政治站队,站错了会遭到清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除了汲黯这种心里没有私欲的人,才能表现出大义的一面。

东朝廷辩,汲黯输了结果,却赢得了一个“敬”字。

汉武帝对“杠头”汲黯那么恨,为何动不了他?

3. 一个“忠”字,让人“服”

汲黯每每顶撞汉武帝,大臣们忍不住数落他:你总得给皇帝留点面子嘛!汲黯一撂脸:

“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己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这话说得痛快,皇帝设立公卿百官,肯定不是让大家阿谀奉承,最后陷皇帝于不义,更不是让大臣们爱惜自己的前途,拿国家利益做交易。言下之意,你们阿谀奉承是假忠,我苦口良药,才是真正的“忠”。

心里有了这份忠,所以说话总是那么底气十足,就像父母管教孩子,那是一份爱,虽然不受待见。汲黯外任淮阳太守前,特地把大行令李息找过来耳提面命:“我要离开朝廷了,没办法参与朝议了。可是张汤这家伙藏奸怀诈,奉迎皇帝,作威作福,早晚会出事。你要早点揭发他,否则你也会受到处罚!”

李息胆小,不敢言事,等张汤下狱,他果然受到了牵连。

4. 一个“亲”字,让人“爱”

汲黯为政有一个特点:亲民。他曾经三次出任地方官,都以不扰民,轻刑罚,重民生为出发点,无为而治。

汉武帝对“杠头”汲黯那么恨,为何动不了他?

汲黯与张汤的矛盾,在这个地方冲突也很大,在汲黯的心目中,张汤的行为就是害民。汲黯矫诏跑到河南开仓放粮,没有一颗爱民的博大胸怀,是断然不敢这么做的。同样的事,如果张汤去做,恐怕会四处抓人,防止流民闹事,根本不会去关心他们的肚皮问题。

在对待匈奴浑邪王投降事件的态度上,也足见汲黯的拳拳爱民之心。

浑邪王率众投降,把汉武帝乐疯了,这可是对匈奴政治上的一次重大胜利。于是汉武帝隆重接待这些匈奴人,又是征发民间马匹去边境迎接,又是给匈奴人赐官赏爵。

这期间发生了两个意外事:第一件事,老百姓不愿意借马给官府,汉武帝气得要斩杀县令;第二件事,匈奴人到长安后,当地老百姓与他们做生意,犯了走私罪,五百人面临死罪。

第一件事发生后,汲黯对汉武帝说:“县令没做错,如果你想要老百姓借马,你就杀了我,杀了我老百姓就肯借了。”

汉武帝被噎得说不出话。汲黯不依不饶:“一群蛮子投降,搞得全国惊扰,凭什么啊?他们又不是没长腿,沿途有驿站,自己走过来不就行了?让全国人为他们服务,你咋想的!”

汉武帝对“杠头”汲黯那么恨,为何动不了他?

对第二件事,汲黯言辞更激烈:“因为匈奴,我们死了不计其数的人,耗了百亿资财,这些俘虏,陛下应该把他们发配给牺牲将士们的家属做奴隶!怎么反过来让老百姓当孙子,去伺候骄纵他们?老百姓哪里懂得,跟长安的匈奴人做生意就是走私?如今你不能从匈奴人那里得到好处,来补偿天下人,反而因为匈奴人让老百姓吃官司丢性命,你糊涂啊?”

汉武帝一声不吭,直喘粗气!等汲黯走了,他才气呼呼地说:“好长时间没听到汲黯放炮了,今天又愣头愣脑地乱发议论了!”

可见,汲黯有个根深蒂固的思想:汉匈关系再重要,也抵不过国内百姓重要!这岂不是亲民的思想么?

“社稷之臣”不虚名,汲黯青史闪耀

汉武帝是个连阎王爷都要躲着走的人,凭什么被汲黯蹂躏得跟孙子似的?估计汉武帝都想抽自己一个嘴巴:你TM为何要怕他,我TM凭啥对他这么好!

汉武帝的困惑,被严助解答了。有一次严助替汲黯告病假,汉武帝忍不住问严助,汲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严助说:

汉武帝对“杠头”汲黯那么恨,为何动不了他?

“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意思是说,汲黯这个人,要说做官他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但是如果你让他辅佐少主,守护国家功业,却是个立场坚定矢志不移的人,利益诱惑不了他,暴力驱使不了他,谁也不能改变他的气节!

汉武帝恍然大悟,说了一句足以让汲黯泪如雨下的话:

“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就是啊,古代有安邦定国的大臣,汲黯差不多就是这类人!

社稷之臣,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能臣,也不是空讲道德说教的谏臣,更不是阿谀奉承的弄臣,而是凭自己的肩膀,能担得起国家重负的人。太平盛世,他们或许默默无闻,一旦国家危亡,他们立刻铁肩担道义。

汉武帝对“杠头”汲黯那么恨,为何动不了他?

淮南王刘安,在秘密谋反时,最惧怕的就是汲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汲黯)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

到这儿,估计汉武帝也释然了,怪不得自己如此惧怕汲黯,还能三番五次宽容他,原来他就是上天赐给我的镇国钟馗啊!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