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态度真的能决定学习成绩吗(大学生学习态度)

大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态度真的能决定学习成绩吗)

在当前的教育活动中,有关“态度”的口号经常被教师用来强调学生学习态度的重要性或说明学生学业成就高低的原因,如“态度决定一切”、“态度决定高度”、“态度决定行为”等。不可否认,在教育领域中,态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业成就确有重要影响,但若将一切学习行为的积极或消极、学业成就的高低都归因于态度问题,不无武断和偏颇之处。

基于分析教育哲学的视角,运用逻辑方法和语言分析方法来澄清一些基本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达到“清思”的目的。所谓“清思”,即强调用逻辑探究的方法分析概念、命题及问题,澄清知识和概念的语言含义,用清晰的概念代替混乱的思想,并说明这些概念如何正确使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分析教育哲学的视角辨析态度及其相关概念,分析态度与行为、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学习态度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理性审视“态度决定一切”口号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有助于教师理性反思教育活动中不恰当的教育教学行为,有助于教师正确看待学生的成长、转变教育教学方法,有助于教育活动的科学开展和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态度决定一切”具有双重意义

学习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非智力因素之一。不可否认,学习态度确实能对学生的学业成就产生重要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迈尔提出了一个工作成绩公式:工作成绩=动机(态度)×能力。根据这一原理可以得到: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因此,在学习能力相同或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是正相关关系,即科学的学习态度会导致良好的学习成绩。库什(Kush)和沃特金斯(Watkins)也发现,随着学习者年龄的增长,态度和成绩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在智力水平相同或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消极的学习态度下的学习成绩有显著差异。有学者以大学生的学习考勤记录与课堂提问成绩作为其平时成绩,对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由学习考勤记录与课堂提问成绩组成的平时成绩与学习总成绩呈现极其显著的相关,证明学习态度对学习成绩具有重要的影响,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后者进行预测。也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科学的学习态度包括如下特点:习惯于边上课边思考;平时一贯积极、主动、认真的学习表现;喜欢所学专业;诚信的考试态度;积极参加课堂交流或讨论,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可见,科学的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确有正面的影响,对学习态度的强调有助于学生采取更积极的学习行为,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对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正相关关系的强调本无可厚非,但现实的教育活动中,一方面,教师对态度的内涵、结构、形成和改变过程等因素认识不清,没有让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存在把态度与学习行为、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曲解为因果关系的绝对化倾向,这就使得对态度的强调产生了消极意义。

首先,教师对态度以及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等问题认识不清,其对态度的曲解使得学生没有产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强调态度决定一切,使得教师仅仅看到了态度中认知成分的重要性,忽视了情感和行为倾向成分。事实上,情感成分在态度形成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有学者分析了学习态度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与学生学习行为的相关性,发现影响学习行为的最主要因素不是认知,而是意向和情感。也就是说,要使学生真正形成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关键在于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愉悦体验和强烈的投入意愿。在现实教育活动中,教师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只要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其学习行为自然会得到改变,学习成绩自然就能得到提高。但事实上只有态度的成分之间协调一致,态度才能更好地预测行为。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也说明,态度的改变是一个从服从到认同再到内化的过程,只有达到内化阶段时才能真正得以改变。如果仅仅达到“口服心不服”的服从阶段以及模仿他人的认同阶段,态度就会缺乏内在的精神动力。在当前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重视口头宣扬的形式,使学生对其观点予以服从,同时发挥榜样的模范作用,相对缺乏对学生学习态度内化的考虑。如果学生的学习态度仅仅停留在服从或认同阶段,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就得不到充分的激发,他们的学习行为就可能是消极被动的或一味模仿的,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某些教师过分强调态度的作用,认为良好的学习态度必然导致良好的学习成绩。然而诸多研究表明二者只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有学者通过研究指出,学习焦虑、学习态度和投入动机三个因素均影响学习成绩,其中学习焦虑和投入动机可直接影响学习成绩,而学习态度则通过学习焦虑或投入动机间接影响学习成绩。可见,学习态度并不能直接影响学习成绩。

最后,教师对学习态度的过分强调忽略了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其他重要因素。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发展水平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一方面,学生的天资是影响学生发展水平的先天因素。如果学生的天资不同,那么教育的作用可能受到极大的限制。先天因素显然不是个体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我们不能否定教育在人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但只有在学生的智力水平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强调学习态度对学习成绩的积极影响才有意义。患有智力障碍的学生可能即使态度如何科学也无法与智力正常的学生在学习成绩方面相提并论。另外,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表明人具有语言、数理逻辑、音乐、空间、身体、人际交往等9种智能,每个人在这9种智能上的水平高低不一,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智力结构。可见,人的智能表现在多方面,学习态度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某一方面的智能,但其作用并非是无限的。另一方面,学生的发展水平也受环境的影响,其中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是影响学生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学校环境、师资水平、教学方式、课程内容等因素,对学生的发展水平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主观能动性作为影响学生发展水平的内部因素是学生能否取得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包括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多方面,过分强调学习态度就忽视了主观能动性的其他方面。

强调学习态度的重要性要采用科学方法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类似“态度决定一切”的口号未免存在把学业成就的好坏全部归于学习态度的嫌疑,而忽视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逃避了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学技巧、教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提倡学习态度对学习行为和学业成就的积极影响无可厚非,但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

首先,态度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者要协调一致。学校不但要让学生在认知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而且要让学生在情感上爱上学习、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只有态度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者协调一致,态度才可能对行为产生积极作用。认知是态度的基础,情感是态度的关键,只有不仅在观念上认识到了,而且在情感上也产生需要了,真正的学习行为才可能发生。其次,关注态度形成和改变的阶段过程,让学生的学习态度从服从走向认同、从认同走向同化,内化于心的学习态度才是教学和学习需要的态度,才能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行为。再次,应发挥除态度之外影响学习行为或学业成就因素的作用。要从学校教育本身找原因,提高学校本身的教育教学质量。复次,关注态度预测行为过程中的中间因素。态度的特殊性水平、时间因素、自我意识、态度强度、态度的可接近性、心境、情景等,都是从态度到行为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其中可利用的因素,如尽可能安排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内在的自我意识,创设积极活泼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氛围等。最后,应发挥习惯、无意识行为等其他因素的重要作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在研究态度和行为的关系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行为决定态度”,并对其进行了论证。“态度—依从—行为法则为我们的生活上了有意义的一课:如果我们想要在某个重要的方面改变自己,最好不要等待顿悟或灵感。”可见,教师若想塑造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不如让他们首先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行为对态度的反作用或许会加快学习态度的转变,良好的学习态度进而反过来促进积极学习行为的发生。

(本文系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1XMZ06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学习态度真的能决定学习成绩吗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