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燕国少年学邯郸步不成爬回家,难度比阅兵步还难吗?

中国是礼仪大国,阅兵有威武的军姿步法,舞蹈有精妙的窈窕步法,即便是一个成语–邯郸学步,其中都藏着嫡传的礼法

《庄子·秋水》说,燕国都城武遂的一个贵族少年,听说赵国人走路姿势优雅,就到邯郸去学步。结果没学会,连原来的走法也忘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家。

故事寓意很清晰,让人疑惑的是:邯郸步哪里好,燕国少年偏要千里迢迢来学习?而且还没学会!

战国时期,燕国少年学邯郸步不成爬回家,难度比阅兵步还难吗?

邯郸步,嫡传的贵族礼法

邯郸曾是周朝的繁华城市,后来成为赵国的都城,周朝的礼法在这里保留了完整的传承。

赵人重礼法,言行举止都严格遵循周朝《礼记》的规定。在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细节都体现了周朝遗族的华贵,连走路的姿势都十分优雅。

因此,身处燕地、齐地等偏远地域的有钱人都涌来邯郸,学习正规的贵族步法,以彰显身份

但是,这些对赵国人习以为常的步法,外地人学起来却十分困难。

无它,细节太多、规定太严,而且技术难度十分高,甚至比普通人表演走钢丝还要难!

战国时期,燕国少年学邯郸步不成爬回家,难度比阅兵步还难吗?

与长辈随行,规矩最重

《礼记》是一部规范古代贵族行为的礼法,包括了饮食起居、言行举止等细枝末节。其中《曲礼》篇就规定了许多关于走路的规矩,让现代人看了都头皮发麻。

据《曲礼》记载,若你和辈分长的人在一起,”见父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为人子者,行不中道”;”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从长者而上丘陵,则必向长者所视”。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部分是“邯郸步”的总纲,主要讲行止的规矩,分三点:

  • 遇到父辈的人,听他们的吩咐前进后退,而且不得走在道路的中间。

  • 如果和师长一起出行,不得越过他们和别人打招呼。如果和他们在途中遭遇,应小步跑向前,直身拱手,再俯身退到一旁让路。

  • 若是和德高望重的人一起登高处,不得左顾右盼,视线必须放在他们观望的方向

这些看起来似乎并不难,要做的主要是顺从长辈,练习眼力界。

战国时期,燕国少年学邯郸步不成爬回家,难度比阅兵步还难吗?

去别人家串门,规矩更严

如果你去别人家里做客,”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屐,方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帷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上于东阶则先右足,上于西阶则先左足”。

礼法的根本是互相的尊重,“敬人者,人恒敬之”,在获得尊重的同时提升自我评价和行为举止约束。因此,《曲礼》第二部分讲的是登堂入室的礼节,基本有以下三点:

  • 去别人家做客,登堂之前步子必须发出声音,让别人听到,不可蹑手蹑脚。如果看到门外有两双鞋,听到里面说话的声音才可以进去,没有声音,说明主人家在谈密事,不得进入。

  • 如果你前面有帷幕或帘子式样的门,不得小跑;在堂上不得小跑,手中持着玉器,更不得小跑。

  • 如果台阶在东面,应先抬右足,台阶在西面则抬左足

这部分也不是特别难,主要是锻炼记忆力,不冒犯别人的隐私。

战国时期,燕国少年学邯郸步不成爬回家,难度比阅兵步还难吗?

具体步法,应做到行止有度

不过,上述礼节只是《曲礼》的一小部分,仍未包括遇到同辈、晚辈、女子和不同等级的官员的礼法,如果再加上祭祀、上朝、拜见等步法,足以逼疯无数人!

在掌握了敬长、敬客、敬人的礼节之后,就进入了技能训练的自我提升环节:步法学习

具体走路的方法在《周礼》中无明确的记载,《曲礼》中也只明确了站立要“立如斋”,“立必方正”,“立毋跛”

  • 即站立要像祭祀时端庄持敬,挺直端正,双脚立定踏实,不能像瘸子一样身体倾斜。

  • 虽然这部分要求似乎散佚,但总的规律是“行止有度”,即不同时期,遇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对步距、腹部、手的摆动频率、头部的动作都有相应的要求。

这些也不是特别难,只需长期锻炼即可,真正难的还在下面!

战国时期,燕国少年学邯郸步不成爬回家,难度比阅兵步还难吗?

佩玉行走,是贵族的标配

在古代,玉是贵族的品质、身份标志。

因此,作为一个贵族,必须时刻把玉佩戴在身上,并结合上述步法,在行走中让玉佩有规律地撞击,发出好听、不同节奏的声音。这就是“君子鸣玉”。

据《礼记·玉藻》记载,古人出行前,”既服,习容,观玉声乃出”。

意思是,当贵族穿好衣服后,仍须对着铜镜复查一遍容貌,听一听佩玉发出的声音,符合要求后,然后才能迈出家门。

礼法中还进一步明确玉的音质,”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

这里要求贵族左右两侧的玉佩音质必须不同,右边须是低沉音质的,左边须是激越音质的。

战国时期,燕国少年学邯郸步不成爬回家,难度比阅兵步还难吗?

不会鸣玉,“邯郸步”就学废了

准备妥当后,就要开始学习鸣玉了。这最后一步才是真正难的!

据《礼记·玉藻》的要求:“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

《礼记》要求鸣玉和步法必须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也即是说,只要处于运动状态,玉佩必须演奏出规定的乐曲。

  • 首先,贵族小跑和行走时须分别演奏出《采齐》和《肆夏》这两首诗的配乐。

  • 其次,小步走必须走方步,快步走须走圆步。

  • 再次,向前行应微俯身,向后退应小仰身子,手臂和肩膀须随之摆动不同角度。

  • 最后,所有这些运动过程中,玉佩必须伴奏出不同的音律。

估计很多人看到这里就懵了:走路的时候让玉发出音乐,不摇晃怎么可能?可走路摇摇晃晃,又不尊重人,这怎么可能呢?

战国时期,燕国少年学邯郸步不成爬回家,难度比阅兵步还难吗?

邯郸步难倒了燕国少年

估计说到这里,大家都明白那个燕国少年为什么学不会了!

只是走路就有十几种步法,且在行走、小跑、俯仰、挥举之间让玉佩发出不同的声响,这必须锻炼局部肌肉的运动。否则,只能一摇三晃。可那是祭祀的步法,日常这样走路,肯定不尊重生者!

试问,现代社会最难的模特步、阅兵步在难度上能否与之媲美?

但是,这都是贵族的标志性举止。如果不会,就会被看作假冒贵族身份的骗子,被扭去官府问罪

正是因为邯郸步的步法太难学,那个偏僻燕国来的贵族少年才没学会。为了避免被人嗤笑他不是贵族,甚至被扭送官府,这个燕国少年也只好匍匐着身子爬回家了!

战国时期,燕国少年学邯郸步不成爬回家,难度比阅兵步还难吗?

结束语

“邯郸学步”不是虚构,而是庄子和“诡辩学”的祖师公孙龙辩论时引用的故事。如果这个故事是庄子编造的,公孙龙肯定不会放过反驳的机会。

从这个典故中,我们可以一窥周朝《礼记》的繁复密丽,激发历史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不过,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

古人以“礼”治国,孔圣复述之,其出发点都是好的,希望人人都是君子,人人懂得恭谦礼让。但是,从实用角度来说,这种礼法推高了形式的地位,而忽略了内涵的修养,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生产和发展,阻碍文明的进步。

形式虽美,但不注重实效,这应该就是绝大部分周礼湮灭的真正原因吧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