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的苦行僧寺庙(中国苦行僧)

中国苦行僧(中国唯一的苦行僧寺庙)

导语:城市建设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和过度房地产化的粗放型城市建设模式开始变得积重难返,而追求系统保护与绿色发展理念并存的城市更新行动开始为各大城市主政者所推崇。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 施城市更新行动。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准确研判我国城市发展新形势,对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王蒙徽在人民日报刊发的署名文章《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进一步明确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指明了方向。

城市更新理论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已久,但真正进入中国还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吴良镛等一批学者先后提出“城市有机更新”等理念,学界开始陆续对城市更新理论有所关注。由于城市更新事关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方方面面,而学者研究多有偏重,缺乏对该理论结合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总有“管中窥豹”之感,鲜有“集大成者”,更谈不上太多系统成果的出现。而在这批研究学者中,年轻的学者于今却“意外”成为了那个“集大成者”,他凭借着自己对中央政策的理解、对国内外城市发展历史的研究、对经济领域和国情社情的深刻把握,提出了“城市更新系统理论”,并十年磨一剑完成了国家重点项目成果“城市更新”。于今提出的“系统城市更新观”,不仅为中国城市更新理论奠定了发展基础,也为中国城市化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愿做国家需要的“苦行僧”:访中国城市更新系统理论拓疆者于今

走访于今前,笔者就被一篇知名刊物专访他的一串长长的“头衔”“惊”住了:33岁担任“十五”国家重点项目负责人、37岁担任“十一五”国家重点项目负责人,多项国家重大选题主持人……

在中国政经学术圈,于今有着“少侠”的美誉。军旅出身的他性格直爽,遇事快意恩仇从不拐弯抹角,做起学术来又刻苦专研一追到底,颇有法家鼻祖墨子的风范。他意志坚定、眼光如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十分钻研。

细聊得知,他所在的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曾主持多项国家重点项目课题,以及部委、各省市政府咨询项目,完成五千万字以上的系统性科研成果和智库报告——“五个统筹”、“战略思维”、“学习型政党”、“两型社会”、“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国家哲学”、“国家文化安全”、“社团党建”、“应急管理”、“中国特色智库”、“城市更新”、“智库产业”等一大批有前瞻性、思想性的科研课题,有的写入了中央意见或国家有关发展纲要,有的课题成果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还有的成果获部级奖得到了国家的重视,有的推动了有关改革政策出台,还有的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深化改革贡献了智慧。

近年来,于今持续开展应急管理研究,深度参与国家应急体系若干重大问题专项课题评审,积极为疫情防控展开智库研判,向党中央国务院提交上百份建言献策专报,对助推党和国家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个70后的学者,竟然有这么多的成果,并且在所涉及的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多数都是开创性的,着实令人佩服。

“我没有专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归根到底,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于今一直把钱伟长这句话当成他的座右铭。

从五个统筹到科学发展观,从国家战略到国家哲学,从特色智库到智库产业,从区域协调到城市更新,从社会治理到国家治理,从民俗文化到民族文物……他游弋于多个领域多个学科。

作为中国城市更新系统理论的倡导者、推动者、卓越开拓者和重要代表者,于今耗十年之力完成的“城市更新”课题,对中国城市更新理论进行了首次系统探索和理论建构,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理论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

愿做国家需要的“苦行僧”:访中国城市更新系统理论拓疆者于今

中国城市更新系统理论的拓疆者

其实,“城市更新”并不是一个新词,早在二战后,许多西方国家在遭到毁灭性破坏,为复兴城市经济,缓和阶级与种族之间的矛盾,改善城市不良环境,就展开过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1958年8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城市更新第一次研究会,对城市更新概念进行了较权威的界定。此后,城市更新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社会工程学科得以建立起来。

在中国,关于城市更新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较有影响的成果极少,系统理论建构还未完成。在实践层面,还处于边学边做阶段。在新中国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1949—1978年),基本上属于政府主导的旧城改造模式,内容主要集中于旧城居住区和环境恶劣地区的改造和修复,陈占祥将其称之为城市的“新陈代谢”;从1980年代初开始,中国城市开始飞速发展,许多城市问题也开始突显,历史街区的特色与地方文化在城市改造中快速消失,城市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为此,吴良镛从城市“保护与发展”角度,提出城市“有机更新”的概念。这一概念重点关注的是对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而对与其密切相关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则涉及较少。

早在2001年,于今就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城市更新领域,他从国外一线城市的发展经验和国内一线城市开始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中看到,高速推进的中国城市化,需要认真构建城市更新体系,城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1年,在历经近十年的思考和深入研究后,于今在结合其国家十一五重点项目成果报告的基础上,推出专著《城市更新:城市发展新里程》,让中国学术界对城市更新的研究,第一次以系统理论的面貌出现。正如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厉无畏在该书的序中所言:“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具体机制上也对城市更新展开了创新研究;作者通过对中外城市更新理论与案例的比较和借鉴,深入探讨了中国城市更新过程中面对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对于该书的出版,国务院参事任玉岭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书丰富了我国城市研究理论体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众多城市案例,“从城市管理、房地产开发、城市经营、社会学等视角出发,系统研究了城市更新的途径和模式,是一本具有开拓性和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

通过成果出版,于今成为了国内首次提出“城市更新是一门系统理论”的学者。在他看来,“城市更新是一门系统理论科学,要从构建城市生态平衡的角度去研究城市更新,并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全新模式。”

在历经几十年的“造城”运动之后,中国社会对城市更新逐渐有了认识,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个别政府领导喜欢不切实际地建设形象工程,重房地产开发而轻视产业保护,对历史文化传承的保护力度不够,规划设计理念落后容易走极端等等,给城市未来的发展埋下了很多隐患。”为此,于今忧心忡忡。

于今指出,城市更新是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的一个复杂过程。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客观存在实体(建筑物等硬件)的改造;二是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心理定势、情感依恋等软环境的延续与更新。

愿做国家需要的“苦行僧”:访中国城市更新系统理论拓疆者于今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