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成功案例(牛根生创业)

牛根生创业(创业成功案例)

2020年7月10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发表声明,正式对热传的《深扒蒙牛、伊利6大罪状,媒体不敢说,那就我来说》一文做出回应。

在这篇文章中,伊利和蒙牛奶制品“产品质量不达标”“往牛奶里添加化学物质”“压榨奶农”等多项内容一时间让两家著名奶企成了众矢之的。

可惜这篇行业协会的声明说来说去也只是指责作者造谣,直接上升到损害国家标准的权威性角度,声称作者“罔顾事实,用心邪恶”,却并没能真正打消广大吃瓜群众的疑问和顾虑。

声明发出后不久,这篇文章就在互联网世界彻底消失了。

据说此事是伊利和蒙牛两家的公关公司,少有的携手并肩作战、一致对外的战果。

这里暂不去讨论文章里的是是非非,不过伊利和蒙牛多年恩怨情仇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奶业的撕逼史。

“伊利撕伊利撕,伊利撕完,蒙牛撕”,在伊利和蒙牛的这些年里,各种撕逼大战令人叹为观止。

蒙牛的创始人牛根生和伊利的创始人郑俊怀无疑是整场撕逼大战的绝对男主角。

蒙牛伊利之争:牛根生与郑俊怀的商战往事

两人的爱恨情仇要从许多年前的内蒙回民奶食厂说起。

1983年,33岁的郑俊怀从呼市奶牛公司招待所所长的位置上调任呼市回民奶食品厂任厂长,上级领导的用意很明显,想看看这位人称“鬼点子多”的郑俊怀能不能把这家濒临倒闭的食品厂拉出泥潭。

在担任奶牛公司招待所所长时,为了创收给职工谋福利,郑俊怀请来个外地炸油条的师傅,就在单位门口支起摊点,打出“早餐吃油条喝鲜奶”的旗号。

如此土洋结合的办法很快引来无数市民追捧,卖鲜奶加油条一个月就赚了2万多元,被兴奋的职工当成了“活财神”。

不过,从整洁光鲜的招待所调到奶食品厂,郑俊怀着实有些不适应。

整座厂就是俩布满灰尘和蜘蛛网的车间,外加一扇极其狭小的门面房,还有嗷嗷待哺的近百位职工。

但这个时代的创业者都有股子不服输的闯劲,鲁冠球是这样,曹德旺是这样,郑俊怀也是这样。

在这条路上,郑俊怀很快就遇到了自己的“好兄弟”牛根生。

二、

干事业需要帮手,郑俊怀最明白这个道理。

每次开大会,他都注意到,自己发言完之后有位健壮的小伙子总是带头欢呼,特别兴奋。

这个人就是刚25岁的牛根生,是洗瓶车间的一位洗瓶工。

牛根生是苦出身,他从小就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出生一个月就以50元的价格被卖给一个牛姓人家,由于未生孩子,养父期望通过抱养来栽根立后,便给他取名“根生”。

牛根生刚满20岁就继承了养父的工作,进入呼市的大黑河牛奶厂当养牛工。

上任之后,为了让改名为伊利的奶食品厂补充新鲜血液,郑俊怀从社会招聘了一批有文化基础的青年,高中学历的牛根生就这样走出了牛圈,被招进了厂里。

刚进厂的牛根生对新厂长自然是真心崇拜,每次开大会都发自内心地热烈鼓掌,手都拍红了。

蒙牛伊利之争:牛根生与郑俊怀的商战往事

这样血气方刚又拥护自己的年轻人,不提拔他,提拔谁?

郑俊怀开始有意识地关注牛根生,并很快把他提拔为产品测评组组长。

不久,郑俊怀在厂里搞起承包制,在他的暗示下,牛根生积极响应承包了厂里的加工车间,很快就搞出了一番成绩,扭亏为盈。

郑俊怀很高兴,委任牛根生为公司销售经理,还让他把家搬到了厂里宿舍,同住一个单元的上下楼,彼此见面的机会更多了。

此时的两人一聊就到深夜,彼此都感叹找到了知己,表面上是上下级,私下已是兄弟相称。

只是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若干年后,亲如兄弟般也会反目为仇。

见到老大哥如此赏识自己,牛根生也很争气,意识到学历软肋的他,开始发奋补习文化。

1993年,35岁的牛根生凭着努力拿到了自考本科文凭,随即被郑俊怀提拔为公司副总经理,负责雪糕和冰淇淋的生产。

这一年,23岁的潘刚从内蒙古大学毕业分配进厂,因为年轻和学历高,被郑俊怀器重,从厂基层质检员直接提拔为质检部部长。

三年之后,由于发展迅速,伊利改立集团,并在同一年于A股上市,46岁的郑俊怀成为集团公司董事长。

作为郑俊怀精心栽培的部下,38岁的牛根生担任主管生产和销售的副董事长兼副总。

牛根生也确实不负厚望,浑身干劲,带领事业部一路拼杀,当时公司八成以上的营业额都来自他主管的事业部。

成为高管的牛根生不仅业务娴熟,做人也很有一套。

他性格豪爽,拿着100万的高薪不去买房买车,却时常接济下属,带着部下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有福同享,一副江湖大哥的派头。

此时的集团内部,上上下下都视牛根生为伊利的实际管理者,这让董事长郑俊怀感到了危机。

蒙牛伊利之争:牛根生与郑俊怀的商战往事

傻乎乎的牛根生还一门心思扑在业务上,根本没注意到老领导对自己已经心有介怀。

心有不安的郑俊怀开始悄悄施展手腕,一点点从集团内部收回权力。

1998年,身为集团副总裁的牛根生有些恼火,他发觉许多部门对他的命令阳奉阴违,甚至根本使唤不动,连小到买一些办公用品都还要打报告逐级审批,在这之前可从来没发生过。

深感郁闷的牛根生去找郑俊怀反映问题,对方要么避而不见,要么是不冷不热地回复。

醒悟过来的牛根生这才明白,自己犯了大忌,功高盖主了!

干得不舒服,那就辞职吧。

失望的牛根生向公司提交了辞职报告,可郑俊怀两次都不咸不淡地表示挽留,要他好好再考虑考虑。

眼见工作环境没有丝毫好转,犟脾气上来的牛根生也不考虑了,第三次在董事会上扔出辞呈。

郑俊怀赶忙解释说:“我并没有这个意思啊!”

本来还有些犹豫的牛根生也借坡下驴:“哦,那我收回这个辞呈了。”

可等他准备伸手拿辞呈时,郑俊怀已经迅速地用手紧紧摁住……

这次,郑俊怀同意了。但是作为一种姿态,对外宣称牛根生去了北京进修。

在郑俊怀看来,他这是将牛根生这头“倔牛”流放了,却没想到这是放虎归山。

三、

1999年,41岁的牛根生满怀悲愤地离开了伊利,默默前往北京大学进修。

他不能不去,如果不服从集团安排,那就是彻底和伊利决裂了。

此时的牛根生,揣着集团每天发的240元食宿费,饿不死,也没啥指望,就整天骑个车在学校里瞎逛。

但就在他心情低落的时候,伊利又有一批被调整岗位的部下来到北京,撺掇他另起炉灶:“老大,我们自己干吧!”

牛根生有些感动,可又很伤感地表示,之前自己的钱已经借的借,花的花,实在没钱了。

蒙牛伊利之争:牛根生与郑俊怀的商战往事

不过,这十几个人异口同声说:“我们有!”

他们早想好了,要将手中原有的伊利股票卖掉,再找昔日的大哥干一番大事业。

牛根生一寻思,自己在伊利苦干了16年,没想到如今落到如此境地还有这么多人支持,那还有啥说的,干呗!

就在这一样,牛根生与部下共同集资了100万,在一处偏僻的办公楼里创办了蒙牛乳业。

不得不说,大佬的人格魅力就显现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

马云初创时,一无所有,却始终有“十八罗汉”追随;史玉柱的“巨人”陨落,发不出工资还有数百位下属不离不弃;郭家学负债累累,手下甘愿卖房帮公司还债。

牛根生也是如此。听说他创立了新公司,除了创业时的十几个人,伊利销售、生产、技术等部门呼啦一下又跑来三百多员工。

就这样,新成立的蒙牛几乎都不用额外招聘专门的人才,就形成了一支架构完整的乳业企业,杀回呼市,直接和老东家伊利形成对峙。

蒙牛伊利之争:牛根生与郑俊怀的商战往事

不过,此时的蒙牛和伊利如同蚂蚁与大象。在已经有上亿资产,经销商遍布全国的伊利面前,蒙牛的规模根本不值一提。

与此同时,伊利正全力对付以光明乳业为代表的南方乳业系,火力集中地拼市场拼资源,根本没觉得几个“叛徒”能成什么气候。

不过,感觉不爽的郑俊怀还是明令自己的经销商绝不能沾手蒙牛的产品,否则“格杀勿论”,直接踢出伊利的经销商队伍。

这边的蒙牛,麻烦也是一个接一个。

创业不久,追随而来的人非但不拿工资,还自掏腰包帮助筹集启动资金,世所罕见。

可眼见一群人大笔大笔拿着现金进进出出,很快就被热心地“朝阳群众”举报给了警察叔叔。

警方怀疑这里是个非法集资窝点,上门一瞧,好家伙,这么破的地方居然有近千万的现金,没的说,肯定有问题。

虽然牛根生通过关系和警方再三沟通,算是解释了清楚,可之后还是经常被排查。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牛根生见办公室太寒酸遭警方怀疑,就搬到了熟悉的呼市和林格尔县盛乐经济园,那里的县长是他的朋友。

蒙牛到来后,为建厂房不得不把园区里几平方的林木砍掉,可这批木材中有一些受保护的树木,于是便被人一路告到国家林业局,上面又要追究蒙牛的责任。

关键时候,还是林格尔县县长站出来表态,说信任蒙牛,情愿自己去坐牢,也要支持蒙牛创业。

如果说这些事情还能靠着朋友一一化解,可刚成立的蒙牛在市场里完全就是副生面孔,没有知名度的品牌一钱不值。

蒙牛伊利之争:牛根生与郑俊怀的商战往事

要知道,整个内蒙,不仅有伊利,还有兴发等诸多乳业公司,初创的蒙牛连前五都排不上。

干了多年营销的牛根生很清楚,在资源和实力都远不如对手的情况下,唯有出奇制胜才能站稳脚跟。

在中国乳业市场的广告宣传上,摸着石头过河的伊利算是开拓者,而蒙牛则摸着伊利在过河。

2000年,蒙牛一本正经地来了个骚操作,既不去宣传自己乳品有多好,也不去贬低对手,而是在内蒙各地大张旗鼓地打出“向伊利学习,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的广告牌。

这“以退为进”的一手实在是妙,看似向大佬伊利表示尊敬,实际上却狠狠蹭了一把伊利的热度。

就这样,甘做“老二”的蒙牛很快在内蒙乳业市场一炮打响。

蒙牛伊利之争:牛根生与郑俊怀的商战往事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