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任于败军之际翻译(受命于败军之际)

受命于败军之际(受任于败军之际翻译)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明君愿三顾,贤臣必尽瘁

文/九月

被世人传颂的“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有“凡三往,乃见”几个字,相对于三国演义中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略显无味。不禁让人联想到作者罗贯中将渴望明主重用贤臣的个人情感寄托于三顾茅庐。自古文人渴遇明主,大肆传颂《出师表》以抒情怀,使得三顾茅庐的故事广为人知。

刘备为何三顾茅庐请诸葛?诸葛又为何弃曹操孙权等诸多选择而追随刘备?若无刘备,诸葛是否会怀才归隐一生?成为很多读者心中所惑。我们虽无从考证三顾茅庐的真实性,但刘备诸葛明主贤臣之佳话并非空穴来风。

从《出师表》中不难看出诸葛亮“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理想,“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八个字更是诸葛亮内心写照,这份深切的政治理想与刘备重建汉朝的合法统治不谋而合。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明君愿三顾,贤臣必尽瘁

刘表死后,刘琮投降曹操,刘备亡奔江陵,大批荆州士民舍弃刘琮转而跟从刘备。《三国志》中记载,“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当时刘备兵力不超万人,因此十余万人绝大部分是手无寸铁的百姓。有人劝刘备舍百姓,轻骑先入江陵,刘备坚决反对,他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在濒临败亡之际,刘备仍然坚持自己“仁德”的理念,纵观历史长河,这样的仁义忠孝之君少之又少。

刘备在荆州依附刘表的时候,兵止数千,谋臣不过糜芳、孙乾,将不过关、张、赵,却依然敢于与已经统一中原和河北的曹操相抗衡,以卵击石的差距,草庐之中的诸葛亮不会视若无睹,也不会不知如果跟随刘备,一旦曹操兴师南下,刘备败亡,自己也难逃一死,就算不死,此生也再无机会完成心中所愿。因此有人说曹操手下谋士如云,孙权帐下英才汇聚,诸葛得不到重用才没有选择跟随曹操孙权,稍有矛盾,不合逻辑。

诸葛亮未出茅庐时自比管仲乐毅,荆州大地以此事为一趣闻。皆叹仅二十出头尚且一事无成的年轻人,自比史上伟大奇才,此人不奇便疯。诸葛亮心志如此,是他不肯轻易出山的原因之一,他自觉没人配得到他,值得让他冒险丢下性命的是遇到可以让他的理想报复得以实现的主公。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明君愿三顾,贤臣必尽瘁

诸葛亮隐居时的修身、齐家,出山后的治国、平天下,恪守着忠和信,可谓与刘备的政治理想又一次不谋而合。虽不能断言没有刘备诸葛亮不出山,但几乎可以感受到他若一生不遇明主,宁可空老于林泉之下。刘备,一位仁德之君,待臣以礼,让诸葛亮心愿辅佐,这是刘备之幸运,也是诸葛亮之幸运。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如他所写,诸葛亮追随刘备的时间,确是刘备一生最危难之际。多少君臣的关系建立在对利益的渴求,享受的渴望,权力的腐化之上,而刘备和诸葛亮,没有夫差和伯嚭的贪而无度,亦没有勾践和文种的“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他们生而并肩作战,死而一人全盘托孤,另一人鞠躬尽瘁,为了心中那份共同的理想,成就了一段明主贤臣之佳话。

古往今来,多少贤臣名将,都惨死在自己奉为神灵的信仰中,生于乱世,死于乱世,得千古贤名,死得其所。生于乱世,死于太平,得千古遗恨。权谋之上,帝王心术,忠君报国本无对错,可惜多少贤臣伴昏君,困则求其谋,兔死则狗烹。刘备诸葛君臣之大幸,不仅志同且道合,君讲仁且臣讲忠,乃历史之大幸。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