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无不胜的孙传庭,为什么不能力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大明王朝?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独特的王朝,既出了很多任奇葩皇帝,但是也出了很多忠于朝廷,功于社稷的臣子。比如于谦,海瑞,戚继光,张居正等等,明朝末年的时候也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比如夏完淳,比如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人公孙传庭。

《明史》对孙传庭的评价还是很高的,有“传庭死,而明亡矣”的说法,从这里就给予了孙传庭能力上的肯定。孙传庭其人也确实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作战的时候几乎是战无不胜的。

那么,就是这样一个战无不胜的孙传庭,为什么最终不能力挽狂澜于既倒,拯救明王朝呢?

战无不胜的孙传庭,为什么不能力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大明王朝?

一、孙传庭的过往

孙传庭,字伯雅,又字白谷,代州镇武卫(今山西代县)人。

1、初入仕途

孙传庭从小就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孩子,据《明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一百五十》记载:“传庭仪表颀硕,沈毅多筹略。”长得好看,一表人才,还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

天生的聪明劲儿加上后天的努力,使得他在万历四十七年的时候考中了进士,当年他还是只是一个二十六岁的青年。我们中学的时候学《范进中举》时,知道范进是在他五十四岁那年才终于中了举人的,由此可见,孙传庭也算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物了。

孙传庭中举之后,正式开始了自己的为官仕途,第一任是担任永城知县,之后也大大小小地升过几次官,最高的一级官职叫做稽勋郎中。这是一个比较有实权的官职,因为他负责的是官员的考核和推荐。

原本孙传庭可以继续在朝堂上大展身手,奈何当时魏忠贤的权势如日中天,而孙传庭又不愿意沦为魏忠贤的附庸,最终宁愿选择辞官也不愿意在朝堂上与人同流合污。

战无不胜的孙传庭,为什么不能力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大明王朝?

2、再被崇祯帝启用

崇祯八年(1635年)的时候,当时农民起义军齐聚荥阳大会,进而攻克了凤阳,与此同时,朝堂上崇祯皇帝朱由检已经将魏忠贤一党清算得差不多了,于是这个时候的孙传庭又被二次启用了,被任命为任验封郎中,后越级升为顺天府府丞。

到了崇祯九年三月的时候,因为当时的陕西巡抚镇压农民起义不成功被弹劾,于是孙传庭主动请缨,崇祯帝就将他任命为新一任陕西巡抚。

据《明督师兵部尚书孙公传》记载:“公面奏往事,秦兵缩边镇,而秦扶臣治其腹,诚不烦置兵,今“贼”反在内,臣恐不能以徒手扑强“贼”。”

这里就是说孙传庭觉得自己不能徒手镇压农民起义,希望皇帝给播一点经费。但是皇帝的回答是:

“措兵难,措饷更难无以乏。朕给而今岁饷六万,后则听若自行设处,不中制。”

战无不胜的孙传庭,为什么不能力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大明王朝?

崇祯帝给了他区区六万两银子,但是也给了他自主筹饷的的权利。于是,孙传庭就这样“轻装上阵”远赴陕西上任了。

从此刻开始,孙传庭与农民起义军之间的争斗正式拉开了帷幕。

二、战无不胜的孙传庭

1、与第一任农民军起义首领闯王高迎祥之间的战斗,胜利

孙传庭在崇祯九年出任陕西巡抚,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剿灭农民军。他到了陕西之后,花费了很大心血在陕西榆林建军,称之为秦军,也是一支精锐部队。

当时洪承畴正与李自成战于陕北,而民军首领第一代闯王高迎祥从湖广复出,来到陕西之后想从关中进攻长安,当时孙传庭派兵镇守,所以高迎祥没有得逞。

接着他又改变主意,想从子午谷进入长安,但是他又没想到这也是在孙传庭预料中的事情。

于是,他领着精兵强将在子午谷的黑水峪以逸待劳,经过四天四夜的战斗,高迎祥战败被俘,随后送往京都处死,孙传庭在这次战斗中取得了胜利。

但是高迎祥战败以后,闯王的名号由他的部下李自成继承,所以,孙传庭的战争还没有结束。

战无不胜的孙传庭,为什么不能力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大明王朝?

2、与第二任农民军起义首领闯王李自成之间的较量,胜利

高迎祥死后,李自成取代了她的位置成为了新一任闯王,于是负责剿灭农民军的孙传庭的任务对象又变成了李自成。

当时明王朝统治下的范围之内,其实农民军起义已经不再是一件新鲜事,就像打地鼠一样,此起彼伏,使得镇压起义农民军的明军疲惫不堪。

作为领导者的孙传庭,虽然说在与第一任闯王的战斗中赢得了胜利,但是依然不敢掉以轻心,亚历山大。

虽说困难重重,但是孙传庭还是带领着骁勇善战的秦军,在杨家岭、黄龙山一带,五路合击镇压了过天星、混天星的起义军,捕杀了两千多人。

《明史》记载:“传庭分兵五道击之杨家岭、黄龙山,大破之,斩首二千余级。”

其后又将战败打算东山再起的起义军再一次镇压,并打退了援持陕西的起义军,最后又和洪承畴在潼关以南用重兵埋伏,最终使得闯王李自成“为洪承畴所逐,尽亡其卒,以十八骑溃围遁。

战无不胜的孙传庭,为什么不能力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大明王朝?

打败李自成,重创起义的农民军对朝廷来讲本来是好事,如果陈胜追击指不定还能一举消灭农民起义军的势力,挽救大夏将倾的明王朝,奈何天不遂人愿。

三、战无不胜的孙传庭为什么最终不能力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大明王朝?

1、孙传庭被召回京师,而后下狱,给了李自成一个死灰复燃的机会

上面也说了,原本打败李自成之后,再乘胜追击,剿灭他的残余势力,明王朝的统治几乎就能转危为安了,但是不凑巧的是,这处农民起义还没有完全镇压,那处的清兵又闹起来了。

崇祯十一年(2638年),清兵分别从墙子岭和青山口入长城,对京师虎视眈眈,甚至有官员阵亡,情况比较危急。于是崇祯帝下令,命镇压农民起义的孙传庭、洪承畴紧急赶回镇守京师。

《明史》记载,“十月,京师戒严,召传庭及承畴入卫,擢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代总督卢象升督诸镇援军,赐剑。当是时,传庭提兵抵近郊,与嗣昌不协,又与中官高起潜忤,降旨切责,不得朝京师。承畴至,郊劳,且命陛见,传庭不能无觖望。”

战无不胜的孙传庭,为什么不能力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大明王朝?

当时孙传庭和杨嗣昌之间关系并不协调,而他又深得崇祯皇帝的信任,所以镇压农民起义的孙传庭风尘仆仆赶回来时甚至不被允许入京朝见,但是同为功臣的洪承畴则在京郊受到慰劳,并奉旨进殿拜见崇祯帝,这种区别待遇使得孙传庭心生不满。

在讨论如何处理清兵压境这件事的时候,杨嗣昌认为应该将原本用来镇压农民起义的秦军留在京师,但是孙传庭并不认可这种做法,他认为如果这样做就是在帮助农民起义军。可惜杨嗣昌固执己见,孙传庭为此担忧郁郁地耳朵都聋了。

战无不胜的孙传庭,为什么不能力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大明王朝?

但是,就算到了这种境地,杨嗣昌一行人还是不愿意放过孙传庭。

《明史》记载:传庭初受命,疏言:“年来疆事决裂,由计画差谬。事竣,当面请决大计。”明年,帝移传庭总督保定、山东、河南军务。既解严,疏请陛见。嗣昌大惊,谓传庭将倾之,斥来役赍疏还之传庭。传庭愠,引疾乞休。嗣昌又劾其托疾,非真聋,帝遂发怒,斥为民,下巡抚杨一俊核真伪,一俊奏言:“真聋,非托疾。”

就这样,孙传庭因为被皇帝误解为装病推脱而被下了大狱,由此给了农民起义军一个喘息的机会,也等于给了闯王李自成一个卷土重来死灰复燃的机会。

战无不胜的孙传庭,为什么不能力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大明王朝?

2、二次打击李自成时,崇祯皇帝指挥不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孙传庭整整被关在狱中三年。在这三年中,闯王李自成的势力日益壮大,因为明朝末年统治黑暗,使得老百姓的日子很不好过,所以李自成几乎是一呼百应。

崇祯十三年(1640年)的时候,李自成移军河南,当时恰逢河南闹饥荒,历史记载:饥民“惟恐自成不至”,“从自成者数万”。

也就是说老百姓已经对明王朝完全失望了,他们迫切地希望拥戴一个新王来拯救自己。于是李自成乘势加倍壮大了自己的势力,整的崇祯皇帝焦头烂额。

《明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一百五十》:“而是时,闯王李自成者,已攻破河南矣,犯开封,执宗龙,杀唐王,兵散而贼益横。”

没有办法,崇祯皇帝只好将狱中的孙传庭拎出来,再度启用。

战无不胜的孙传庭,为什么不能力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大明王朝?

孙传庭在狱中待了三年,消息难免闭塞,实际上当时跟随李自成的农民数量和过去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而崇祯皇帝因为急于灭掉李自成这个威胁,让没有做足准备的孙传庭出发消灭起义军,并且军费不足,士兵吃不上饭,只能用青柿充饥。

天大雨,粮不至,士卒采青柿以食,冻且馁”这就是历史上的“柿园之役”。

随后,孙传庭只能领着剩余的部下转回陕西修养,并且为了打赢下一次战役,开始招兵买马,“益募勇士,开屯田,缮器,积粟,三家出壮丁一”。

与此同时,李自成在襄阳建立了政权,与明王朝对峙,这对崇祯皇帝来说是绝对不能忍受的事情,因此一再催促孙传庭出兵。

因为孙传庭在陕西招兵买马的时候花费了不少银钱,国库已经快要报销不起,或者说崇祯皇帝太抠门,不愿意在这上面花费太多银钱,于是不顾实际情况一再催战。

当时有臣子劝他说:“孙传庭所有皆天下精兵,皇上只此一付家当,不可轻动”但是崇祯帝仍然一意孤行,于是孙传庭只能无奈停止招兵买马,慨然长叹:“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岂能再对狱吏乎!

战无不胜的孙传庭,为什么不能力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大明王朝?

期待着能够胜利,但是老天也不愿意帮他们,一直下雨,道路泥泞,粮食运送不及时,加上李自成带兵从后方切断官方粮道,饥饿使得人心浮动,孙传庭没办法,只能返回京师迎粮。奈何已经饿极了的部下这次不愿意留守下来,于是军队就乱了。

李自成趁着这个机会,将所有精兵屠戮殆尽,大明王朝惨败。

没过多久,李自成攻克潼关,占领关中,总兵白广恩、陈永福投降李自成,而不愿意投降的孙传庭最终战死,当时他51岁,死后甚至连尸体都找不到。

孙传庭死后不久,明朝亡于李自成之手。

战无不胜的孙传庭,为什么不能力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大明王朝?

总结:

一代英雄人物就此陨落,奈何生不逢时!但是明王朝的灭亡并不是靠一个孙传庭就可以的挽救得了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如果一直得不到缓解,那么,起义事件还是会接连不断地发生。

如果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不论是谁都拯救不了明王朝。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