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芝加哥》影评(芝加哥电影)

芝加哥电影(电影《芝加哥》影评)

电影《芝加哥》是一部改编自同名音乐剧的音乐歌舞片,但在深层意义上它更是一部现实讽刺批判片,它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芝加哥人们追求名利的虚荣心理和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丑态,媒体报界沉迷于煽情、血腥、破壞性的作风以及司法制度的腐败展现得淋漓尽致。曾获得了2003年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之最佳影片奖,其中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 最佳音响、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以及最佳剪辑。

电影《芝加哥》影评(上)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战中欧洲作为主战场损失惨重,而美国在一战中大发“战争财”,战后的美国经济出现了短暂繁荣的景象。繁荣的经济让社会充满享乐主义情绪,充斥着道德沦丧、投机取巧等不良风气,人们过着纸醉金迷的娱乐生活,为追求金钱、名利不择手段。电影中的罗克西、凯莉、莫顿妈妈、比利等人把人物的自私与贪婪表现得淋漓尽致。罗克西为了她的明星梦不惜牺牲自己来求得被引荐的机会,女舍监莫顿妈妈为了金钱帮助监狱的犯人达到各自的愿望,比利更是为了金钱谋划了一场法庭审判表演。从“你是一个假明星,你是昙花一现,几周之后就会没人在乎你了,那就是芝加哥”几句台词,可以感受到芝加哥社会的浮燥心理。

电影《芝加哥》影评(上)

资本主义社会伦理观念淡薄,物欲横流,世风日下,新闻界的媚俗之风盛行。媒体记者尤其关注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在芝加哥每发生一起新的吸引大众眼球的犯罪事件,新闻媒体就会一拥而上,争相采访报道。20世纪20年代,报纸、收音机是人们得知消息的主要渠道来源,电影中在罗克西和比利的新闻发布会结束后,报纸的标题是煽动性的大标题、黑色的特大字号,吸引读者的眼球,充满刺激,对不甚重要的新闻加以渲染、夸张,整个报纸版面给人以耸人听闻的虚假感。新闻报道和媒体编辑趋向“黄色新闻”,以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来达到耸人听闻进而扩大报纸销量的目的。为了新闻事件的时效性和报纸发行速度,媒体报界根本不注重新闻的真实性,在罗克西最后的审判结果还没有出来时,卖报的人就已经提前印刷好了两份“有罪、无罪”的大标题的报纸,待审判结果一出,就开始大声叫卖。新闻界的媚俗对社会产生许多消极的影响,大大降低了新闻事业的水准,背离并践踏了近代新闻事业建立并一贯奉行的最高传统总则——真实性原则;煽情报道、犯罪新闻、耸人听闻的宣传毒害了人们的心灵。

电影《芝加哥》影评(上)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