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结核性脑膜炎的病理变化(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6种结核性脑膜炎的病理变化)

结脑是在血管屏障受到破坏,结核菌经血液循环侵入脑膜的基础上发生的。以脑膜病变最为突出,但实际上炎症同时侵犯到脑实质、脑动脉、脑神经、脊髓等。其主要病理改变如下。

6种结核性脑膜炎的病理变化

(一)脑膜病变 结核菌侵入血管,以脑膜动脉播散而发生。因此最早期表现为血管的病变,血管的病理特点是以渗出和浸润改变为主。脑膜血管充血,水肿,脑膜混浊,粗糙,失去光泽,大量白色或灰黄色渗出物沿着脑基底,延髓,脑桥,脚间池,大脑外侧裂,视交叉等处蔓延,以脚底部与脑外侧裂最为显著。脑膜上有多数散在的粟粒样灰黄色或灰白色小结节。显微镜下见到软脑膜及蛛网膜下腔有弥漫性细胞浸润,主要为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少量的中性粒细胞。血管周围也有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此期能得到及时治疗,脑膜渗出病变可全部被吸收,如治疗不规则,病变可呈慢性经过,以增殖性病变为主,此时颅底渗出物粘连、增厚、机化、出现较多的肉芽组织及干酪样坏死灶。

6种结核性脑膜炎的病理变化

(二)脑实质病变 脑膜因类症而产生渗出物,脑实质浅层可因脑膜炎而有脑炎改变,并发程度不等的脑水肿及脑肿胀。脑膜炎症病变愈重,在相近的脑实质病变愈重,脑实质发生充血及不同程度的水肿。外观表现脑沟变浅,脑回变宽,严重者脑沟回消失而连成一片,在脑实质有结核结节,结核球的形成。显微镜下见到血管周围淋巴细胞炎性浸润,神经细胞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及胶质细胞增生,还有髓鞘脱失,脑实质可见出血性病变,多数为点状出血,少数呈弥散性甚至大量出血。

6种结核性脑膜炎的病理变化

(三)脑血管病变 结脑时,由于炎症的渗出和增殖,可产生动脉内膜炎或全动脉炎,在脑膜动脉的外膜,中层以及在血管内膜都有炎症改变。这些血管的炎症变化可发展成类纤维性坏死或完全干酪样化,结果导致血栓形成栓塞。这些情况在未经抗结核治疗的患者表现更为明显,梗死可以是表浅的,但当动脉被累及时,基底节也往往发生梗死, 从而导致脑组织软化。

6种结核性脑膜炎的病理变化

(四)脑脊液通路阻塞及脑积水 结脑时, 大量灰黄色或灰白色粘稠的渗出物蔓延到延髓,脑桥,脚间池,大脑外侧裂,视交叉等处蛛网膜。受这些渗出物及水肿液包围,挤压颅底血管及神经引起第Ⅱ、Ⅲ、Ⅵ、Ⅶ对脑神经损害。 随着病情迁延,聚集在脑底部的渗出物进而发生干酪样坏死及纤维蛋白增生、机化,形成又硬又厚的结核肉芽组织,阻碍脑脊液的循环,继而发生交通性脑积水。

6种结核性脑膜炎的病理变化

当结脑急性期, 结核类症侵及脑室内脉络丛及室管膜时,使之充血,水肿,混浊,增厚,有结核结节和干酪坏死。当脑脊液循环通路发生阻塞时,如一侧或双侧室间孔狭窄,阻塞可出现一侧或双侧侧脑室扩张,如导水管狭窄或阻塞时可发生第三脑室以上的扩张。当第四脑室正中孔或双侧孔开口处被大量干酪物阻塞,可发生整个脑室扩张,称之为非交通性脑积水。在结脑晚期或慢性期因脑室极度扩大或结核瘤压迫血循环使血流受阻,或蛛网膜回吸收障碍,或因颅底渗出物机化,粘连堵塞,脑脊液部分或全部不能流入蛛网膜下腔,而形成慢性脑积水。

6种结核性脑膜炎的病理变化

(五)脊髓和脊膜病变 结脑常伴有脊髓蛛网膜炎, 脊髓早期以炎性渗出为主,脊髓各段脊膜肿胀、充血、水肿、粘连增厚,可见大量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粘连脊膜可以包绕或形成囊肿,或形成疤痕将蛛网膜下腔完全闭塞。其病变可以弥散而不规则分布在颈,胸,腰段,也可只局限于1~2脊髓节段。如粘连严重,病变范围广泛,影响了脊髓腔脑脊液循环,或使脊髓的血管受压,脊髓发生软化或退化性变化。脊髓实质在显微镜下可见单核细胞浸润,髓鞘脱水,神经细胞出现退行性变化和坏死。

6种结核性脑膜炎的病理变化

(六)脑结核球的形成 脑结核球来自血行播散,在脑内或脊髓内形成块状结核性肉芽肿,多见于脑内,好发于小脑,大脑半球,脑皮质等各部位。少见于脊髓内。大小不一,一般以0.5cm以上的结核结节称为结核球。其小如黄豆,大如栗子,可单个孤立存在,也有多个融合成团块或索状,一且结核球液化破溃入脑部或脊髓血管或直接进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则发生结脑或结核性脊髓膜炎。#结核病##肺结核##脑积水#

6种结核性脑膜炎的病理变化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