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皇城建筑艺术的(皇城北京)

皇城北京(北京皇城建筑艺术的)

不管是在影视作品中偶然见过,还是实地造访亲眼目睹,我们总能从日本寺庙的样式风格中看到中国建筑的影子,这可能是盛唐时期中国建筑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相邻国家传播的原因。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在历史上曾以“上国”自居,凭的就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领先于相邻各国。建筑艺术作为其中一类,自然也不例外。

北京皇城建筑艺术的“海外再生记”

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以斗拱和屋檐为最大特点。早期的中国建筑以夯土为主要承重结构,辅以木构框架,唐代以后逐渐走向成熟,全木架构普及。到了明清时期,代表建筑最高水平的官式建筑走向程式化的时代,以木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建筑达到历史的顶点,太和殿、紫禁城建筑群无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1901年,距离八国联军入侵大清还有10年。岌岌可危的清王朝已经陷入内忧外患的窘迫境地,但对前来调查紫禁城建筑装饰的日本人一行还是行了方便。也许有炫耀祖宗建筑艺术的心思,也可能是无暇顾及这些琐碎小事。总之,东京帝国大学工科大学(今东京大学工学部)副教授、工学博士伊东忠太,研究生工学学士土屋纯一,助教奥山恒五郎以及摄影师小川一真在北京考察了两个月,形成了北京皇城建筑装饰考察情况报告,也就是这部《手绘紫禁城:遗失在日本的北京皇城建筑艺术》。

在已经拥有摄影技术的时代,手绘这么大的建筑群有什么实际意义?其实稍微想一下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摄像只能拍摄建筑的外观,或者某一个具体部位,但这个部位的尺寸大小、内部结构、相互连接情况,是拍不出来,或者即使拍出来也看不明白。为了搞清楚这些传统建筑的风格艺术、内部结构、色彩运用等具体细节,有必要对这些建筑群进行手绘,尤其是建筑细节进行精确测量并加以注明。

北京皇城建筑艺术的“海外再生记”

伊东忠太一行的工作十分精细。这是一名建筑人必备的基本职业素养,也是创作出建筑精品的基础条件。在两个月的时间内,伊东忠太区分装饰纹样、装饰色彩、装饰图样三个方面,对北京皇城建筑进行了实地调查。原本计划按照实测、绘制测绘图、绘制纹样轮廓线以及着色的顺序进行,但这样耗费时间太多。所以,伊东忠太中途改变了调查策略,采取了装饰图绘制与简单写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

在这部《手绘紫禁城:遗失在日本的北京皇城建筑艺术》中,我们得以从紫禁城建筑群落的蔚为大观中停下脚步,细心观察每一栋建筑的样式风格,比如它的装饰,是彩绘还是雕刻,雕刻是线雕,浅浮雕,深浮雕,还是透雕,等等。划分之细,是一个不懂建筑之人无法想象的。

关于纹样,书中重点介绍了自然纹样、几何纹样和人工纹样。大多建筑则是多种纹样的组合,只不过有的地方对纹样进行了简化,使之显得不那么拥挤、庞杂。色彩是一个建筑的外在形象。关于如何对梁、穿插枋等木料进行上色,文中也有详细介绍。这些上色方法,非建筑师知之不多,现代人知道的就更寥寥无几了。

北京皇城建筑艺术的“海外再生记”

作为一本对传统古建筑进行手绘的书,大量的配图自然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在作者精心绘制的图样中,我们佩服作者观察之细、描绘之精、用功之深的同时,也从一个个局部,领略了紫禁城建筑无与伦比的细节之美。这些美,体现在色彩的运用上,体现在纹样的多样化装饰上,也体现在古代能工巧匠的建筑思想与建筑审美上。

一生致力于日本传统建筑以及亚洲建筑研究的伊东忠太,以一部《手绘紫禁城》为我们了解紫禁城建筑艺术打开了一扇“微型”的窗。在这里,我们从建筑的宏观印象走进微观内部,通过精确的数字尺寸、五颜六色的色彩融合与形态各异的纹样搭配,了解一个“似曾相识”的紫禁城。而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同学或者从事建筑行业的建筑师们,这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古建筑“解剖课”,对我们了解古建筑的风格、结构以及装饰艺术不无裨益。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