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的悲剧(陆逊怎么死的)

陆逊怎么死的(陆逊的悲剧)

在中国历史上,“忠而见疑、信而被谤”的事,屡见不鲜,给后人留下的警励剥肤刻骨,沉痛不已。三国时代的陆逊之死,就是一个典型。

因为当时,陆逊在东吴功勋卓越,威望著素,除了军事统帅,他还继顾邵任丞相,出将入相,突破了吴国传统上文武分治的格局,被称为“东吴第一人”,地位之重非同一般。如此重要的人物,被孙权派使谴责而死,死的很窝囊,很憋屈,很难看,所以很具典型意义。

1、社稷之臣‬

陆逊的悲剧

影视剧《三国》中的陆逊,字伯言

在拙作《善哉吕蒙,不凡的人生》一文中,笔者曾借陆逊的出场褒羡孙权的运气,至今我仍认为这是一个恰当的说法。当时东吴诸将中,陆逊比孙权小一岁,与孙权年纪最相近,但远见卓识、洞幽察微,既不输先辈,也逸绝同群,寿又最长,在继承与发展吴国雄霸江东的事业中,担擎大任,纵横海内二十余年,未尝挫衄。所以孙权在册封陆逊为丞相时,不吝美辞:“夫有超世之功者,必膺光大之宠,怀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陈寿在评论中同意这个说法,“庶几社稷之臣矣”,给予肯定。

应该知道,在中华文化语境中,“社稷之臣”是极为崇高的词汇,是对一个人的功绩和道德水准极高的评价。如果仔细分析当时的情势,这个评价陆逊当得住,不过分。

首先我们从时间上分析,来看陆逊在吴国的地位。

公元200年,是一个极重要的年份,是年曹操于官渡击败袁绍,北方大局已定。而争战六年的孙策在这年遇刺,将初步开创的江东基业留给了孙权,抱憾而长终。三年后陆逊加入孙权幕府,开始军政生涯时,仅二十一岁。此后佐助与引领江东前进的是周瑜、鲁肃和吕蒙,时间共二十年。此后就是陆逊时代,一直到公元245年去世,时间达二十五年,比前三位时间总和还多。

再把时间延伸到公元280年,吴国灭亡。六年前的274年,陆抗,陆逊次子,东吴最后一位名将去世。80年的吴国,陆逊和他的儿子当政约55年,占了七成时间。所以说陆逊“举足轻重”,毫不为过。

其次看陆逊的决定性作用。

陆逊在东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打赢了夷陵之战,他审时度势,谋定而后战,几乎凭一己之力,在众多勋戚宿将的一片狐疑中完成自已的巅峰之作。

英国哲人培根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一帆风顺是人人所期望的,但在危难中获得成功更令人激赏,因为这是奇迹。夷陵之战对陆逊来说即是如此,外表文弱且非常年轻的陆逊完胜天下枭雄刘备,最终奠定了天下鼎足三分局面,将中国历史推入一个新时代。

我相信,既使没有陆逊,不是陆逊指挥,东吴也会赢。但是能不能做到“完胜刘备”:取得完全彻底的胜利,则很难说,因为在当时的江东,象陆逊这样具有战略眼光,而且已被实践验证的其他卓越人物并没有出现,最起码没有被孙权发现。

笔者从现有的文献中,没有发现确实的证据,能够证明公元219年前,吕蒙与陆逊过从甚密,对其有多么深入的了解。只是吕蒙回京和孙权商量称病的事(实际上呂蒙生病也是事实),路过芜湖,屯驻于此的右部督陆逊主动前来拜会,不以已卑,不以望浅,侃侃而谈,分析江东局势和应对关羽的策略,给吕蒙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此后他做为吕蒙的绝妙搭当,一个智勇兼具、技艺精湛的配角,圆满完成了克荆州、擒关羽的重任,表现了与年纪不相称的深谋远虑,和老道手段。所以他是东吴后辈中脱颖而出的青年才俊,时代造就之英雄。

陆逊的悲剧

简单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势和夷陵之战的过程,可能更有助于我们了解陆逊的善于分析,长于谋略,理解他“完胜刘备”对江东的重大意义。

刘备举兵东下盛气来攻时,江东的形势很不乐观,可以说相当严峻。曹丕在看热闹,伺隙而动,孙权不得已上表称臣,降志辱身,防止两面受敌。陆逊受命于危难之际,肩负的历史使命,不仅要击败当面之敌,还要先有所豫,防止曹魏的偷袭,他异常清醒地看到,曹丕的暂时安抚靠不住。这要求他不能凭血气之勇,打寸土必争、消耗过大的仗,必须时刻“留一手”。这种形势和要求,他看得很清,想得很透,但做起来特别难,必须胸有成算,把握好节奏,在过程中掌握主动,创造胜机。

孙权能给他的,最多五万兵马,还有尽可能地拖延曹丕反悔和出兵的时间,而刘备有十万劲旅,对手不弱,也不俗。

因为,刘备不是一般人物,他是天下枭雄,久经沙场,经验丰富,极难对付。同时,刘备曾驻扎在荆州,对地貌地形同样熟悉,从地理条件上讲陆逊并不占绝对优势。

陆逊的办法是三步棋:首先避敌锐气,“诱敌深入”。这造成了二个结果,一是示弱以敌,令其骄狂,产生麻痹心理,二是大大延伸对方的战线,使后勤补给产生相应的困难。两项交织,对手就会犯错,就会产生战机。果如所料,当陆逊退至夷道、夷陵,今宜昌一带时,刘备和他的大军被挡在了西部数百里的崇山峻岭之间,顿于坚城之下,不能前进半步。之后使是“拖”字诀,深沟高垒,划地为牢,避而不战,让对手师老兵疲,失去锐气,将对方预料的困难变成现实。挑战,不应!叫骂,不理!引诱?不看!而自己背靠补给,养精蓄锐,静观其变。夏季来临,随着天气变热,刘备的各种困难,包括给养不足,暑热难熬,军士疲惫等等混杂在一起,在僵持中胜势开始偏向防守的一方。

终于,蜀汉水军抵不过烈日暴晒,闷热潮湿,刘备同意水兵们弃舟上岸,与步兵混杂宿营于山林阴凉之处,这等于做为拥有独立作战能力的一翼失去了功能,之前水陆协同的作用已不复存在,水兵置于陆地,作战能力已大打折扣,这个致命的错误看似客观使然,实际上为惨败埋下了伏笔。

陆逊忍耐到这里,看到了曙光,他自信告诉孙权破敌在即,随后调兵遣将,大举出击,隔屯烧营,将蜀汉大营烧成一片火海,同时派水师截断长江,将两岸蜀军分割包围,使其无法互相支援,刘备终于兵溃军乱,一败涂地。事后统计损失是惊人的,蜀军二万降魏,其余八万大部被歼,十万大军倾刻覆亡,战场上军器辎重遗弃无算,死难尸体塞河蔽江,浮流而下,刘备数年苦心经营与蓄积一朝散尽。刘备逃亡过程也狼狈至极,将铠甲器杖塞淤要路,放火焚烧,方摆脱追击,逃往白帝城,次年惭恚而逝。

难能可贵的是,在胜利面前,陆逊依然清醒,他坚决制止了东吴骁将潘璋、徐盛、宋谦等人“乘胜追击”的激情,只派两名偏将监视西方,果断率大军回师,屯据要津,在随后不久的魏国偷袭中,又打退了来自北方的三路进攻,将江东局势从风雨飘摇中转作磐石之安。

必须指出,这一切成功完全出自陆逊的匠心,当他“诱敌深入”时,那些久经战阵的老将,比如潘璋、朱然既不理解,也不服气,在行动中不听指挥,多有违忤,陆逊用了多种恩威手段方震住场面,完成自已的意图。只到胜利之时,众将才心悦诚服。事后孙权对陆逊的兵策韬略和驭将之道,倍加赞赏。由于陆逊的巨大功绩,孙权为他专门设立了上大将军这个职位,位在三公之上,对他信任有加,宠荣不断,依寄之重,独一无二,令其驻在武昌,辅导太子,又晋领丞相,综理国政,陆逊大展拳脚,成为在东吴基业的坚强柱石,举国所赖。

如此才智卓越的重要人物,孙权为何要逼死他呢?

2、两件‬大事‬

陆逊的悲剧

孙权,字仲谋,三国东吴之主。谥号:大皇帝

孙权晚年,一改以往的英隽之器,酿造了两个事件,猜忍擅杀,给东吴政局带来了巨大的震荡,致许多重臣蒙冤,陆逊也是其中一位。

这两个事件,一个是吕壹擅权,另一个是两宫之争。

吕壹是孙权属下的一个文吏,深受宠信,任中书典校郎,典校事:名义负责典校诸官府及州郡文书,实际做为君主的耳目,掌刺纠察官员的言行,独立于传统的监察系统之外,归君主掌控。清代俞正燮研究认为,此官类似于明代的厂卫。吕壹性情阴险,为人奸诈,一旦用为心腹,即玩权弄法,擅作威福,诬陷丞相顾雍、左将军朱据等,屡兴大狱,使朝局人人自危,上下不安,最后阴谋败露,被孙权处死。《三国志 吴书》中并没有吕壹的传记,他的斑斑劣迹记录在别人的传记中,让我们从中知道他纤介必闻、以一罪四、苛惨祸国的小人嘴脸。对于吕壹的行为,太子孙登数谏,但孙权不纳,听之任之,所以大臣们都怀执危怖,不敢便陈。包括陆逊也深不自安,唯诺而已。

陆逊的悲剧

太子孙和

两宫之争,又称南鲁党争,是孙权“亲自发动”的另一起政治事件,陆逊被迫且不幸地卷入这场纷争,最终被谴而亡。

孙权晚年,太子孙登去世,孙权立了三子孙和为太子,并立四子孙霸为鲁王。但不知有意还是无意,孙权安排二人同住宫中,同样的宠秩和待遇,而不分品级和等第。一些大臣认为不妥,建议二人别宫居住,区别礼制。二人别宫后,鲁王开始明争暗斗,诋毁太子,宗族贵戚和勋臣宿将的年轻一代也卷入其中,朝政分为两派,构谄兴盛,角逐日烈。不少大臣因此被杀、被黜、被流放。

这次事件中,孙权的女儿全公主担当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他的母亲步夫人与孙和的母亲王夫人积怨很深,从事情过程看,她显然很受父亲孙权的宠爱,并在事件中发挥了不良作用,他的夫家全琮一家人都积极参与了这场争斗。陆逊一开始并未涉足,他上书的意见也是坚持儒家的尊卑有序观念,维护太子的正统地位。但孙权认为他干预皇室家务,而派人数次谴责他。陆逊是当时头号重臣,正直而刚明,对党争之事顾虑重重,且屡被谴责,颜面扫地,竟愤怒而卒死。

陆逊死后,两宫之争并未停止,事情已无可排解。孙权深感事态严重,为防止朝廷不稳,遂决定两废之,幽禁太子孙和,赐死孙霸,改立幼子孙亮为嗣。全公主又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明瞭老父偏爱幼子的喜好,力主废长立幼。但孙亮年少,在孙权死后无力执掌大局,终被废黜,造成东吴政局剧烈动荡。孙和之子孙皓,继孙休为帝,由于少年失教,性情暴戾,滥杀无辜,酷虐无常,最终葬送了江东,此是后话。

3、一场悲剧

陆逊的悲剧

历史上有许多英雄,没有牺牲在血风腥雨的战场和前线,却死于内部争斗,看不见的敌人- -“自己人”之手,令人扼腕长叹!这样的悲剧,在中国一再发生,不能不令人深思。 有的学者有煌煌大论,认为陆逊之死,是孙权对付江东士族的手段。这种可能性也许存在,但笔者认为未免过于偏颇。因为孙权一手导致两大事件,并无明确的目标,即是针对陆逊的安排。

陆逊的际遇和结局,笔者认为与西汉景帝时的周亚夫非常类似,启用于卓越的才干,被冤杀于专制君主的猜疑!二者唯一的区别在于,汉景帝的目的很明确:除掉周亚夫。

与陆逊一样,周亚夫没有任何毛病,品德高尚,而且才能卓越,在国内深受爱戴,这就是被杀的原因。汉景帝认为周亚夫巨大的威望,对皇权、年幼的汉武帝是一个威胁,必须除之而心安。 问题是,创造了辉煌的“文景之治”的汉景帝也是一代明君,为什么要自毁长城?

秦始皇开创的封建皇帝专制制度,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即天下臣民的生杀予夺权柄,集于皇帝一人,长期浸淫于至高无上的权力之中,而没有任何制约,对一个人不产生额外的影响,是不客观的。猜疑就是一个恶劣的额外成果,任何影响权力集中的人和事,都在它猜忌的范围。

陆逊之死,只是孙权晚年猜疑群臣的一个后果。吕壹是孙权心路历程的一个信号,奸诈阴险、巧言令色的吕壹非常适合孙权此刻的心理状态,这是他获得宠信的前提,有了孙权的宠信,在他眼里,什么道德、理想、信念,都是一张破纸,什么丞相、将军、太守,无论多么位高权重,也只是他桌上的一盘小菜,什么时候想吃,就一口吞下。吕壹只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人物,南朝的典签、明代的厂卫,是另一种形式的吕壹而已。

热衷于追逐权力,实现欲望,是人性内在的“自以为是”的一个重要成份。它的作用也是双刃剑,其灾难性与破坏力也会不期而至,覆巢之下,无所逃避。古今中外的历史过程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性善”观点,并不一定是个正确的研究,无数血的教训证明,人性的丑陋尽管被公开唾骂,却在历史进程中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人性丑陋的一面,是人性的本来面目的另一半,而且是极其真实的一面。`不承认这一点,就不能全面认识人性,就会在社会实践中碰壁。而把人性的恶、丑陋的一面亮出来,揭露出来,应该是制止它发疯的更好方式。犹如食物放久会发霉,将霉变的部分在阳光下晒一晒,可能对保存食物、防止中毒更有利一样。晒一晒的好处,还在于让更多的人看到和了解,防微杜渐,严防灾难性后果。

否则的话,陆逊的悲剧,还会以不同的方式冒出来!还会重演!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