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梳理论证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体会其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难点: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梳理论证思路。

课型、课时:新授、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积累重点的文言词句。

2.译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课前三分钟:了解雷锋故事,学习雷锋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发情感共鸣

在2020年初突发的疫情中,我们常常被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深深感动。在个人安危与道义职责两难全的抉择下,他们为什么能甘冒生命危险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当我们在人生中面对生与义两难全的抉择时,又该如何做决定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先哲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在文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以时事作为切入点,能让学生联系自身,引发思考;提出疑问,使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语

1.读准字音。

默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结合工具书扫除读音障碍。(课件出示)

(1)需要注意的字音。

故不为苟得也(wéi)(ɡǒu) 死亦我所恶(wù) 一箪食(dān)

一豆羹(ɡēnɡ) 蹴尔(cù) 不屑(xiè)

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2)需要注意的句子停顿。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2.理解字词。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课件出示)

(1)通假字。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yú)”,语气词)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先前、从前)

(2)古今异义。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例句:一豆羹

今义:豆科植物

古义:代词,这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今义:判断动词,是

古义:益处,好处 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今义:加上、增加

古义:能够用来 例句:则凡可以得生者

可以

今义:表示许可,能够

(3)一词多义。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介词,为了)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做,这里引申为采用)

故不为苟得也(动词,得到,获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动词,给予)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连词,那么)

得之则生(连词,就)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却)

(4)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名词用作动词,感恩、感激)

(5)重点虚词。

呼尔而与之(代词,他)

为宫室之美(助词,的)

呼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却)

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

3.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

在初读课文环节,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扫清阅读障碍,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翻译重点句子。

师: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翻译下列句子。(课件出示)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3)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7)此之谓失其本心。

(生自主翻译,师明确)

预设(课件出示)

(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2)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3)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4)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5)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食物),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6)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7)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2.翻译全文。

(生自主翻译全文)

(1)指名生翻译。

(2)师指导并明确。

提示:译文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句段精析”栏目。

师小结:面对生与义的抉择,孟子认为应该舍生取义。在当代社会,虽然需要我们舍生取义的时候很少,但如果遇到了,我们也能像孟子这样坚定地舍生取义吗?这不禁让我们思考。

【设计意图】

在理解重点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句意、文意。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加深对文章的记忆和理解。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主要论点,梳理论证思路。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分析论证方法。

课前3分钟:“奉献他人,快乐”——学习雷锋精神,争做好人好事,弘扬践行雷锋精神,传承中华美德。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

1.生齐背课文。

2.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文章大意,大家已经能流利地背诵全文。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从细节处探究文章,加深体会。

【设计意图】

让学生齐背课文,从而检查背诵情况,并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预热。

二、把握中心论点,梳理论证思路

1.把握中心论点。

文中哪句话可以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这个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论点有什么好处?

预设 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论点。

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在当时都是难得的食物,而“熊掌”是其中更珍贵者。二者不可得兼,取其中更珍贵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道义的价值也不同。在作者看来,道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在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道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自然,明晓。

2.梳理论证思路。

阅读教材P49课后习题第一题,将图表补充完整,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课件出示)

预设: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再联系课后习题,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从而使学生对本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第1段结尾的“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是心”和文章最后一句“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各指什么?怎样理解这两句话?

预设 “本心”指的是“人的羞恶之心”,“是心”指的是“这种心”,其义和“本心”相同。

第1段结尾的这句话是说贤者会保持与生俱来的“羞恶之心”,不让它丢失;相反,“失其本心”正是丢失了“羞恶之心”。这种观点正是孟子“性善论”的体现。

师补充:(课件出示)

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四心)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孟子把四心作为完美人格心性的起码价值尺度,认为假如没有同情恻隐之心、羞恶知耻之心、礼敬谦让之心、褒是伐非之心,那他就是一个心性有缺陷的人,一个麻木的人,一个不合格的人。

2.既然“箪食”“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

预设 因为是用“呼尔”“蹴尔”的方式给予的,这种行为是轻视,是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说明在“生”面前,尊严更重要。也与前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相呼应。

3.“万钟”指的是什么?“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指的是什么?“万钟”和“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之间是什么关系?

预设 “万钟”指的是利益;“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指的是权力、美色、虚荣,也就是欲望。利益是欲望的折射,满足欲望是追求利益的目的。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运用了今昔对比,作用是什么?

预设 写出了一些人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本心,词锋针对仕宦之徒。也与前文中的“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相呼应,说明这些人已经失去了本心。

【设计意图】

通过对文章的仔细品读,分析文中具体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四、赏析语言特色,分析论证方法

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预设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

比喻。把“生”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巧妙又贴切地论述了“生”与“义”的关系。

对比。如将生和义对比,认为义比生更可贵;将死与不义对比,认为不义比死更可恶。又把假设与事实进行对比,最后将“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进行对比。

排比。通篇皆是,排比句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语势和论辩力量。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预设 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预设 ①比喻论证。如开篇以鱼和熊掌的比喻来论证生与义。②举例论证。如第2段举“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论证舍生取义的原因。③对比论证。如第1段从“所欲”“所恶”正反两方面说明为什么要“舍生而取义”,第2段中把以前与现在对“万钟”的不同态度做了对比,从反面证明了“舍生而取义”这一观点。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归纳出其语言特点,进而理解文章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五、拓展延伸

师:早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阅读课件上的名句,说说你的看法。

(生各抒己见)

(课件出示)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2.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预设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相当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正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当面对这两者难全的时候,我们应该坚持社会正义。

结束语: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同时也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祖国贡献出最大的力量。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独特论证方法,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令人深思,我们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可以借鉴这种手法。

【设计意图】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用现代思维去看待“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和“舍生取义”,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七、作业布置

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八、教学反思:

本课由抗击疫情的时事导入,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之后,让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本单元重点字词,有助于学生疏通文意,为之后领会文章主旨打下基础。引导学生提炼本文中心论点,梳理论证思路,加强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再从文章细节处分析,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把握文章主旨;最后,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精妙的比喻、精当的对比、精彩的排比,体会孟子散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既能使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旨,又有助于他们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应用到今后的写作中去。拓展延伸部分,通过名句展示,让学生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思考,有助于学生内化本文的思想主旨,让学生领会“舍生取义”这一品质的高尚,从而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