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鸣凤,万马皆喑——马致远(马致远简介)

马致远简介(朝阳鸣凤,万马皆喑——马致远)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其生年约为海迷失后称制二年(1250)左右,卒年约为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

朝阳鸣凤,万马皆喑——马致远

马致远的戏曲创作跨越了元杂剧创作的初期与中期。他的剧作声誉很高,元末明初的贾仲明曾称他是“战文场,曲状元”,明代的臧懋循编《元曲选》,也把《汉宫秋》放在了第一篇。由此可见人们对他创作的评价。在历史上,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列“元曲四大家”。

朝阳鸣凤,万马皆喑——马致远

马致远一生共创作了15种杂剧,现在保存下来的有7种,即:《荐福碑》、《青衫泪》、《岳阳楼》、《汉宫秋》、《黄粱梦》、《陈抟高卧》、《任风子》。

朝阳鸣凤,万马皆喑——马致远

马致远的戏曲创作一直是研究界的重要论题。明清两代对马致远的评论多从曲辞着眼,推崇倍至。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即把马致远视为元人之首,称其:“如朝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而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喑之意”。

朝阳鸣凤,万马皆喑——马致远

马致远的剧作重在抒情,而不重视戏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他是把冲突和情节安排处理,为戏剧主人公的抒情服务,甚至情节结构有所疏漏亦所不顾。

从马致远的今存作品来看,他有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很优秀的作品,如杂剧《汉宫秋》,但大多数作品反映了他的矛盾和痛苦的思想感情,既对黑暗现实有激愤和揭露,又常表现出悲观和失望。

朝阳鸣凤,万马皆喑——马致远

他的作品在艺术上、风格上都有显著的特色,这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他作为元代重要的戏剧家和散曲家的地位。

在众多的元杂剧作家中,马致远的创作最集中地表现了当代文人的内心矛盾和思想苦闷,并由此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

与此相联系,马致远的剧作,大抵写实的能力并不强,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怎么突出,戏剧冲突通常缺乏紧张性,而自我表现的成分却很多。

朝阳鸣凤,万马皆喑——马致远

我们在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中可以感受压抑苦闷的时代气息;可以看到作者对现实是否定的,这种否定在黑暗的社会中是一种积极的思想因素。因为这反映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也不愿混迹浊世,而是朦胧地渴望着变化……更重要的是作品反映了元代失意的知识分子的境况与他们的思想感情。

在近几年的研究中,相关议论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围绕他的名著《汉宫秋》展开。二是关于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三是马致远与关汉卿的比较。

朝阳鸣凤,万马皆喑——马致远

关汉卿在精神上更接近平民百姓,更关注社会下层的生活,也正因此,他的杂剧更多表现普通百姓的社会生活,剧本中也多以下层民众为主角。

朝阳鸣凤,万马皆喑——马致远

马致远在精神上体现了更多的士大夫气息,更多地受到全真教的影响。马致远在他的作品中更关注士人的状况,更多地探讨精神的归宿,对神仙道化剧情有独钟。

朝阳鸣凤,万马皆喑——马致远

马致远杂剧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主要在其曲词的写作。元曲伴随着俗文学的发展而兴起,北曲作为民间俗乐,以腔传情,在写作上较为自由,随着文人的介入,北曲日益重视文辞和音律,创作上也日益成熟和完美。马致远的剧作就很好地表现了这种文人创作的痕迹,其剧作的文辞和音律都颇有值得称道之处。

朝阳鸣凤,万马皆喑——马致远

马致远的曲辞风格在元代亦是领袖群英的大家。吴梅在他的《中国戏曲概论》中以清俊概括马致远的风格,突出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的差别。

马致远的曲辞有豪放的一面,但在豪放中有一种清逸、爽拔之气,韵味悠长。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汉宫秋》第三折对离情别绪的渲染、第四折对元帝思忆昭君的敷演。

朝阳鸣凤,万马皆喑——马致远

与白朴的《梧桐雨》比较,明代的孟称舜曾以“一悲而豪,一悲而艳;一如秋空唳鹤,一如春月啼鹃”来加以形容,可谓一语中的。

朝阳鸣凤,万马皆喑——马致远

马致远剧作清俊隽永,来自于马致远对语言的运用,他真正做到了“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汉宫秋》中的曲子,即用朴素、直白的语言抒写书写胸中的感伤与凄凉,虽使用口语,却不俚俗,加之句子的重复、叠字的运用,正写出人物内心低回的伤感,于是曲子在豪放与悲凉中传达出无尽的缠绵。

朝阳鸣凤,万马皆喑——马致远

他的《荐福碑》曲词依然豪放、悲凉,但在豪放、悲凉中同样流荡着一种让人回味不尽的清爽之气。

综观马致远现存的杂剧作品,随剧情的不同,其曲词的表现时有差异,或洒脱、或畅快,或沉痛,整体风格趋于硬朗。疏朗有致的歌唱,内容上与士大夫生活的贴近,使马致远得到一代代读者的赞赏。

朝阳鸣凤,万马皆喑——马致远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