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颛臾古国历史文化(颛臾 一个陌生的古国)

颛臾 一个陌生的古国(浅析颛臾古国历史文化)

浅析颛臾古国历史文化

颛臾国,上古人文始祖伏羲、太昊凤姓嫡系后裔国之一。

看了很多学者字意解释各不相问,存在争论之处,我无所发明,在此略作解释,以便我们共同探讨颛臾古国历史文化。

颛:《玉篇》颛者传也,传通独也。《康熙字典》《韻會》颛:蒙也。还有注解愚昧、老实、忠厚。《丁老说字》第十五期注解是早期刻骨意象形符文人头像。《象形字典》甲骨文象形意符文悬(昙)也,叫升,祭祀物品悬挂起来。而金文颛和凤(祭祀铸文)又十分相似。

臾:各种字典注解很少,甲骨文注解各不相同.有争议。《易经》注:坎象,陷也,人入臼(yao)中,(臼,欠)坎假借字.[申/六,臾/八]臾从申,从六从八.《说文》小陷也,从人在臼上。秦简《归藏》坤字结构从上而下作“^^入臼字盖玉龟之象,皆阴数爻之筮数,以玉龟之数”。

《礼记’祭法》载:“除地为堽,封地为坛,掘地为坎"(地面挖坑,古称坎坛,如今天北京有天坛、地坛)。《易保注》说:"尽志以至其孝,尽物以至其享”。“孝”乃向神行礼,"“享"乃向神献祭品。通过字义引申与通假梳理来龙去脉,所谓的象与卦象有内在联系,它是从卦象脱胎而出的.象是.抽象的,文字的象形是具体化的。《易经》先天六十四封中蒙卦卦象暗含了颛臾两字本意。(见后续东蒙.蒙氏文化二)许慎日:“文字者.经艺之本,前人所以重后,后人所以识古”.本立而道生。综上述形意字解,“颛”就是古代氏族部落专门从事主管祭祀的头人或首领。“臾”就是通过祭祀这种方式进行卜筮天地、人事吉凶的古代原始宗教神职人员或高级知识分子名称。如有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颛臾这一名称源于易,在伏羲后时代就被封为主管东蒙部落联盟宗子世袭祭祀国,后出名于东蒙主“善化尽德",颛臾王之美名成于“孝道”而流芳千古。

浅析颛臾古国历史文化

颛臾宗子国在蒙山设祭坛,由初时祭祀祖宗和先王经黄帝时被封世袭子方国,易《溉济篇》方,国也,方,便是所有的国。有内方国,子方国.异姓方国和邻方国)。发展到夏朝时又被封为宗教事务祭祀主管国。“东蒙主"。子日:“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代“昔”指远古,“王"指远古到上古历代帝王。《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载:“任.宿须句.颛臾,風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司,以服事诸夏”。(这里的皞字是后人误写最早这个字和现在介字相似,古时上半部是人字)。进入西周时,周成王为安抚天下,将颛臾国封为诸侯国,国君封为“颛臾王”代表周朝在蒙山行使宗教事务祭祀权,从而颛臾古国蒙山文化进入新的历史快速发展时期。依据文字的演化和历史文献和考古界的共识,颛臾古国的脉络已清晰可见。

颛臾国是东夷(蒙)文化的主要传承国,蒙山是东夷(蒙)部族联盟的主要根据地之一,大汶口文化就是传说史话史料里的东夷(蒙),颛臾古国蒙山文化从初创、形成,成熟几个阶段看都符合大汶口文化考古界公认的时间段,存在历史在3000年以上。从通过神鸟与神灵沟通的祭祀活动,由原始先民从图腾崇拜逐渐转向祖宗崇拜和自然崇拜相结合,不断超越固有模式站在形而上的高度(飞者利于.上,走者利于下)从物理认识到有文明之真相皆发于心性而成于德的觉悟启示升华为精神信仰,通过祭祀产生了“孝”的概念,《礼记王制》:"诸侯山川神祗,有不举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启绌以爵”。《礼记祭法》》:“夫圣王之制祭礼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勒事则祭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就是说对国家对民族做贡献的人也要祭祀。生则敬养死则敬享。厚德者流光.德薄者流卑。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这种祭祀活动对古代法制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推动中华文明进步繁荣发展几千年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浅析颛臾古国历史文化

颛臾国约在春秋时被灭,末代颛臾王,国灭后葬于蒙阴。《平邑县志》载:" 颛臾王世守蒙阳.王薨,葬于蒙阴”。在今边家城子有颛臾庙遗址,是东蒙重要发源地之一,葬回祖宗埋葬地也在情理之中,自古有叶落归根之传统。经实地考察,颛臾国符合乾阳蒙半卦这一传说,盖玉龟之象,以玉龟之数,在龟甲(龟蒙山)上占筮论吉凶就是“龟蒙”的由来。颛臾古国蒙山文化遗迹能保留至今,也印证了中华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强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宗教是心灵的归宿,信仰是文化的根.神明是信仰的依托,中华民族文明、精神信仰都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