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的病因分析及中医治疗方法(黄褐斑中医治疗)

黄褐斑中医治疗(黄褐斑的病因分析及中医治疗方法)

黄褐斑属中医“面尘”、“黧黑斑”范畴,是一种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好发于女性。其特征为颜面部有对称性黄褐色或深褐色斑片,局部多无自觉症状,发病率较高,病情亦较顽固,现代医学认为精神因素、日晒、妊娠、化妆品使用不当、口服避孕药及抗癫痫药等均为本病的主要诱因,内分泌紊乱、皮肤微生态失调和自由基损伤是其主要病机,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在治疗黄褐斑中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黄褐斑的病因分析及中医治疗方法

一、病因病机

黄褐斑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中医学认为,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灼伤阴血,瘀血阻络导致颜面气血失和;脾气虚弱、运化失健,不能化生精微,则气血不能润泽于颜面;肾阳不足、肾精亏虚等病理变化均可导致颜面发生黄褐斑,其病机关键为湿浊瘀毒阻滞络脉。

本病主要有三个病机:①脾虚肝郁:凡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偏嗜五味者,使脾土输布失职。则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机体的气血生化不足,不荣于面,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湿阻于内,气滞于中,影响肝气的疏泄,脾病及肝,痰聚气结而发病;②情志不遂:情志的失调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瘀久耗气,阴亦伤,气滞血瘀、血虚则生黄褐斑;③精血受损:房室过度、不正常的孕育史或久病,导致肾气及肾阴的亏耗,肝肾同源,衰则同衰,精血同亏,水亏不能制火,虚火上炎,颜面不能荣润而发黄褐斑。

黄褐斑的病因分析及中医治疗方法

黄褐斑多见于育龄妇女,该年龄段的妇女由于事业、家务繁忙,加之孕育亏耗,使肝肾不足,气血不调,不能上荣于面;或肝气郁结,肝火亢旺而致火燥结滞于面皆可形成黄褐斑。但肝肾不足,血虚血瘀是本病的主要病理特点。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上于面,血行通畅则表里俱荣;若腠理受风,或痰浊内生,或血气不和,经脉涩滞,或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乏源,气虚血少,不能荣于皮肤,则易变生黄褐斑,本病的发生机制为血气不和,涉及血瘀和血虚,致使血泣经络,上不能荣于面,下不能充盈血海,故临床常见本病同时伴发月经不调。

二、辨证论治 

将黄褐斑辨证分为四型进行论治:①肝气郁结型:逍遥散加减,处方:柴胡、当归、赤芍、白芍、茯苓、白术、白僵蚕、泽兰、丹参、益母草、川芎、白芷、甘草;②肝火亢旺型:自拟方:白僵蚕、白茯苓、白菊花、珍珠母、茵陈蒿、夏枯草、川芎、益母草、甘草。若失眠加何首乌,心烦易怒加丹皮,胸胁胀痛加郁金、白芍;③气血不足型:四物汤加减,处方:当归、熟地、川芎、赤芍、白芍、丹参、黄芪、益母草、制首乌、香附、白芷、僵蚕;④肝肾亏虚型:方用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处方:生地、枣皮、山药、泽泻、茯苓、丹皮、女贞子、旱莲草、制首乌、当归、川芎、僵蚕、红杞。该病常伴月经不调,往往在调经中黄褐斑自消,故在临床上应注意调和冲任,加调经药助效。

黄褐斑的病因分析及中医治疗方法

主要根据皮损部位和特点将黄褐斑分为三型进行辨证论治:①肝郁痰凝型:皮损特点为浅褐色至深褐色斑片,大小不一,呈地图状或蝴蝶状,对称分布于两颧、眼周。伴胸肋痞满,烦躁易怒,纳谷不香,月经不调,乳房作胀或疼痛,舌淡苔薄白,脉弦滑。治宜疏肝解郁、化痰消斑。方选逍遥散加减,证偏实者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偏湿患者可加用二陈汤,湿化热者可选用丹栀逍遥散;②气滞血瘀型:皮损特点为鼻、颧、额、口周呈深褐色至黑褐色斑片,伴面色灰暗,口唇发绀,头昏,头痛,胸肋胀痛,腰痛,口渴,月经紊乱伴痛经。舌暗红有瘀斑,脉弦涩。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消斑。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减,证偏实者可选用通窍活血汤;③肝肾亏虚型:皮损特点为以鼻为中心对称分布于颜面,色斑广泛,边界不清,色黑或灰暗,如蒙灰尘。伴头昏,耳鸣,腰膝软弱无力,五心烦热,月经不调。舌红苔少,脉沉细。治宜滋肾养肝、化瘀退斑。方选三黄增免汤,药用黄芪,黄精、熟地黄、山茱萸、白术、当归、石菖蒲,菟丝子、女贞子,枳壳,甘草。肾阴虚者可加用三黄增液汤或二至丸。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