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之死的故事(屈原之死)

屈原之死(屈原之死的故事)

20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怀着满腔忧愤,毅然投入汨罗江中,结束了自己那坚贞不屈、才华横溢的一生。千百年来,他的死一直为世人所惋惜、哀悼。那么,屈原为何投江自沉呢?

历史事件:屈原为何要自杀?

清朝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认为:屈原所以写下著名的诗章《哀郢》,是由于“哀郢都之弃捐,宗社之丘墟,人民之离散,顷襄王之不能效死以拒秦,而(楚)亡可待也”。据此,现代的屈赋研究者大都认为,屈原投江是因为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眼见国亡而殉国难之举。持此说者以郭沫若为代表,他在《屈原研究》中说:“郢都陷落时,屈原逃奔江南.江南也不能安住.所以接连做了《涉江》《怀沙》《惜往日》诸篇,便终于自沉了。”

历史事件:屈原为何要自杀?

在《屈原考》中进一步发挥说:“就在郢都被攻破的那一年,屈原写了一篇《哀郢》……他看不过国破家亡、百姓流离颠沛的苦状,才悲愤自杀的。”

历史事件:屈原为何要自杀?

在《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中他认定:“屈原的自杀,事实上是殉国难。”有人对上述说法持有异议,认为据《史记·屈原列传》和《哀郢》中的有关史料来看,屈原写《哀郢》约为顷襄王十四年(前 285 年),屈原沉江约在顷襄王十六年或十七年,即前 283 年或前282年,而《史记·秦本纪》《史记·六国年表》中载明,白起于顷襄王十九年(前 280年)开始攻楚,第三年(前 278 年)攻破郢都。明朝张京元在《删注楚辞》中云,《哀郢》是“原既去国,还顾郢都,念其将亡而哀之”。显然,屈原写此诗与郢都陷落并无关系。诗人投江前作的绝命诗《怀沙》中也并未流露出痛惜国破家亡而决心殉国难的情志。而且,如果屈原是殉国难,史家势必书明,以志褒彰,但是,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和唐朝沈亚之的《屈原外传》这些对屈原结局深表同情的史家所撰写的史籍中,均不见有屈原是为国难而殉身的记载。那么,他究竟何故自沉呢?

历史事件:屈原为何要自杀?

有人认为,屈原一直主张联齐抗秦,而当时的顷襄王已经忘却了疆土被蹂躏、父王被骗拘死于秦地的国耻父仇,反认秦为友,又“专淫逸侈靡”“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国内奸佞弄权、城池不修,百姓离心,既无良臣,又无守备,楚国已面临亡国大祸。满怀救国救民之志的诗人却受谗言而身遭黜逐,报国无门,《哀郢》中他就悲愤地诉说:“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怀沙》中他更尽情倾诉冤屈:“郁结纤轸兮,离憋而长鞠。

历史事件:屈原为何要自杀?

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表白自己遭受长期放逐,满怀的忠贞无处申诉,只有“伤怀永哀”的郁苦心情。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受到楚王的“逼逐”,被重新启用的希望已经绝灭,身心交瘁的诗人不忍心眼见祖国和人民蒙难,也不愿在衰老不堪的晚年再忍受“逼逐”,于是,他在《怀沙》中斥责了楚王的昏庸,在《惜往日》中写下了“宁溘死以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不毕辞以赴渊兮,痛痈君之不识”,决心以死谏来震醒昏庸无能的君主,这才是屈原之所以忍受了再次长时间放逐而依然等待,最后绝望而自沉的根本原因。

历史事件:屈原为何要自杀?

还有人认为,屈原屡次遭受佞臣的诬陷、排挤,又被阻断君门,投诉无路,蒙受冤屈,对这类祸国殃民的贼子,他切齿痛恨,怒斥此辈是“谗人”“党人”“邑犬”,《怀沙》中他就痛斥他们“变白以为黑”,“倒下以为上”、“鸡鹜翔舞”、“邑犬群吠”,这自然遭致群奸的诬陷,诗人表示“知死不可让兮,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宁愿一死,也不向群小屈服。西汉桓宽《盐铁论·颂贤》中就指出:“夫屈原之沉渊,遭子柳之潛也。”所以,屈原是由于受奸佞相潛而被逼投江自沉的。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