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南京路王开照相馆(上海王开照相馆)

上海王开照相馆(上海南京路王开照相馆)

2021年5月10日下午1点半,上海人吴先生来到位于合肥路的人民照相馆,62岁的首席摄影师黄沫华早已稳坐摄影棚里,恭候他的到来。

吴先生上一次走进照相馆还是30多年前拍结婚照。最近和老友的聚会上,说起人民摄影又要搬迁,还不知去向为何,而店里干了几十年的摄影老法师也准备退休离开了,几个老兄弟一合计,萌生出怀旧一把,去拍张照留念的想法。

这家80年上海国营老店面临第三次搬迁,我们给员工拍了一张全家福

新人民摄影是这家店现在的名字,老人们还是习惯叫它人民照相馆,这家始创于1940年的老字号,前身是由白俄商人开设的“乔奇照相馆”。

1949年,摄影师顾云明盘下店铺,改名为“乔士照相馆”,后来公私合营,又改名为人民照相馆。

在老一辈上海人的心里,如果需要拍张上档次的照片,无非就是南京路的“王开”和淮海路的“人民”这两个选择。

这家80年上海国营老店面临第三次搬迁,我们给员工拍了一张全家福

蜗居在黄浦区老城厢的街角,配着茶色玻璃的木门,透露出些许年代感,匆匆而过的路人很容易就错过了照相馆的店面。难得有人会发现“新大陆”一样,探头进来看看,确认一下这家“人民”,是不是那家过去淮海路上的的“老人民”。

今天,“人民”是上海仅存的国营照相馆。鼎盛时期,照相馆在淮海中路有三开间的门面,风头一时无两。

这家80年上海国营老店面临第三次搬迁,我们给员工拍了一张全家福

淮海路时期的人民照相馆。(人民照相馆 提供)

过去,到人民照相馆拍照当然是奢侈的消费。一些上了年纪的上海人至今会津津乐道于那光可鉴人的玻璃橱窗里,赵丹、白杨、王丹凤亮丽的身影,想象着如果自己有朝一日,可以在大明星拍照的地方也拍上一张照片,该是多么令人心驰神往。

照相馆也有前路不明的艰难光景。从淮海中路到巨鹿路、再到合肥路,人民照相馆已经经历两次搬迁,由于目前所在地块的旧区改造,第三次搬迁进入了倒计时。

这家80年上海国营老店面临第三次搬迁,我们给员工拍了一张全家福

巨鹿路时代的新人民摄影公司。(人民照相馆 提供)

用陈林兴的话说,这爿店也算是“颠沛流离”至今。每搬一次家,照相馆都会元气大伤,要缓好一阵。

退休前,陈林兴是人民照相馆的技术总监,现在他在店里以顾问的身份,继续支撑着店里的局面。和黄沫华、陈林兴一样,退休以后扔然丢不下店里这摊活的,还有化妆师封鸣。

这家80年上海国营老店面临第三次搬迁,我们给员工拍了一张全家福

画面左起:摄影师黄沫华,顾问陈林兴,化妆师封鸣。

有客人对我们说,就是这些老人还在,他们相信“人民”的老味道是没有走样的。

可是往后,谁来继续传承“人民“这个老品牌呢?

【老底子】

二楼摄影棚内,吴先生站在背景前,柔和的光线照亮了吴先生所在的房间中央小小的一块区域。

“面孔朝右转一点,好,下巴再收一点点……伐要紧张,咽一下口水,放轻松……”黄沫华轻车熟路,用极快的语速连珠炮似地调度着吴先生的动作,很多时候他甚至根本没有看吴先生,而是在灯架间飞快地穿梭,精准地调整每一盏灯的高度和灯头照射的角度。

这家80年上海国营老店面临第三次搬迁,我们给员工拍了一张全家福

“看我手,看我手,笑笑,再笑一点……好!”老黄的语气、语势达到高潮,一句叫好,声音响彻整个摄影棚,所有的灯光在老黄话音刚落间忽闪一下,是他身旁年轻的摄影师沈佳增按下了快门。

沈佳增说,黄师傅平时沉默寡言,但是进到棚里,整个人连眼皮都是绷紧的。

“像是名角踏上了戏台子。”

这家80年上海国营老店面临第三次搬迁,我们给员工拍了一张全家福

师徒俩在摄影棚里无间地合作。

地铁站点有自助式证件照摄影,手机里可以安装各种证件照App,今天拍一张人像照,就跟在便利店里买瓶水一样容易,可有些“懂经”的人,就是很吃老黄的这套调教。

在人民照相馆,很多人叫老黄“导演”。老黄的话术绝活,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与客人的互信。

一人独坐在偌大的影棚,面对镜头,“素人”多数是会怵的,怵的心情外化在身体和表情的语言上,会显得僵硬。老黄需要尽快和客人成为朋友,让他们放松下来,把最真实的自己表现出来。

这家80年上海国营老店面临第三次搬迁,我们给员工拍了一张全家福

所以黄沫华不管遇到什么事,从不会把负面情绪带进摄影棚,他很清楚,摄影师的情绪会影响到因慌张而变得敏感的顾客。

胶卷时代,照片不能当场看。老黄至今记得,如果当天跟客人交流氛围融洽,拍摄很顺利,那么还没冲洗就会知道照片肯定不会差。

这家80年上海国营老店面临第三次搬迁,我们给员工拍了一张全家福

吴先生渐渐进入状态,不过20分钟,休闲装和西装两套照片就拍完了。接下来,在电脑前挑选出满意的样片,相约下次来取照片的时间,一套照相流程就算告一段落。

多数客人跟吴先生一样,更看得惯光线和色彩都较为柔合的中性调。

但为大师名流造像的时代,人民照相馆独树一帜的标签是他们的高、低调摄影。

1962年,人民照相馆在低调摄影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摄影技巧,首创高调摄影。“人民”的特级摄影师顾云兴更是将高低调摄影技术运用得炉火纯青。

这家80年上海国营老店面临第三次搬迁,我们给员工拍了一张全家福

拍摄顾云兴自己的肖像,用的也是经典的“低调摄影”风格。(人民照相馆 提供)

黄沫华在摄影棚里“哄”客人的很多方法,也来自顾师傅。“伊是老风趣的一个人,说说笑话,马上能让顾客产生亲近感,情绪自然也就放松了。”

顾云兴曾为经历十年浩劫后的赵丹拍照,四十多年之后,这张照片依然是人民照相馆的“镇店之作”。

很少有人知道,拍摄这张照片时赵丹已非风华正茂。顾老师在与赵丹的交流过程中,用俯拍掩饰了赵丹略微发福的身材,用深色背景突出了他的轮廓,用侧逆光让赵丹的眼神看起来睿智而肃穆,他为赵丹塑造了一个叫做“赵丹”的经典角色。

这家80年上海国营老店面临第三次搬迁,我们给员工拍了一张全家福

顾云兴拍摄的赵丹。(人民照相馆 提供)

女摄影师殷孟珍是人民照相馆的又一块招牌。曾经有一位香港明星请殷老师到她寓所拍照,整个拍照过程,殷老师一边“说戏”,一边亲身示范动作,等明星拍完,还没看到照片就为殷老师的风范所倾倒。

殷老师说,拍摄人物肖像,就是要编、导、摄合一,每张照片中凝练的的戏剧性,都是精心设计的结果。

这家80年上海国营老店面临第三次搬迁,我们给员工拍了一张全家福

殷孟珍为芭蕾舞演员辛丽丽拍照。今天辛丽丽已是上海芭蕾舞团团长。(人民照相馆 提供)

摄影风格和匠人精神的恪守,定义了人民心中的人民照相馆,也形成了独属于人民照相馆代代相传的摄影风格。到今天,依然有不少人慕名走进照相馆。

黄沫华常说,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老顾客来,会跟我聊起以前摄影师的名字,我说他们都是老前辈了,顾客会说,没关系,侬拍一样的,我信得过‘人民’的牌子。”

这家80年上海国营老店面临第三次搬迁,我们给员工拍了一张全家福

整墙的名人肖像是人民照相馆的金字招牌。

现在拍一套复古照片,根据照片张数和寸数不同,从百把块起跳,两三千差不多就能到顶。陈林兴说,既然叫“人民”照相,价格总归也是要大部分老百姓能接受的。

【阵痛期】

照相馆的老人们今天复盘说,人民照相馆后来不断地外移与搬迁,大概还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审美趣味也改变了。

婚纱摄影曾经是人民照相馆的主营业务。在一楼的店堂里,几张上世纪50年代乔士照相馆拍摄的婚纱照,在今天看来依然充满了古典优雅的气质。

这家80年上海国营老店面临第三次搬迁,我们给员工拍了一张全家福

人民照相馆的淮海路时代,生意火爆到会引人围观。(人民照相馆 提供)

1980年,从商校毕业的陈林兴进入人民照相馆,从事后期修片的工作。“那时来拍结婚照的人特别多,生意好得不得了。正好是一波青年结婚的高峰期呀,很多家庭都是几个孩子陆续到了适婚年龄。还有一部分是下乡插队返沪的知青,回城以后补拍结婚照。所以我们那时候哦一直要加班的。”

这一波摄影高峰持续了十年左右。从黑白到彩色,从中山装到西服,从拘束到自然,一张张如今看来很程式化的婚纱照,是当时新婚家庭的最爱。

由于生意太火爆,照相馆里为数不多的几件婚纱被穿得很旧。摄影师灵机一动,把上面一半翻新,而下面还是旧的,虽看着有点滑稽,拍出来效果却不打折扣。

这家80年上海国营老店面临第三次搬迁,我们给员工拍了一张全家福

人民照相馆的婚纱时代。(人民照相馆 提供)

人民照相馆曾经领引了几代人摄影的潮流,不曾想有一天会被潮流拍在沙滩上,差点翻不了身。

上世纪九十年初,“梦露”、“维纳斯”、“侬侬”等十几家港台婚纱摄影公司相继进入上海。相比传统摄影强调明暗影调层次,还原每个人真实特点的古典艺术风格,港台摄影的“大平光”能够掩盖面部缺陷,让新娘显得年轻、白嫩。模糊了五官,朦胧美满足了普通人的“明星梦”。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