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分类有哪几大类(文学作品分类)

文学作品分类(文学的分类有哪几大类)

最近经常有同学问阅读类的题目相关问题,今天,小星给大家整理了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的题型以及技巧,有三个分类,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内容很长,干货非常多,大家一定要耐心读完(分几次看也是可以的,不过记得先收藏~)

获取打印版请私信小星回复:高考语文考点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文本考点大汇总,拯救不会答题的你!文末打印!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高考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全国卷),面对颇有点文字游戏的选择题,不少考生心生畏惧,答案正确率不高;或者做对了,耗时却很长。如何快速、准确地拿下三道选择题,是高考复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的是考生的良好心态和思维品质,以及整体把握全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使用比对法,从词语、逻辑关系、推断三方面仔细比对。

一、必备知识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1)明确: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2)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1)论据的类型:

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

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2)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3)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4)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5)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1)论证方法(须为四个字):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 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 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比喻论证(比喻–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2)分析论证过程:

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3)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4)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议论文的结构

(1)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2)类型:①并列式;②总分总式;③总分式;④分总式;⑤递进式。

5.驳论文的阅读

(1)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2)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哪些道理和论据?(3)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文本考点大汇总,拯救不会答题的你!文末打印!

二、常见考点

(一)议论文的论点考点

1.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2.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3.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4.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5.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二)议论文的论据考点

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三)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1.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2.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四)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答题思路:

(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

(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

(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

(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1.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

2.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3.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

① 概念使用准确;

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

(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

(1)解释词语的含义;

(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六)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

①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

②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七)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

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八)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

答题思路: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

三、阅读方法

1.通读,整体把握全文

先总体浏览文章,边读边画出关键词语和句子,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

2.精读(文段)

这里的“精”,不是“精细”,而是“精明”,只有精明地读,才能准确吸纳判断。什么叫“精读”呢?只读该读的(与选项对应的内容),紧抓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和解题无多大关系的,读过后就不再读。

3.用好比对方法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做论述类文本、实用类选择题,除此之外,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

(1)比对词语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①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

示例1

(2013·安徽卷第1题D项)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原句: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比对:“这个特点”指的是“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而不是指“概念”,选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②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

示例2

(2012·安徽卷第1题C项)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原句: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

比对:该项将“基本课题”变换为“全部内容”,所指范围明显扩大了。

③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示例3

(2012·江西卷第7题C项)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已经证实: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会被激活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

原句: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以下的假设:对于正常人来说,当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就会被激活。但如果是一位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上述区域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

比对:原句中的“似乎”变成了选项中的“已经”,性质变了,或然变成了已然。

(2)比对关系 (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示例

(2012·天津卷第6题D项):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原句: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比对:原句是并列关系,到了选项中变成了因果关系,这叫强加因果。

(2012·辽宁卷第1题C项):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原句: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

比对:原句中用的是“不管……”,选项用“只有……才能……”表述,这既改变了原句关系,更改变了结果。

(3)比对依据和结论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示例

(2012·辽宁卷第3题D项):“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原句: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严重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四、审题、答题

1.审题

(1)从题干用语上明确考查重点和阅读区间

①题干中出现“‘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对重要概念、句子的考查,暗示了筛选信息可能集中在某一段中。 

②题干中出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在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筛选区间不是固定的,一般分布在几段甚至全文。

③题干中出现“对原文思路的分析”用语,表明考查的是对全文论述思路或段内层次分析及文意概括,筛选区间是全文或一段。

④题干中出现“推断”词语,表明是在考查推断能力。筛选区间一般在文章后一两段,或者全文。

(2)从题干用语“正确”或“不正确”上判断试题难度及做题方法。一般而言,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题目难度大,必须综合运用比对法和排除法;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题目难度小,一定要用好比对法。

2.答题

答题步骤有三:读、找、比。 

①读。通读全文,借助关键词语、句子,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为做题作准备。

②找。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找准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确定下一步比对的内容。

③比(对)。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到二者有差异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反之是错误选项。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文本考点大汇总,拯救不会答题的你!文末打印!

2

论述类文本阅读

小说

小说的主题、作者的思想倾向是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清晰起来的。所以,阅读小说首先要感知作品内容,弄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有哪些矛盾,这些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

一般情况下,理顺、理清了情节,大脑中对人物形象会有一个概括、笼统的印象;要让这个印象清楚、明晰、具体起来,还需要对小说中的具体描写,结合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做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合理的分析与推断。同时结合环境描写及写作背景,就可以对作品的主题有比较清晰的透析。然后组织语言,简明表述。

(一)组织答案要注意以下几点:

1.紧扣题意,选用合理句式

紧扣题意,就是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选用合理句式,就是明确不同题型的答题模式,如比喻、拟人,其答题模式一般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设问,其答题模式一般是: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等等;或引述原文中的某一词语、短语或句子:只要把原文引述下来,写在规定的答案处就行了。如填空题。

2.紧扣原文,优化整合

小说阅读题的答案一般都在原文中,即使需要概括的题目,答案涉及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也在原文中,这就要求组织答案时必须在弄懂题意的基础上,先确定答题的范围,再筛选出相关的语言信息,然后依据题目要求,对相关的语言信息实施重组。整合信息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而是要根据题目要求变换表达角度,把文章中那些实质一致而表达方式不同的内容加以整理,形成答案。

3.综合分析,分条表述

有的题目要充分运用材料信息,从一定角度切人选项,从而推断出准确答案。有的题目要根据题意,确定了答题的范围,但不宜用文中现成的语言作答,最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评分时一般都是按点给分,因此答题时可以从多个角度,条分缕析地组织答案,而且对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最好用数字标明每一点,以使要点清晰明白,一目了然。

4.简洁用语,注意字限

有些题目有字数限制对这一点要严格遵守,不可超字。即使没有规定答案字数,也应表达简洁、准确,当然不能遗漏要点,言而不明,说而不透。

(二)命题特点

1.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可能涉及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等。设题方式通常有: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请概括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某人物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2.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设题方式通常有: 

(1)分析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 

(2)理解情节高潮或结尾的作用;

(3)小说在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

(4)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5)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6)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3.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作品主题有极其重要的关系,社会环境描写能呈现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小说中自然环境的描写,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和增添诗情画意等作用。命题者往往围绕这些方面设题。环境描写设题方式通常有:

(1)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3)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

(4)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4.主题是小说的灵魂,主题的深浅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分析小说的主题,这就要到题材中去寻找,要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要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要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技巧,从主题角度设题方式通常有: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5.“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往往是多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个问题,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不同的。在阅读小说中,由于我们审视的角度不同,因而所解读出的主题也就不同。对小说个性化解读和个性体验的考查几乎融合在每一篇小说的阅读题中。题型是多种多样的,大致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阐述自己对某个问题的个性看法; 

(2)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

(3)依据具体情境补写续写人物语言;

(4)提炼从小说中获得的启示。

(二)方法技巧

1.对人物形象塑造的题目一般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

(1)在小说情节发展中总体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注意人物所处的环境,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注意把握情节的矛盾变化,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2)借助作者的议论或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该人物评价的语句来分析。

(3)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2.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作用一般从哪些方面来考虑?

从衬托人物、主旨、情节等方面。

3.小说情节的作用一般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

一般应从两个方面人手: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结构上,有无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4.分析某一事物在小说中的作用主要从哪些角度来考虑?

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不外乎是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5.小说情节结构的安排一般有哪些方式?有什么作用?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人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凑、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6.环境描写有哪两种基本类型?作用分别是什么?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地点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

7.就环境的一般作用而言,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组织答案?

(1)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

(2)推动(暗示或铺垫)故事情节;

(3)烘托或映衬人物形象;

(4)表达(寄托、暗示或揭示)主题。

  

8.小说的主题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

(1)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2)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3)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4)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9.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

(1)从小说的题目人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①设置悬念;②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④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人物矛盾冲突;⑤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人手。

(3)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来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4)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在把握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时,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这样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

(5)从文中能揭示主旨的重要句子人手。

  

10. 对小说表达技巧(或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1)表达方式;(2)修辞方式;(3)表现方法;(4)结构方式。

11.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有什么区别?

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使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人胜。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12.小说一般有哪几种叙述方式?有何作用?

(1)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造成悬念,引人人胜。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其他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着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使内容更加完整。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13.小说叙述中各种人称有什么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14.常见的描写方式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1)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

(2)作用:人物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3)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出主题。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15.对小说表达技巧方面的题目,一般怎样来组织答案?

(1)小说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2)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

(3)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16.小说探究性题目的设置一般有哪些特点?

(1)设题情境紧扣文本:要求考生结合全文来阐释,联系自己的实际来阐述。此时考生不能游离文本内涵凭自己固有的知识随意肯定或否定,必须根据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有所发现。

(2)设题角度的多样性:有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多维解读,有对人物安排的匠心的思考,有对小说结构的特色的探讨,有对重要情节作用的思辨。

(3)设题内容的开放性:要求考生多元思维,适度开放,允许考生有不同的表述,只要扣住题干要求,言之成理即可,力争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对素质较好的学生来说,这是展示才华、展现创新能力的极佳平台,具有极大的的鼓舞作用。答案的不确定性对考生有较大的挑战。

17.就小说来讲主要有哪些探究的命题类型?请谈谈的看法。

(1)文本研讨类

(2)个性解读类

(3)知识积淀类

(4)联系现实类

(5)技巧分析类

散文

拿到一篇文章,不要急着去做题,一定要学会整体阅读。通过阅读,初步把握作品的大致内容,形成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然后,再带着问题仔细地读文章。带着问题去读文章,有助于很快地找到答案。第一遍阅读很重要,第一印象往往起决定作用,因此必须认真地读,把握全文。

阅读时,要注意关键性的词句,要把握住文章的中心,要了解段意和层次,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和倾向。然后,再一题一题地解答,注意不要任意打乱试题顺序,因为命题者在安排题目顺序时往往有整体构思,上下题往往有关联。

一般说来,考题的形式不外乎选择题、是非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做题时,应根据题型的不同特点进行解答。对于选择题的选项要进行比较,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明确差异,去伪存真。要抓住文章的主旨与立意的核心,注意排除干扰,选出正确的选项。

对于简答题,除了采用上面介绍过的答题方法来答题之外,答题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整体观念,应把全文看做一个大的语言场,注意前后文的联系,不要只取一点,不及其余。

2.要充分利用原文的关键词句,它们往往有 最明确的提示性与暗示性,有些文句就是答题的基本语言材料。

3.要以作品的思想内容为前提,去鉴赏表达技巧;依据表达技巧,去分析作品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内容;以联想与想象去体味、完善作品的形象,用自己对语言的感悟去体味作品语言的精妙。

4.抓住文体特点,用自己掌握的基本的文体知识,巧妙答题。

5.注意突破思维定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随意拔高,也不随意贬损。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