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义买买提心得体会(司马义买买提)

司马义买买提(司马义买买提心得体会)

摄影记者 邹斌

到过波密冰川下的碧绿小镇,瑞士天空小镇或许不用去了;到过阿里和田的苍茫戈壁,美国西部或许不过如此;到过新疆吐鲁番的幽谷绿洲,法国波尔多的葡萄酒庄园或许不必留恋……在中国的西部,在高山大河与戈壁沙漠之间,处处藏着绝美秘境。

极目万里行 | 穿越雪山与戈壁,感受大美中国

3月28日上午,极目新闻客户端上线仪式上,极目新闻联合东风雪铁龙发起的“沿着高速看中国 极目中国万里行”活动正式启动。一个多月来,极目万里行西线团队,一行自驾由川入藏,再进疆,走天路,翻雪山,穿越一个个无人区,以极目视角,记录下一幕幕叹为观止的神奇风景,也拾掇起一个个温情的民族繁荣故事。

雪山之下,寻根红色记忆

从四川贡嘎雪山下的泸定桥,到昆仑山脚下的叶城烈士陵园,高山上的白雪,映照着共和国不能忘却的红色记忆。

在泸定县,我们沿着红军长征的步伐重走泸定桥,当双手抚摸着沉沉的铁索,耳畔是大渡河激荡的浪涛声声,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从历史课本中,一下子闪回到了眼前。

我们走进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展示着当年那场特殊的战斗。24岁的藏族姑娘格绒曲珍作为讲解员,向我们讲诉当年红军战斗中鲜为人知的故事:在飞夺泸定桥的战斗中,红军曾向当地的村民借门板、床板铺设桥面,战斗结束后归还门板却找不到人,只能放在村民家门口,有的门板在战役中损坏,红军就把银元塞到村民灶台的木瓢下面,这样村民回家烧火做饭,就会看到。

在昆仑山脚下的叶城烈士陵园,我们见到了传承父亲遗愿,为烈士守墓的艾尼瓦尔·艾买尔。

极目万里行 | 穿越雪山与戈壁,感受大美中国

艾尼瓦尔·艾买尔的父亲艾买尔·依提,1962年参加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在战场上他和战友司马义·买买提相互承诺,“如果我牺牲了,记得替我扫扫墓。”后来,司马义·买买提不幸牺牲,艾买尔·依提复员后,便带着妻子和刚出生六个月的孩子,搬进了埋葬战友的烈士陵园,一守就是47年。

父亲去世后,艾尼瓦尔·艾买尔接替了父亲的工作。“从我记事起,每天都会跟着父亲一起打扫陵园的道路,擦洗墓碑。”艾尼瓦尔·艾买尔说,如今叶城烈士陵园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不仅是一名守墓人,还是一名讲解员,他要把人民英雄的事迹讲给更多的人听。

高速路上,纵览锦绣河山

古诗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如今蜀道已不再难。由川入藏,西进北上,一个个隧道穿梭在群山之间,一座座大桥飞架在河流云端之上,汽车飞驰,锦绣河山风景秀丽让人目不暇接。

折多山“九曲十八弯”,在这里我们翻越了川藏线上的第一座具有挑战性的高山,宽阔的道路,让来来往往的车辆都多了一份自信。翻过一座座雪山,藏东第一大湖然乌湖的辽阔,让人豁然开朗,进入帕龙藏布河谷,波密温暖湿润的气候,又将人一下子带入“西藏小江南”。

极目万里行 | 穿越雪山与戈壁,感受大美中国

从前藏的繁华,到后藏的苍凉,从阿里无人区的惶然不知所措,到新疆大草原的一片生机盎然。汽车飞驰,畅通无阻,日行数百公里,常常是朝看桃李盛开,暮遇大雪纷飞。

行走在天路之上,穿梭在群山峡谷,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便捷的交通离不开一代代筑路人的辛勤付出。

在海拔3200米的西藏昌都市芒康县觉巴山,一条由在汉央企中交二航局承建的觉巴山大桥和隧道,即将打通。觉巴山被评为川藏线第一险的山,这条从澜沧江峡谷陡然升起,从峭壁中挖出来的公路,随着今年底觉巴山隧道的完工,不但天堑变通途,还能为途径此路段的车主节约近一个小时的车程。

极目万里行 | 穿越雪山与戈壁,感受大美中国

这是觉巴山上,百余名筑路人,用汗和血打造的一条天路,也川藏线上无数险段变通途的缩影。

古城内外,走访非遗大师

在祖国的大西北,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从西藏拉萨到新疆伊宁,我们走进非遗大师们的工作室,看到千百年来不曾停歇的文化传承,在这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在拉萨市城关区娘热乡巴尔库村深处,从土登江措家房顶的阳台远眺,不远处就是布达拉宫。每天,土登江措就坐在楼房的窗前,一边看着布达拉宫,一边雕刻玉石,或者绘制唐卡,如复一日。

今年46岁的土登江措,是西藏黑玉的非遗传承人,祖上5辈人从事黑玉石雕。在土登江措的家庭艺术工作室,记者看到,几名年轻的学徒正在进行黑玉雕刻。

土登江措表示,黑玉石雕刻是西藏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藏民族特色。目前,土登江措招收了一批学徒,专门传授西藏黑玉石雕刻技艺,传承和发扬西藏黑玉石雕文化。

在伊宁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哈萨克族服饰的传承人——金艾斯古丽·努尔坦阿肯,则一心扑在传承哈萨克族民族刺绣文化的工作中。

极目万里行 | 穿越雪山与戈壁,感受大美中国

金艾斯古丽·努尔坦阿肯从小生活在伊犁河谷,祖辈有刺绣传统,她从小就跟着母亲、祖母一起学习刺绣。在金艾斯古丽·努尔坦阿肯的工作室,记者看到绣娘们正围坐在缝纫机前忙碌着,仓库里上千件手工刺绣的民族服饰,布满了大厅。

如今,金艾斯古丽·努尔坦阿肯创办的民族服装公司,把公司的车间全部设在偏远山区的贫困村,带动了数千名村民增收。她的儿子、女儿也积极学习刺绣工艺,传承哈萨克族刺绣文化,已然成为她们家族的使命。

乡野村头,体验民族风情

如果说非遗文化,是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在乡野村头,各族人民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无疑是在用另一种形式,吸引着四方的游客。

当我们沿着318国道驱车前行,来到有“西藏小江南”之称的西藏林芝时,偶然地进入到藏在桃花林深处的“网红村落”——巴卡村。在巴卡村仁青客栈院内,客栈的老板仁青大叔,满脸笑容迎接我们的到来。

极目万里行 | 穿越雪山与戈壁,感受大美中国

11年前,仁青大叔在巴卡村里种地养牛之余,常到附近县城打零工,向来自四川的工友学会说汉语,当时有很多骑行客到村子里借宿,在和骑行客打交道的过程中,他萌生了开客栈的想法。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旅游支持乡民创业,推出“扶贫贴息”政策,仁青大叔先后贷款100多万元,依山傍水修建了民宿客栈。如今,仁青客栈每年接待游客数万人,年均收入可近200万元,带动了数十名村民就业。

在新疆鄯善县七克台镇南湖村,村民雷志金从每天下午到深夜,都坐在自家的一间卧室里直播。作为一名石农,他每年通过网络直播能卖出上百万元的奇石。

南湖村是鄯善县312国道附近一个村子,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捡石、贩石和藏石,被誉为新疆奇石第一村。行走在村口集市上,村里搭建的南湖奇石城里,都是村民和石商开设的店铺,店铺里摆放着风凌石、木化石、玛瑙、泥石、果子化石等各种奇石品种,除了线下展销,不少人也通过各种电商平台销售。

雷志金介绍,勤劳勇敢的村民们,会常年深入戈壁寻找奇石,正是由于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探寻、拉运回来精美的奇石,才保证了这里石头产业的兴旺。这里虽然耕地少人口多,自然条件恶劣,但近几年全村人靠捡石头卖石头,却成了鄯善县最富裕的村子之一。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