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制作app(文集封面)

文集封面(封面制作app)品读|冰春:于苍茫处见芳华——读冯啸波诗文集《酒醉的探戈》

文/冰春

冯啸波先生迈入“70”后,仍然声如洪钟,步履矫健。这位青壮年时期曾作过《爱的囚徒》,走进“60”后出版过《啸波诗选》《酒胆诗魂》的习武写诗的人,如今又呈现给读者一本诗文集:《酒醉的探戈》。其中的诗篇,一如往昔摒弃浮躁充满热血,于平淡平静中蕴含深沉激越。

思幽怀古,凭栏驻足,抚今追昔,似乎是骚人墨客心灵深处潜滋暗长的共有情愫。如果仅仅将这种情愫转化成诗文加以抒发而无自己的特质世事的洞见,那么这样的诗文转瞬即被历史的烟波湮灭。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留给我们的华章概莫能外。

冯啸波这本集子中的凭吊诗,正是透过世态沧桑人生历练于平静中腾跃着思想的光芒——于苍茫处见芳华。这在他的《胡耀邦诞辰一百周年祭》《西湖秋瑾墓前》《泸州报恩塔》等诗中有迹可循。

在只有12行的《端午——悼屈原》一诗中,一句“《天问》不问伟大与不伟大的君王”,将屈原伟岸的思想,正直的形象立了起来,才有了今天“鼓声铿锵/十四亿人划桨/中国龙飞翔”,于细微处见宏阔,彰显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芳华。

再来看看这样的诗句:先生的乡愁/乡愁的《边城》/经过时间最公正严苛的认证/《边城》/是民族的、中华的乡愁/也是世界的乡愁/(《沈从文诞辰116周年祭》)。短短数句,将这首200多行的诗作升华到了一个高度,成为一代文学大师矗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诗眼”。

苍凉,沧桑,苍茫,读冯啸波的凭吊诗,常常会产生诸如此类的意象。然而,他不时有转折之笔,给人以异峰突起——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灿然境界,那就是流逝的和不曾流逝的——芳华。

习武写诗的冯啸波,是性情中人。他的诗心、诗境、诗眼,皆来自于那颗未泯的童真童心,通过汩汩流出的诗行,形成诗的哲思和情趣,透过那些葱葱郁郁或茫茫苍苍的风景物象,岁月的芳华驻足于眼前。

所谓物随情动,情随物移,他的许多寄情于祖国山川大地,泸州湖泊景观的诗篇,令人或欣欣然而起,或沉静于美的遐思,或铿锵于壮怀激烈……

他写银杏:“年年向大地、人间/洒尽钱财/金箔般地每一片落叶/将这个变换轮回的世界/解构,重塑/重组成童年,童话”(《银杏之冬》)。巨无霸的恐龙灭绝了,和它同时代的银杏仍然活着,生发出银杏世界童话王国的春天和秋天。读这样的诗句,油然有了天道好还,暮色苍茫,芳华依然的沉雄之感。

在组诗《塘荷》中,诗人通过一系列意象,叠加起一幅幅荷塘美图,就在让人有了前人之述备矣的审美疲劳之时,诗人笔锋一转,一道别具一格的全新风景展示眼前:“莲籽已三千年/不腐不朽/嫁与《诗经》/平常百姓家”,荷的家族植根于《诗经》,《诗经》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百姓是构成家国的主体,所以,《诗经》芳华,荷族芳华。

更有这样的妙句:“散文随笔是绿荷/满眼碧波//诗歌不隐秘/荷花朵朵//每一个莲蓬里都孕育/莲子的梦想和童话//藕是小说:七孔九孔,有板有眼/藕断丝连地叙述”,比喻之妥帖,意象之新奇,恕我孤陋寡闻:似无出其右者。

读《酒醉的探戈》,无论是使人心潮澎湃的《滇池海埂大堤上》,还是让人深情追念的《悼蓝启发》;无论是其中的“抗疫”诗,还是脱贫攻坚的赞歌,可圈可点之处甚多——还是留给读者去评判吧。

诗曰:苍茫岁月再伏枥,人生处处见芳华。冯啸波先生,期待着你的下一本集子问世。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