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战群儒讲的是谁(三让徐州)

三让徐州(舌战群儒讲的是谁)

作为《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桥段,“三让徐州”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甚至还被搬上了京剧的舞台,因为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陶谦和刘备的仁义。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陶谦将徐州让给刘备这件事具体又是怎样的呢?

三国谈|陶谦“三让徐州”解析,无可奈何的割爱

烟标《三让徐州》

“三让”只是文艺创作

在《三国演义》第十一、十二回里,罗贯中对“三让徐州”这件事可谓是大书特书,哪怕是陈登和我们的济宁老乡孔融反复劝说,刘备也拒绝了陶谦让自己接手徐州的要求。直到陶谦病入膏肓即将告别人世,把刘备叫到病床前并说出了“你要是不接下徐州,我死不瞑目”这种话之后,刘备才答应了对方。

看吧,刘备刘玄德就是这样的高义,哪怕自己迫切需要一块好地盘发展壮大自己的事业,也不愿乘人之危,即便是陶谦真诚地想把徐州让给自己。然而,这毕竟都是罗贯中的文学创作罢了,在真实的历史上,刘备又是怎样得到了徐州?陈寿在《三国志》中大致是这样说的:陶谦病重的时候对自己的副手糜竺说,“只有刘备才能让徐州太平!”于是,等陶谦病逝后,糜竺立刻率领徐州百姓去找刘备并让其担任徐州的最高长官。面对糜竺等人的强烈要求,刘备并没有答应。不过,在陈登和咱们济宁老乡孔融的极力劝说下,他才接下了徐州。

罗贯中大书特书“让徐州”这件事,原因是什么,相信诸位都能够理解,因为他想通过这个桥段达到美化刘备的目的。不过,我们也能发现,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指出了刘备一度拒绝接手徐州,那么,当时的刘备为什么要拒绝呢?多数朋友都认为这两者对刘备拒绝接手徐州的描述,是在体现刘备的仁义,但很多人不是很清楚的是,刘备在第一时间不答应也是出于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罗贯中之所以要在《三国演义》中加入陶谦“三让徐州”而刘备“三辞”的描述,背后有着很大深意。因为根据《仪礼》(儒家十三经之一)里的要求,古人见面时,主人应当行三次拱手礼,而客人也应该回礼三次。再者,《论语·泰伯》中泰伯让位于弟弟季历这件事,对后世影响太深,尤其受到了孔子的高度评价。自此以后,“三让三辞”就成了很多大人物在接受某项好处前,所必须要走的一道“程序”。因为只有自己反复拒绝,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德行,哪怕心里恨不得马上就把好处接过来。在这里顺便也说一下,“三让三辞”同时也是很多古代帝王登基和大臣受封时的基本流程,比如刘邦,再比如曹操父子。所以,罗贯中大书特书“三让徐州”这件事,也许只是为了给刘备刻画一个仁义君主的形象。

当然,《三国志》中的刘备之所以有拒绝接受徐州的表现,也是由于以上的原因,作为一个德行本来就很高的人,他就算再怎么想得到徐州,在第一时间也得做出拒绝的表面文章。

拒接徐州也有真心成分

刘备刚开始的时候拒绝徐州,有道德风气要求的重要原因,可在笔者看来,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刘备恐怕也有真心拒绝的成分。原因很简单,在当时的那个情况下,刘备并不具备成为徐州新任最高领导的条件。

在《昙花两现的美梦》(本报2019年3月22日13版)一文中,笔者曾经指出过这样一个细节:刘备正式接管徐州的时候,手中的兵马数量恐怕连1万都没有。如此规模的兵马数量,刘备别说是守住整个徐州,能守住几个县城就算是非常不错了。

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让刘备缺少了接下徐州的底气,因为他在徐州的时间还是太短,无法和徐州当地势力、陶谦旧部之间建立起来密切的关系。曹操在兴平元年(公元194年)的春天向徐州发动进攻,刘备受邀前去帮忙,等曹操退兵后,刘备就被陶谦安排去了小沛驻扎。同年十二月,陶谦便把徐州给了刘备。刘备这样的政治家很清楚,要想对一个地方实现最大程度的掌控,手中的兵马数量非常重要,不过,对本地的“地头蛇”和原陶谦老部下的拉拢这项工作也很重要。然而,对于突然就接到徐州这块大馅饼的刘备来说,他压根就没有时间去做这项极其关键的工作。

在笔者看来,自己手里的兵马不多,还没与徐州本土势力及陶谦旧部建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这还只是当时刘备所面临的“内忧”,而一直存在着的“外患”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着他接管徐州的热情。所谓的“外患”,就是因为战略位置太过重要,徐州一直都是各方势力想在第一时间夺取的关键目标。北部是民勤地丰的齐鲁大地和燕赵大地,西部是政治中心洛阳,南部是江南地区,在陶谦的治理下,徐州的农业生产也得到了较好恢复,人口也因此越来越多……对于这样的一个好地方,哪个诸侯见了不心动?比如,在曹操看来,他要想实现统一全国的目标,徐州就是他最好的跳板。在袁术看来,要想图谋北方,首先就得考虑吃掉徐州。这也是刘备不愿意接手徐州的重要原因,以当时刘备的实力和境况来看,他压根就没有能力抵挡这些来自外部的压力。

当然,话得两头说。尽管接下徐州虽然会面对很多的麻烦,可对刘备这样想成就一番事业的英雄豪杰来说,地盘这个东西,有总比没有强,走一步算一步呗!

“假传遗命”也有合理性

刘备之所以能够当上了徐州之主,除了陶谦的主动托付,是否还有其他的说法?虽然史学家大多认可陈寿在《三国志》中的描述,不过,另外一种观点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糜竺是整个事件的幕后推手,是他假传陶谦遗命把徐州送给了刘备”。这种说法靠谱吗?在笔者看来,有一定的合理性。

其一,交接程序不合理。如果陶谦是真心想把徐州托付给刘备,应该走以下程序:请刘备和自己面谈——将象征徐州牧的印绶交付刘备——给朝廷上表请求让刘备担任徐州牧或徐州刺史。那么,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三国志》中只是说糜竺奉陶谦的遗命把徐州交给刘备,其他的细节一概没交待。尤其重要的是,并没有资料显示陶谦是突发急病而死,如果他是忧惧而死或是得了其他什么病,他应该有时间把上面的程序走一遍,即使不能走完所有的程序,至少也应该把刘备从小沛叫到身边交待徐州的事情。

再者,即使刘备一时半会儿过不来,为了确保徐州顺利得以交接,陶谦也应该把具体事务交给几个重要部下一起去办理,因为要是让糜竺一个人去办这件事,这种遗命的含金量就会被大打折扣。换个说法就是,糜竺一个人声称陶谦的遗命是把徐州交给刘备,那么,谁又能保证糜竺的话是真的?

当然,说刘备接下徐州是因为糜竺“帮忙”,也只是笔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般的臆想,因为历史上的糜竺毕竟是个众所周知的老实人。按说,这样的人一般不会做出如此严重违背道德的卑劣行为。

其二,交接对象有待商榷。从东汉末年诸多地盘交接的事例来看,除了武力夺取外,还有哪些类型?类型一,血亲传承。刘璋在父亲刘焉死后继任了益州牧,刘表在死前把荆州牧的位子交给了刘琮,孙策临终前把大业交给了孙权,马腾去朝廷之前让儿子马超接替了自己在凉州的地盘。这也是当时最普遍的地盘交接形式。类型二,原诸侯部下主动投靠。如,刘岱被黄巾军斩杀后,他的部下鲍信等人主动把曹操迎到了兖州。类型三,被动出让。如我们之前说过的冀州牧韩馥,他主要是因为被人忽悠了之后,把自己的冀州让给了袁绍。

和以上几种类型完全不同的是,《三国志》中的陶谦是主动让出了徐州,他不像刘岱那样突遭意外死亡,也没有遭到别人的忽悠,而自己还有两个儿子。在当时,天下已经大乱,地盘已经成为了诸侯们的私有财产,通过血亲传承的方式把地盘交出去,在道德上也不存在太大的障碍。既然大家都把家业留给了自己的血亲,为什么陶谦非要交给刘备这个认识了才一年多的人呢?要么陶谦的确是品德高尚,要么就是刘备或糜竺搞了什么手段。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