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哪个最正宗(武氏太极拳)

武氏太极拳(太极拳哪个最正宗)

武式太极拳为我国传统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其理法原理丰富完整又邃密细腻,“以求太极(内形)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练精、气、神三者合一”。其技艺特点是“因敌变化、借力打人”,用意气的变换来支配外形的运动,强调走内劲而不露外形,达到人为我制,而我不为人制的神奇境界。

武式太极拳是武禹襄先生在赵堡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练功方面的感悟而创编的拳式。该拳小巧紧凑,集强身、防身、修身为一体,是更适合文人修炼的太极拳,后人称之为武式太极拳。武禹襄先生在对这套拳法身体力行的实践中,形成了简炼精要、无一浮词的经典之作——武式太极拳论。 武式太极拳,朴实无华,人称干枝老梅。与人交手,不重招数外形,注重接劲打劲。练习中要求用意气的变换来支配外形的运动,强调走内劲而不露外形,以达到制人而不伤人的神奇境界。

武式太极拳系列之传承

武禹襄(1812~1880)武士太极拳创始人,姓武,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河北省永年县人。祖辈世代传文习武,兄弟三人,两兄皆进士后任职,禹襄自幼习文好武,性孝友,侠尚义,乡秀才,廪贡生,候选训导。约1850年同乡杨露婵(1799~1872)自河南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禹襄兄弟爱其术而从学陈氏老架太极拳,得其大概。1852年禹襄亲赴河南,从温县赵堡镇陈青萍学习陈氏新架太极拳二路月余,得其精妙,并从长兄武澄清处得王宗岳《太极拳谱》,读后大悟。在钻研太极拳陈氏新老架势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会贯通,创出姿势紧凑,动作舒缓,身法端正,步法轻灵并要求内气潜转,以气成式的太极练法。此式既不同于陈使老架和新架,也不同于杨氏大架和小架,自成一派,后人称之为“武氏太极拳”。

武氏研究太极拳,创试验之法,每招致乡勇以自验其技,并反复笔录修订,故拳式中式势可用,无一空架。武氏一身虽然研究太极拳术最为精深,但终以教读自任,故此拳传人甚少,只传其甥李经纶(字亦畬)技艺最精。

武氏论著较多,先著后有《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式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武氏著作皆根据其本身体验而写成,所以已故著名武术家顾留馨先生称武氏著作为“简练精要,无一浮词”。

武式太极拳系列之传承

李亦畬(1832~1892)是继太极哲人武禹襄后,为太极拳理论于实践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一代宗师。

李先生名经纶,字亦畬。河北永平人。咸丰元年(1851)为岁贡生,候选训导,同治举人;性敏慧,工小楷,得其书者,多珍之。父名世馨,字诒斋。同治间军兴永年修城竣池,举办团练,世馨助之力为多。亦畬有弟承纶(字启轩)、曾纶和兆纶。亦畬和启轩皆从母舅武禹襄习太极拳,亦畬最有成就,启轩其次。亦畬于1853年始从刚由河南之行返里的禹襄习拳,兴趣盎然,精心钻研,以至致放弃仕进,身体力行数十年而能神乎其技。

郝少如先生生前论太极拳艺时,常以亦畬先生举例,尝曰:“太极拳不在先天之力大小,而在天之巧,能备‘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技,则能以己之小胜彼之大,亦能以耄耋之年胜力大气勇的青壮年”。此说,以亦畬先生的拳艺为最有力之证。亦畬身材短小,高仅1.60米,且双目高度近视,然拳艺精微巧妙,打手发人备极分寸,能置靠椅寻丈外,发劲投入安坐之上既无跌落,又不使椅摇动,与人打手,全以意气之变化令力大气勇者腾空而出,使人无不心悦诚服。经过亦畬千锤百炼的实践验证所铸成的拳论,亦是其驾驭精湛太极拳艺的体现。

亦畬出生望族,且为文人,不以拳师自居。放弃仕进后,以经商为业。后又从次弟曾纶习种牛痘技术,因二兄弟救活患儿甚多,而得广平府太守为其开诊行医,先后20余年。故其一生授术极少,惟同邑郝和(字为真)能传其精微巧妙。当郝和技成后,亦畬每遇来访比试者,辄令其相试。

亦畬于1880年、1881年间,将王宗岳、武禹襄拳论及其心得亲笔手抄三本:一自存,一交弟启轩,一交传人郝和。近代太极拳界各流派人奉之为经典和极其重要的史料,为我国留下了一笔珍贵的财宝。

武式太极拳系列之传承

李宝让,字逊之.生于l882年,卒于l 944年。李亦畲先生的次子,是武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由于李亦畲晚年得子,对逊之倍加体贴和爱护,并把武式太极拳艺和秘诀全部授于逊之。因此,在拳艺上逊之的造诣是相当深的,加之逊之先生天生悟性好,父亲的言传身教,倾心相授,使逊之完全继承了武式太极拳的衣钵,并发扬光大。

李逊之不满6岁,便在父亲的督促下开始学练武式太极拳。开始因年幼贪玩,常受到亦畲先生的训导和体罚。但不久逊之就迷上了太极拳。每日上午习文,下午习武,常常与哥哥李石泉推手较技,精于拳艺。李家世代书香门第,平时给人的印象又似个文弱书生,都以为他不懂太极拳,其实逊之的功夫早已达到上乘水平。

逊之先生平时为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不少乡邻要拜师学艺.在选择学生的时候,逊之首先注重人品的好坏,他不但传学生们武功,而且教他们做人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忠诚老实,不说假话,学太极拳是为了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不可好勇斗狠,打架闹事,使学生懂得学武的目的,要求学生继承和发展武式太极拳,不能让拳艺失传。教导学生们要勤学苦练,多加揣摩,严守身法,保持先辈们的特点。并且明确指出有了正确的练功方法,只有下苦功夫去练,没有什么近路可走,功夫是在老师经常的指导下苦练出来的。李逊之在自己的练功过程中,不断地总结新的内容和练功方法,比如用绳子系住双手固定在脖子上,不用伸缩来发放人。他讲出武式太极拳的抽丝劲和缠丝劲是相互之间联系的,能掌握抽丝就有了缠丝劲。从神气方面讲抽丝是直的,可是这一转手,一转身,腿转、腰转、两臂也随之转了,就形成了缠丝,产生了劲路。

李逊之先生身杯绝技,拳艺卓越,但从未仗武欺人。他待人热情,为人和蔼可亲。他最得意的门徒 是他的族孙李锦藩,并将其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使武式太极拳后继有人。李逊之在晚年时仍不断地探讨新的内容,研究拳法的奥妙所在,著有《初学太极拳练法述要》,《不丢不顶浅释》,《授艺精言》等拳论。是文武并重,德才兼备的一代太极拳大师。

武式太极拳系列之传承

郝为真(1849~1920)名和,字为真,河北永年人。他体貌魁伟,敦厚坚毅,嗜好武术。观看李亦畬打手后,遂改从李亦畬学习太极拳。他勤学苦练,六年如一日,李亦畬观其诚笃,遂悉心授。自此,郝为真功力日进。民国初年,郝为真去北京访亲友杨健侯等,卧病逆旅,孙禄堂为其延医治疗,郝为真感其诚,遂授以武氏太极拳。郝为真有四子,惟郝月如得其拳艺。当时武、李两家为书香门第,不以传拳为业,很少有传人。郝月如则开始以教拳为业,武氏太极拳得以通过郝家父子向外传播。如今,郝为真所传太极拳经过发展创造己自成一体,人们称其为郝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系列之传承

孙禄堂天资聪颖,勤奋好学,9岁丧父,家中一贫如洗,由老母抚养成人。他喜爱武术,曾拜一位江湖拳师学习少林拳术,时间虽短,但他好学苦练,练得一身好功夫。11岁时背井离乡,去保定一家毛笔店做学徒。13岁时孙禄堂拜河北省名拳师李魁元为师,学习形意拳,同时文武兼学。两年后,孙的武艺出类拔萃,李魁元便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师傅郭云深继续深造。

不久他便把形意拳的真功学到手。然而他并不满足,还继续寻师学艺,到北京跟八卦掌名师,程廷华学艺,由于孙禄堂本来功底深厚,又得程师竭力指教,苦练年余,尽得八封掌的精髓。为使他经风雨见世面,广识神州武林各派之精华,追本求源,挣脱师法樊篱,日后自成一家,便诚恳地劝他离师门去四海访艺。1886年春,孙禄堂只身徙步壮游南北11省,期间访少林,朝武当,上峨嵋,闻有艺者必访之,逢人较技未遇对手。1888年他返归故里,同年在家乡创办了蒲阳拳社,广收门徙。

孙禄堂早年精研形意拳,师从李奎元,复从郭云深,共十一年,其间又得宋世荣、车毅斋、白西园诸前辈亲授,加之孙禄堂天资弥高、性情恬淡,故孙之形意拳功夫能超逸前代,功臻冲空化境。继而孙禄堂为了研究拳与《易》之关系,又从程廷华研习八卦拳数月,多有心得,技艺精深,但丝毫无自得之意。年余后,程廷华称赞道:“吾授徒数百,从未有天资聪慧复能专心潜学如弟者。吾与弟意气相投,故将余技尽传之。弟生有宿慧始能达此。

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久闻孙禄堂武功绝伦,由此聘他为幕宾,同往东北,1909年孙随徐返回北京。1912年孙禄堂在北京遇太极名家郝为真。郝将自己所习太极拳之心得传于孙禄堂。此时孙禄堂武功卓绝,德高望重,誉满京城。1918年孙禄堂终于将三家合冶一炉,融会贯通,革故鼎新,创立了孙氏太极拳,卓然自成一家。同年徐世昌请孙禄堂入总统府,任武宣官。1928年3月,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孙受聘为该馆武当门门长,7月,又被聘为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孙禄堂晚年,正值列强环伺,国力衰微,民族危亡日趋严重,在外侮面前,孙大义凛然,在他年近半百时,曾信手击昏挑战的俄国著名格斗家彼得洛夫,年逾花甲时,力挫日本天皇钦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举击败日本5名技术高手的联合挑战,故在武林中不虚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美称。

武式太极拳系列之传承

郝文桂(1877~1935)字月如,少时体质孱弱,三岁犹倾欹 ,及十余岁,习太极拳,颖悟异常,体力转强。月如既得家传,又从李亦畬读书,常观其演势及打手,益有所悟,年二十,已通晓太极拳之意,练习之不若其父之勤。其后,或在军幕,或司税收,所至辄思物色颖悟弟子尽授以学,不可得。1929年,孙禄堂任江苏国术馆副馆长于镇江,荐月如为教习,年余,共事者或嫉之,月如乃辞职去南京。时南京有为真之弟子李香远,1930年至南京授拳,江苏张士一和陕西冯卓从学焉。1931年,月如至南京。人莫知其拳之内蕴,惟士一于卓识为真传,二人既从受学,且为揄扬,从学者日众,然或月余即去,惟张士一、徐震、冯卓相从为久。1935年春,由士一言于中央大学校长,得聘为兼职教员。其年秋,患足肿,至11月而剧,子少如方在上海授拳,闻讯去南京侍疾,半月而月如殁,年仅59。

月如教人之法,谓须先求处处协于规矩,久之习惯成自然,明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自能应敌从容而运动如转圜。所谓规矩者,即武、李所传之身法。身法之目有十:一曰提顶,二曰吊裆,三曰裹裆,四月护肫,五曰松肩,六曰沉肘,七曰含胸,八曰拨背,九曰闪战,十曰腾挪。十者皆得而协调,则一举一动,十三势俱备。十三势者,以扌朋扌履挤按、扌采挒肘靠为定向,进退顾盼定为因循,开合虚实,纯任自然。十者皆得而协调,则一举一动,无时不中正,而身体各节亦无处不灵活。因此,月如授初学者专重矫正姿势,以外引内,由内及外,使内外合一,少有不合,辄令更演,以此授动作甚少,常于三五日内止授一式,而仍以欲速则不达为言。学者不解其意,不耐久习,以是中辍者累累,然月如终不改其教学方法。遗稿有《太极拳图解》约七万言。

武式太极拳系列之传承

魏佩林中国武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现代太极拳名家魏佩林先生传略魏佩林先生是继郝为真、李逊之之后承前启后的一代太极名师。魏佩林先生(1913年—1961年)河北省永年县广府东街人氏,兄弟四人,排位第三,两个哥哥儿时因病早逝,自己也少年体弱,令尊让其练拳习武,强身健体,早年曾习多种拳术。

1932年经赵俊臣先生(赵蕴园之父)介绍,与刘梦笔、赵蕴园、姚继祖,从学于武式太极拳同创人李亦畲之子,近代太极拳名家李逊之先生门下,修练武式太极拳。

魏佩林在老师的严格要求和精心指导下,练拳非常刻苦,架子天天数十遍,杆子天天粘缠抖,推手处处意在先。每晚从师父家回来后仍不休息,在自家院内直练到后半夜,一招一势反复琢磨,务求精湛。就是在生活最困难时期,仍坚持每晚练拳到五更天,功夫豁然贯通后仍然如此,数十年如一日。

魏佩林先生一生没有从事过其他工作,专研太极拳,把练习太极拳视为己任,把传承太极功夫视为夙愿,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用在拳艺上。因此深得武式太极拳精髓,有“臂上困鹰、指震黄牛”之太极上乘功夫。达到与人推手,能随心所欲,对手像皮球一样任期拍来拍去,身不由已。如要发放挨手似触电,放人有方向,跌位在意中,能轻、能重的太极高深造诣。在永年一带被视为传奇人物。

1959年邯邢武术比赛,先生被聘为副总裁判长,同年被国家体委聘为太极拳教练,准备次年赴京就任,不幸于1961年初英年早逝。

魏佩林先生生前身怀六大绝技:

1、有臂上困鹰,极精微卸劲的随动功夫;

2、有指震雄牛,无坚不摧的深厚内力功夫;

3、有拍皮球,无立锥之地的填空入骨功夫;

4、有出手扔人放人如触电的惊弹功夫;

5、有搭手制人,拿人不能动的阴阳平衡功夫;

6、有隔肉振骨,隔肌伤内的透内功夫。

魏佩林先生一生研习和传播武式太极拳,常往返于邯郸、邢台、峰峰、鸡泽等地传艺,在本县刘营、刘宋寨、马军营一带长期义务授拳。针对学员在推手中劲路单一、顾此失彼的情况,创编“浑圆活步推手法”。结合教拳实际,改进教学方法,如“太极拳身法尺度”“发劲准头法”“身体相应法”“内劲阴阳互变法”“见劲找劲法”等。

武式太极拳系列之传承

姚继祖(1917~1996) 永年城内人,邯郸地区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太极拳十三名家之一,自幼酷爱武术,早年曾在永年国术馆随郝月如学太极拳,郝师南下后,便拜太极名家李逊之为师,学习武式太极拳,为人谦和谨慎,文武并茂,拳技精湛,拳理妙通,平时授徒,接见来访者总是平易近人,循循善诱,深入浅出诲人不倦,多次发表论文,提出改进太极拳的教法和做法。著有《太极拳拾遗》《论内外三合》等,他授徒颇多。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