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电视剧免费观看(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电视剧免费观看)

《孙子兵法》不就是《三十六计》吗?很多人都这样认为。

让我们听一个小故事。

有一位军事学教授曾开了一门课,专门给企业家们讲解《孙子兵法》。

教授兴致勃勃,旁征博引,讲得滔滔不绝。讲了半天,有一位企业家坐不住了,问:“您怎么还不进入正题?”

教授愣了:“什么是正题?”

那人非常期待地说:“三十六计啊!《孙子兵法》里不是有三十六计吗?”

教授哭笑不得,说:“这两本书,一个两千年前,一个两千年后,没什么关系!再说了,顺手牵羊、浑水摸鱼、趁火打劫、笑里藏刀,这些招数,还用我来教吗?我给你讲的,是大战略、大格局!”

其实,不止这位企业家,我们大多数人,在没有专门学习时,都会下意识地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关联在一起。甚至有些书,直接就将《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作为书名,还要标上:作者是(春秋)孙武。也就无怪乎会引人误解了。

今天,我们要读《孙子兵法》,首先就要知道——《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不是同一本书。

01

《孙子兵法》讲什么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

它的作者是孙子,成书于春秋晚期。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到底什么关系?真相原来如此

春秋战国,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年代。中华文化基本的精神命脉、价值取向、思维逻辑、哲学概念,大多已在这个时代确立下来了。

那一时期,群星璀璨、百家争鸣,伟大的思想家相继涌现: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当然也包括孙子。

孙子,原名孙武,出身于齐国的一个军事世家。后因齐国内乱,便去往吴国,“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以《孙子兵法》十三篇觐见于吴王。

吴王见书大奇,很快接见了孙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孙子成为了吴国将军,并助阖闾成就了霸业。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吴国“西破强楚”,往西打败了强大的楚国;“北威齐晋”,北边威震曾是霸主的齐国和晋国;“南服越人”,往南降伏了越国;孙子“与有力焉”,孙子在其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史书上对孙子本人的记载并不多,但《孙子兵法》却一直流传下来,并深深扎根进了中华文化的脉络之中。

有一位北大教授说:

“今天,要研究儒家思想,你要去读《论语》;

要研究道家思想,你要去读《道德经》;

要研究中国哲学,你要去读《易经》;

要研究中国人的战略思想,你就要去读《孙子兵法》。”

可见,《孙子兵法》在战略学著作中的地位,真可以说是“兵学圣典”了。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到底什么关系?真相原来如此

《孙子兵法》不是一部普通的兵书,它不是具体地给你讲某一次战争,也不是教你排兵布阵的阵法图,更不是教给你粮草被服筹备工作怎么做。

古人评价它“字字珠玑”,今人评价它“简单而深奥,简略而深刻”。

它是一部高度抽象的军事哲学著作,超越了具体的方法论,从朴素辩证法的角度,总结了战争与战争指导的基本规律。

那么,《三十六计》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02

《三十六计》讲什么

《三十六计》是一部成书于明清时期的兵书著作,作者已不可考。

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三十六计”的说法了。《南齐书》中有记载:“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

“三十六计”的说法,就为后人所沿用开来。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中也提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等到了明末清初,引用这个词的人就更多了。

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具体的编撰者是哪个人、成书年份是哪一年,都已无法再行查究。

这本书同样不长,约有五千余字。共分六套,分别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每一套又各包含六计,合共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到底什么关系?真相原来如此

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

每一计都只有短短几句,再引证一些宋代以前的战例、一些孙武、吴起、尉缭子的语句,即告结束。比如,第五计原文如下:

《第五计·趁火打劫》

【原典】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按语】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则劫其国。如:越王乘吴国内蟹稻不遗种而谋攻之,后卒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国内空虚,因而捣之,大获全胜。

可以说,《三十六计》是一部兵家计谋思想的著作。

那么,《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

03

“道”与“术”

那么,《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

如果把两本书的核心思想提炼为三个关键词,可能是这样的:

《三十六计》:战则必胜、心计谋略、不择手段;

《孙子兵法》:不战而胜、战略思维、人生智慧。

这是根本的格局与境界上的不同。简单来看,从目录上即可见端倪:

《三十六计》的目录是:声东击西、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

《孙子兵法》的目录则是: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

细细体味,高下立见。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到底什么关系?真相原来如此

《三十六计》产生的时代是明清,整体社会气象已露衰颓之势,与春秋时充满活力、创造力的气氛已完全不同。这时产生的兵书,与春秋时的兵书,在层次和境界上也就有了明显的差距。

归根到底,《三十六计》讲的是谋略,是兵法中的小“术”;而《孙子兵法》讲的是战略,是用兵的大“道”。

八十岁高龄的吴如嵩将军曾如此评价这两本书:

“两者不同的关键问题是在目的论上。《三十六计》认为只要能达到目的,一切损人利己的手段都可以使用,对借刀杀人、趁火打劫、笑里藏刀、美人计等极端诡谲的权谋大加渲染和滥用。

而《孙子兵法》是高层次的战略学著作,民族英雄戚继光称《孙子兵法》是‘上乘之教’。怎能把《孙子兵法》混同于《三十六计》呢?”

其实,“手段”本身是无善无恶的。但若只授人以刀刃,而不扶人之心,手段就很容易被滥用、错用乃至于恶用,以致酿成更大的恶果。

阳明先生当年38天擒宁王,也用了围魏救赵计、反间计、缓兵计、火攻计等手段。关键是,阳明先生的发心是正的,他洞察人心,是为了更好地抑制小我,激发大我。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到底什么关系?真相原来如此

每一个小我,都是自己的陷阱。

如果在用计之时,不是出于大我的慈悲,而是出于小我的算计,那么,这就是兵法的错用,同等的反作用也最终会反馈在自己身上。

《孙子兵法》,是为君子谋,非为小人谋!阳明先生平叛、剿匪,战无不胜,却慨叹道:“可惜平生精神,俱用此等没紧要事上去了。”他的心始终在化育百姓上,而不在战争胜负上,故能“仁者无敌”。

有这样一颗心,自能心生万法,应变无穷,何止三十六计?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