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阳曲县新学道私立学校(太原阳曲县)

太原阳曲县(太原阳曲县新学道私立学校)乡村振兴有“法”可依

经过三次审议

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乡村振兴促进法

从此,我国促进乡村振兴有法可依了

这部法律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乡村振兴促进法包括10章,共74条

乡村振兴促进法规定,每年农历秋分日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建立乡村振兴考核评价制度、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

实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

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健全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住房建设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分类有序推进村庄建设,严格规范村庄撤并

严禁违背农民意愿、违反法定程序撤并村庄

乡村振兴有“法”可依

↑空中俯瞰浙江省诸暨市枫江村(4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枫江村近年来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不断完善村基础配套设施,改造升级村级道路、文化礼堂、文化公园、村级医疗、旅游厕所等,生活污水治理覆盖全村。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乡村振兴有“法”可依

↑4月15日,空中俯瞰经过综合整治的浙江宁波市江北区洪塘湾(无人机照片)。近年来,当地以农旅、文旅融合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盘活村级闲置资源,点亮美丽乡村的“美丽经济”。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乡村振兴有“法”可依

↑这是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岸门口镇朱家沟村新建的民宿群(无人机照片,3月16日摄)。今年以来,陇南市康县依托当地自然与人文特色资源,积极推动乡村民宿和农家乐规范、有序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乡村振兴有“法”可依

↑这是贵州省从江县贯洞镇附近的田园春色(2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初春时节,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贯洞镇附近的油菜花陆续盛开,宛若大地披金。古朴宁静的村庄、四通八达的乡村路、色彩斑斓的田野,构成春日里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乡村振兴有“法”可依

↑4月23日,游客在肥西县紫蓬镇生态园星空帐篷基地游玩。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紫蓬镇依托当地生态资源优势,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农旅融合田园观光综合体,助力乡村振兴。新华社发(王岗 摄)

乡村振兴有“法”可依

↑3月13日,游客在秭归县沙镇溪镇高潮村踏青赏花。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因地制宜,在半高山地区种植空心李等小水果,既提高了坡地利用率,又美化了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每到春天,漫山遍野李花盛开,人们纷纷走进乡村踏青赏花,乐享田园美景。新华社发(梅雪飞 摄)

乡村振兴有“法”可依

↑在天水市秦州区天水镇,曾经的撂荒地经过合作社流转后已经覆上地膜恢复耕种(4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今年以来,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积极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在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对种子、肥料、地膜、农机具、农药等生产资料进行补贴,激励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或流转,实现粮食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唤醒“沉睡”的耕地资源,让撂荒地逐渐变回“淘金田”。新华社记者 杜哲宇 摄

乡村振兴有“法”可依

↑4月16日,河北省滦州市古城街道郑家场村花农在智能温室内打理种植的鲜花。近年来,河北省滦州市围绕“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引导各村因地制宜开展特色产业,不断加大乡村产业资金扶持力度和人才培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助力乡村振兴。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乡村振兴有“法”可依

↑4月15日,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黄各庄镇西杨家泊村一处苗木基地的工人在打理种植的苗木。近年来,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瞄准市场需求,抓住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苗木花卉种植产业,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进入周边县市及北京、天津等地市场,在扮靓城乡的同时为种植户带来良好收益。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乡村振兴有“法”可依

↑4月28日,在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贵福菌业基地,工人在搬运食用菌。近年来,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把发展规模食用菌产业作为乡村振兴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引进有一定生产规模的食用菌企业入驻,不断加强食用菌产品研发,拓展食用菌产业链,提高食用菌的品质和产量,吸纳当地农民就近进入企业务工。目前,当地的贵福菌业基地已建成年产3000万棒菌棒、日产3万公斤食用菌的生产线,吸纳当地农民280余人就业,工人人均月收入超过3600元。新华社发(胡攀学 摄)

乡村振兴有“法”可依

↑3月4日,在山西省阳曲县黄寨镇南留南村,尤变清(左二)和村民交流桃树的种植问题。尤变清是山西省阳曲县黄寨镇南留南村的第一书记。2015年3月,她作为扶贫队员进驻阳曲县南留南村,2017年7月起担任南留南村第一书记。经过6年的驻村帮扶,村里新建了村民之家、农家客栈、休闲观光亭,绿化了慢行步道,通了天然气。村里贫困户人均收入2015年时只有2800元,到2016年增加到4000元。2016年年底,南留南村实现整村脱贫摘帽。到2020年底,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1850元。新华社记者 柴婷 摄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