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无儋石(穷途潦倒)

穷途潦倒(家无儋石)

穿越是一个许多人都津津乐道的话题,而许多人的穿越首选,莫过于北宋时期的东京汴梁。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里描绘的繁华与热闹,唐代的长安尚且不及,毕竟人家宋朝可没有宵禁这回事。根据统计,北宋全盛时期的GDP占世界总量近一半,超过当时整个欧洲的总和。然而综观历史,每个朝代的是衰亡都是从财政危机的开始的,意思就是说,其实每个朝代最后都是穷死的,曾经富到流油的北宋最后也走上了这条路。

从某方面讲,富,是一般人对于北宋的理解,同时也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误解。譬如我们说一个人有钱,不单是说这个人收入高,同时也要看这个人的存款有多少。而北宋恰恰就属于收入高,但是却存不下钱的一群。不可否认,透过开放榷场、土地私有和抬高商人地位等手段,北宋相对于其他朝代,跳脱了土地税和人头税的回圈,多了更多的税源,也让北宋的帐面收入在宋仁宗及宋神宗执政期间达到了历代高峰,但建国八十年后,各种内忧外患生生压垮了宋王朝的财政系统。外患大家都耳熟能详,如辽、西夏和女真,下面着重说说内部问题。

富裕的北宋为何最终穷途潦倒?

一、高薪养廉

先说第一个内部问题,发薪水。一般人提到北宋,有一个主原因就是,北宋是出了名的厚禄制,也就是高薪养廉。然后厚禄其实只是赵匡胤当时政策的后半段,前半段还有一个简官,因为皇帝也不傻,如果有一大票官员,每个官员又都拿高薪,皇帝自己吃什么呢? 然后这个起点很好的设想,赵家子孙只实行了一部分。据统计,光是宋太宗年间,以科举得官就已有万人有余,神宗以后官僚集团更是急速扩大,宋史就写道,吏部以有限之官待无穷之吏,户部以有限之财禄无用之人。庞大的官僚集团成为巨大的财政包袱,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在优待士人与财政收支取得艰难的平衡,一般人对于宋朝厚禄制的想像,其实只是高官厚禄制(至少五品以上),一般底层官员还是清贫过活,这也导致北宋后期吏治败坏,加速败亡。除了文官的薪水,军饷其实才是赵宋一朝最大的支出(南北宋都如此),由于无养马之地,外加丧失地利,北宋朝廷企图利用军队人数来取得局部优势。从宋太宗统一全国起,在其后半世纪,北宋军队的人数整整多了两倍。这使得军费开支能占到总支出的一半以上,战时更高。

富裕的北宋为何最终穷途潦倒?

二、天灾

上述的两大开支,倘若在国家风调雨顺之时,当然不是大问题,顶多就是皇帝发不出年终奖(宋神宗熙宁二年)。但不得不说,北宋不是一个幸运的王朝,它的第二个内部问题是老天爷,全球气候在北宋年间进入了小冰期。这时最明显的气候特征有二,气温下降和干旱。宋真宗期间,气候已明显变冷,因此宋真宗曾下诏,从福建引进占城(越南)米至江淮地带,增加中原的粮食产量,后来到了仁、英、神宗时,气候问题逐渐严重,旱灾频发,从当时王安石的诗句就可以看出一二:

柔桑采尽绿荫稀,芦箔蚕成密茧肥;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去秋东出汴河梁,已见中州旱势强。日射地穿千里赤,风吹沙度满城黄。

即便当时的农业技术不断更新,但仍无法满足粮食需求,因此财政收入大受影响。而且气候变化不仅影响中原民族,更加影响北方民族。偏低的气候温度,刺激北方民族南下,也同时削弱中原军队的抵抗能力。据载,靖康元年,雪封东京,开封城守军冻死者,不计其数,隔年,北宋亡。

富裕的北宋为何最终穷途潦倒?

三、变法的失败

过高的财政杠杆,外加不待见的老天爷,促使北宋君臣开始思考应对之策,这也是王安石变法及后来几个皇帝出台一系列昏招的背景因素,但也导致第三个内部问题,荒唐的政策。这里不去谈论王安石变法的功过评价,但不可否认地,以王安石变法为分界点,为了推动变法,提高行政效率,原本还算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权力集中(集中到执政党,导致党争)。虽然变法失败,但权力因此集中,对外政策也失去弹性。北宋晚期,频繁对西夏用兵,导致财政逐渐被淘空。为了弥补财政损失,从宋哲宗时期,开始疯狂印钞票,交子大幅贬值。宋徽宗时,徽宗开始穿越,参考了后世布列顿森林协议的方法,发布钱引替代交子,并宣布一緍钱引可以换一千枚现钱,变相洗劫民间财富,著名的水浒及方腊起义便是这段时期的写照。至此,北宋的命运跟它的财政状况一起走向末路。

结语

北宋的富裕来自于它税收制度上的开明和相对健康的君臣关系,税入之丰,历代王朝未有能及者。不幸的是,先天不足(国土无战略优势),外加后天灾难(小冰期),它只能留给后人一道柔弱的身影,和积贫积弱的评价。所幸,张择端用一支笔留住了三十万禁军都留不住的开封城,令我们后人还能一睹这个繁丽的王朝。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