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中煤原文及翻译(郭沫若 炉中煤)

郭沫若 炉中煤(炉中煤原文及翻译)

雄伟秀丽的峨眉山,位于川西盆地的西南部,在山前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安静而美丽的小镇–沙湾镇。一条湍急的大河,从它的面前奔流而过,这便是大渡河,又称为沫水。离河不过十里远的地方,就是大渡河的直流–青衣江,古称若水。

许多年前,一位远离故乡的游子,在海外第一次发表新诗时,将故乡这两条河的名字,沫水与若水合拢起来,为自己其名为沫若。

从此,这个名字伴随着一颗文坛巨星,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闪耀着不朽的光辉,他,就是郭沫若!

为爱几近疯狂的郭沫若

郭沫若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一个地主兼商人家庭。郭沫若幼年时就受到古典诗词的熏陶,8岁开始学做对句和五言、七言诗,庄子、屈原、司马迁、李白等历史上的浪漫主义大文豪,一直是他心中的偶像。

仙居无所事 散步宅前田

屋角炊烟起 山腰浓雾眠

牧童横竹笛 村媪卖花钿

野鸟相呼急 双双浴水边

郭沫若的父亲郭朝沛,秉性耿直、精明能干,早年辍学从商,所企之业业无不成,由于懂一点医术,为人又慷慨大方,深得乡人敬重!他常常告诫子女:积金不如

积德,善虽小,不可不为。这基本的家教,深深铭刻在郭沫若幼小的心灵上,但是在长辈中,对郭沫若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母亲杜邀贞。

为爱几近疯狂的郭沫若

15岁就下嫁到郭家的母亲杜邀贞出身州官门第,为人聪颖、开明、俭朴,洗衣浆裳、伙食教诲,尽管她完全没有读过书,可是单凭耳濡目染也识得一些字,且能默记暗诵许多唐宋诗词,在郭沫若幼小的记忆里,母亲就是他启蒙的第一位老师。

我自己是4岁半发的蒙,我的发蒙是出于自己的要求。我为什么那样早的发生了读书的好奇心呢?这是有几个缘故的。

第一是我母亲教我念诗,这是很有趣味的一种游戏,最有挑拨性的是那首《翩翩少年郎》的诗句:“翩翩少年郎,骑马上学堂。先生嫌我小,肚内有文章。”这对于儿童的好胜心,真是一服绝好的兴奋剂。

戊戌维新时期,郭沫若接触到了新学。梁启超、章太炎等激进的改良主义者的政论文章,培养了他的反叛性格,而富国强兵的思想,则滋养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辛亥革命期间,他亲历了四川的保路运动,辛亥革命的失败,既给他带来了失望和苦闷,也激发了他不屈的反抗精神。

1914年,郭沫若赴日本留学,与鲁迅一样,他到日本也是学医,但他沉醉在泰戈尔、海涅、歌德、屠格涅夫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中,并从斯宾诺莎那儿认识了泛神论。

1916年,郭沫若开始新诗创作。这一年,郭沫若与日本姑娘安娜的热恋,点燃了他多年来一直郁积在心中的诗情,后来收在《女神》第三辑中,《死的诱惑》、《新月与白云》、《别离》等,都是为安娜而作的。

为爱几近疯狂的郭沫若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已经在国内的《时事新报 学灯》上发表诗歌的郭沫若,读到了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发现惠特曼诗歌的自由形式,更适于表现自己内心的激情,找到了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的喷火口和喷火方式。于是在五四运动的鼓舞下,在1919年下半年和1920年上半年,形成了一个诗歌创作的爆发期。他几乎是一口气写出了《地球 我的母亲》、《凤凰涅槃》《炉中煤》《天狗》等具有独特个性的代表作。并在翻译歌德诗剧《浮士德》过程中,创作了《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等诗剧。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鲁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炉中煤》

为爱几近疯狂的郭沫若

1921年6月,差不多已经疯狂了的郭沫若,与同在日本留学的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一起发起成立了创造社。

1921年8月,郭沫若的《女神》作为创造社丛书之一,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

为爱几近疯狂的郭沫若

它以磅礴的气势、狂热的激情、全新的形式、独特的风格、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激进的态度,震撼了文坛。它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初期白话诗时期的结束,如果说胡适的《尝试集》是现代第一部个人的白话诗集,是现代诗歌的开山之作。

那么《女神》则是现代第一部真正取代文言旧诗的新诗集,是现代诗歌的奠基之作,也是郭沫若先生对待爱情的态度!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