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魑魅魍魉怎么读(魕怎么读)

魕怎么读(鬼魑魅魍魉怎么读)山魈的由来:究竟是“山臊”还是“山魈”?

【名称】:山臊

【别称】:山魈、山魅、山骆、濯肉、热肉、晖、飞龙、冶鸟

【本名】:山[犭喿]

【类别】:怪

【特征】:人面猴身,一手一足,袒身,喜食虾蟹

【能力】:能附体,会变化,善说谎,使人害病,知人名而害人

【弱点】:爆竹声

山魈的由来:究竟是“山臊”还是“山魈”?

山臊,本名山[犭喿],属于“山魈”的一种。出自[西汉]东方朔《神异经》:“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一足,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虾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尝以竹着火中,爆普而出,臊皆惊惮。犯之,令人寒热。此虽人形而变化,然亦鬼魅之类。今所在山中皆有之。”故“山臊”的形象应为似人尺长,一足袒身,喜食烹饪过后的虾蟹,害怕爆竹的声音,因叫声如“山[犭喿]”而得名。

而关于“山臊”的形象描写在[南朝齐]祖冲之的《述异记》中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补充:“人面猴身,一手一足”,并言山臊有变化之术或本就是木精所化“向材头变成一物”;而且还具备知名害人的能力:“知人姓名,则能中伤人,所以勤问,正欲害人自免。”也算是给《神异经》版的“山臊”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补充。

而在[南朝宋]郑缉之《永嘉郡记》中,提出了一种名叫“山魅”的妖怪:“作山魅,一名山骆,一名濯肉,一名热肉,一名晖,一名飞龙。如鸠青色,亦曰冶鸟。状如射侯,犯者能役虎害人,烧人庐舍。”而后世普遍将“山魅”与“山臊”视为同物,也因此导致诸多文献对“山臊”记载存在各种偏差的问题。

“山臊”与“山魅”与“山魈”

通常意义下的“山臊”即“山[犭喿]”,以《神异经》与《述异记》中的记载为宗。

形象为:“人面猴身,一手一足,袒身,喜食虾蟹。”

主要能力为:“能附体,会变化,善说谎,使人害病,知人名而害人。”

“山魅”即狭义概念中“山魈”,以《永嘉郡记》中的记载为宗。

其形象:“状如射侯(即“箭靶”)。”

主要能力为:“能役虎害人,烧人庐舍。”

后世文献中的“山魈”即是在“山臊”的基础上增加了“山魅”的能力,不仅能“役虎害人”甚至还是化身成虎。

“魈”也就是广义概念中的“山魈”。

“魈”位列“二十四鬼”(即:魑[chī]、魅[mèi]、魍[wǎng]、魉[liǎng]、鬽[mèi]、魁[kuí]、魃[bá]、魈[xiāo]、鬾[jì]、鬿[qí]、魀[gà]、魆[xū]、魊[yù]、魋[tuí]、魌[qī]、魐[gān]、魒[piāo]、魓[bì]、魕[jī]、魖[xū]、魇[yǎn]、魘[yǎn]、魗[chǒu]、魙[zhān]),属于或类于“鬼怪类”,是一种没有实体,却可以变化或附身在其他动物身上行动的精怪。但由于“二十四鬼”的传承形象并不完整,且相互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融合,所以“山魈”在很大一定程度上是如“魑魅魍魉”一样起指代作用,泛指山中的精怪。

换而言之,无论是“山臊”还是“山魅”亦或是其他“魈类”,甚至与“魈类”沾边的山中精怪都能被称为“山魈”。也就是说“山臊”是“山魈”,“山魅”亦是“山魈”,但“山魈”可不单单就只有“山臊”或“山魅”。

附你好妖怪工作室原创参考导图:

山魈的由来:究竟是“山臊”还是“山魈”?

除了山臊与山魈混淆说之外,关于山臊还有另外有三种争议:

夔说

由于山臊是一足的怪物,故常被误传与同样一足的夔为同物。《山海经·大荒经》中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无论是形象还是能力,显然两者除了都是一条腿外也着实找不到其他相似的特征。若仅以此一点就将山臊与夔并为同物,实为哗众取宠的说法。

赣巨人说

《山海经·海内经卷》里提到的:“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脣蔽其面,因即逃也。”赣巨人说 是在夔说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所以本质上与山臊并无关联。然而本就是谬传的内容,却给山臊新增了“反足”的设定,着实让人唏嘘。

年兽说

山臊为年兽的说法源于[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自古就有新年放爆竹以避年兽的说法,而此处的“山臊恶鬼”难道就是年兽吗?非也。年兽又名夕兽,是逢年关进村子食人的妖怪,因惧怕红纸、火光以及爆竹声因而有了过年贴对联、放爆竹、点夜灯等为了驱赶年兽的习俗,而人们平安度过夜的则称为“过年”,这也是岁末当夜为何叫“除夕夜”的原因。古时人们燃放爆竹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了驱赶年兽,二说则是防止瘟疫。年兽从未有过能散播瘟疫的说法,而散播瘟疫的始作俑者就是“山臊”以及“祟”(即“压祟钱”由来中的“祟”)。逢年关之时,年兽作乱食人,山臊和祟这类小妖也就趁乱出来害人,也因此有了山臊是年兽的说法。

山魈的由来:究竟是“山臊”还是“山魈”?

文献记载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唐]薛用弱《集异记》

开元中,士人韦知微者,选授越州萧山县令。县多山魈,变幻百端,无敢犯者。而前后官吏,事之如神。然终遭其害。知微既至,则究其窟宅,广备薪采,伺候集聚,因环薪纵火。众持兵刃,焚杀殆尽。而邑中累月踪迹枉绝。忽一日晨朝,有客诣县门,车马风尘,仆驭憔悴。投刺请谒曰:兰陵萧慥。知微初不疑虑,即延入上座,谈论笑谑,敏辩无双。知微甚加顾重,因授馆休焉。客乃谓知微曰:仆途经峡中,收得猴雏,智能可玩,敬以奉贶。乃出怀中小合开之,而有獮猴,大纔如栗,跳踯宛转,识解人情。知微奇之,因携入,夸异于宅内。獮猴于是腾跃踊,骇化为虎焉。扃闭不及,兵杖靡加。知微阖门皆为啗噬,孑遗无有矣。

[唐]佚名《会昌解颐录》

开元中,元自虚为汀洲刺史。至郡部,众官皆见,有一人,年垂八十,自称萧老,"一家数口,在使君宅中累世,幸不占厅堂。"言讫而没。自后凡有吉凶,萧老为预报,无不应者。自虚刚正,常不信之。而家人每夜见怪异,或见有人坐于檐上,脚垂于地;或见人两两三三,空中而行;或抱婴儿,问人乞食;或有美人,浓妆美服,在月下言笑,多掷砖瓦。家人乃白自虚曰:"常闻厨后空舍是神堂,前人皆以香火事之。今不然,故妖怪如此。"自虚怒,殊不信。忽一日,萧老谒自虚云:"今当远访亲旧,以数口为托。"言讫而去。自虚以问老吏,吏云:"常闻使宅堂后枯树中,有山魈。自虚令积柴与树齐,纵火焚之,闻树中冤枉之声,不可听。月余,萧老归,缟素哀哭曰:"无何远出,委妻子于贼手。今四海之内,孑然一身,当令公知之耳。"乃于衣带,解一小合,大如弹丸,掷之于地,云:"速去速去。"自虚俯拾开之,见有一小虎,大才如绳,自虚欲捉之,遂跳于地,已长数寸,跳掷不已。俄成大虎,走入中门,其家大小百余人,尽为所毙,虎亦不见。自虚者,亦一身而已。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

山萧,一名山臊,《神异经》作犭喿,《永嘉郡记》作山魅,一名山骆,一名蛟,一名濯肉,一名热肉,一名晖,一名飞龙。如鸠,青色,亦曰治鸟。巢大如五斗器,饰以土垩,赤白相见,状如射侯。犯者能役虎害人,烧人庐舍,俗言山魈。

[唐]戴孚《广异记》

又名山公、山姑。或称“独足鬼”。

[明]王兆云《白醉琐言》

广东山僻处有山魈,半是鬼,半是人,盖能隐能显也。但有一手一足,必两人相帮,然后能行。租民间耕种,临收货则田主自临,而分半与之。若多占升斗,则能为其家作祟。又善伏虎,虎见之帖然。

[清]袁枚《子不语》

湖州孙叶飞先生,掌教云南,素豪于饮。中秋夕,招诸生饮于乐志堂,月色大明,忽几上有声,如大石崩压之状。正愕视间,门外有怪,头戴红纬帽,黑瘦如猴,颈下绿毛茸茸然,以一足跳跃而至。见诸客方饮,大笑去,声如裂竹。人皆指为山魈,不敢近前。伺其所往,则闯入右首厨房。厨者醉卧牀上,山魈揭帐视之,又笑不止。众大呼,厨人惊醒见怪,即持木棍殴击,山魈亦伸臂作攫搏状。厨夫素勇,手抱怪腰,同滚地上。众人各持刀棍来助,斲之不入。棍击良久,渐渐缩小,面目模糊,变一肉团;乃以绳捆于柱,拟天明将投之江。至鸡鸣时,又复几上有极大声响,急往视之,怪已不见。地上遗纬帽一顶,乃书院生徒朱某之物。方知院中秀才往往失帽,皆此怪所窃。而此怪好戴纬帽,亦不可解。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余督学福建时,署中有“笔棒楼”,以左右挟两浮图也。使者居下层,其上层则复壁曲折,非正午不甚睹物。旧为山魈所据,虽不睹独足反踵之状,而夜每闻声。偶忆杜工部“山精白日藏”句,悟鬼魅皆避明而就晦,当由曲房幽隐,故此辈潜踪。因尽撤墙垣,使四面明窗洞启,三山翠霭,宛在目前。题额曰“浮青阁”,题联曰:“地迥不遮双眼阔,窗虚只许万峰窥。”自此山魈迂于署东南隅会经堂。堂故久废,既于人无害,亦听其匿迹,不为已甚矣。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